秧歌(鼓子秧歌)
山东省商河县传统舞蹈
秧歌(鼓子秧歌),山东省商河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明嘉靖《商河县志》中记载:“立春前一日……里人行户扮渔(夫)、樵(夫)、耕(农夫)、读(书生)诸戏……”民国初年修《陵县志》载:“上元灯节,沿乡和傩古俗,各村镇……徒步装男扮女,二三十人不等,谚曰秧歌……,在城镇则游四街,在乡间则游附近村落,至则男妇临观,途塞巷满。”以上所述与现代的鼓子秧歌均有相似之处。同时,据已故商河县老艺人韩振玉生前讲述:“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遭灾,包公从河南来这里放粮,赈济灾民,人们便跑起秧歌以表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惠民县于成章老艺人则有另一个传说:“北宋年间,河南黄河水患不断,大批灾民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开荒耕地,当获得丰收后,人们欣喜若狂,便以‘罗圈’蒙牛皮纸为鼓,以锅梁(蒸食物用的畀子)置柄为伞,拿起毛巾和扇子以及打粮用的木棒,高兴地跳起家乡的秧歌,从此这种秧歌便流传下来。”从传说和志书上记载可以看出鼓子秧歌最早在北宋由河南传来,至明清,在鲁北平原广泛流传下来。鼓子秧歌孕育于宋,形成于明,盛行于清至现代。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与商河民间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祭祀活动通常包括本村祭家祖,路遇寺庙祭众神,他村演出拜家庙等。祭祀包括“开道锣”“点路灯”“撒小米”“烧纸钱”“上桌”“锣鼓队”“秧歌队”。在锣鼓声中,向寺庙或祠堂进发,松子灯灯火通明,一路行进一路撒小米,到目的地后,烧香磕头跪拜,然后秧歌队表演。
商河鼓子秧歌旧时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表演时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在歌舞中插科打诨。演唱曲目有“摇葫芦”“打岔”“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大观灯”“小观灯”等,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日常生活为主。
角色特征
秧歌的角色以舞者所用的道具名称命名,有伞头、鼓子、棒槌、拉花、丑角五种角色。“伞头”,左手握平顶伞,右手拿牛胯骨(牛胯骨有避邪之说),多为老者形象,是演出的指挥者。“鼓子”左手握两面圆形小鼓,右手持鼓槌。“棒槌”双手各握枣木棒1根,棒头两端带穗。“拉花”右手持彩扇,左手拿绸巾。另外还有丑角(又称“外角”)扮赃官、傻妮、憨老婆、傻小子等,丑角无固定编制,可多可少也可有可无。秧歌表演时,舞者自始至终都在不停地跑动,所以又称“跑秧歌”,各种角色在搭配上必须是偶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至8、16。其他角色也必须是伞的倍数,如8伞就需16或32个鼓,8个棒,花就是16。
鼓子秧歌由于角色所用道具不同,从而形成其舞蹈动律的特殊性,“伞”(伞中有插伞、扛伞、举伞之分)的转动有刚柔相济的风味,右手牛胯骨向右走下弧线,象拉“牛皮筋”,富有韧劲。“鼓”舞动起来,需用臂力将鼓抡起,借势带动身体,做各种跳、转、扑、蹲的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奔放。“棒”,双棒的“上挑”“下盖”“左搓右擦”等相互击打动作,表现少年活泼向上的个性。“花”使手中的扇与巾在空中飞舞,双臂需向上展开,向前后抡动,以“抡”带“动”,借抡劲起跑,抡起来飘逸潇洒,跑起来轻盈如飞。随着历史的发展,歌的部分已不复存在,丑角也在不同的秧歌队中时有时无。也有个别秧歌队伍仅剩下伞、鼓、棒3种角色。
舞蹈场图
跑场子,分文场、武场、文武场3种。文场以跑为主、舞者不做动作,鼓棒均不响;武场时舞者停止跑动,在各自位置上同时做各自的动作;文武场是舞者在跑动中于中心或交叉处相同角色轮番做动作。3种跑场子有各自的表演特点:文场寂静、武场激烈、文武结合则此起彼伏、张弛相兼。
鼓子秧歌场图丰富多彩,路线变化错综复杂,简单者需几十人,复杂者需上百人完成,庞大复杂的舞蹈场阵舞起来跑不散、舞不乱、整齐划一、动静有序,有其严密的组织形式。鼓子秧歌的场图大多数为外圆内方,平衡对称,表演时先上后下,先左后右。鼓子秧歌表演程式为“伞领鼓、棒带花,对面就打,左进去、右出来,转绕驳花”。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鼓子秧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表达了人民的心中愿望、心灵呼声和精神寄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总是延续着年年跑秧歌的习俗,用以表达生命的力量、人生的情怀、心中的意愿。鼓子秧歌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世代传承。
现实价值
鼓子秧歌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愿望,促进了交流,增强了团结,增进了友谊。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舞大赛,屡获大奖,并多次在国际国内进行文化交流,提高了商河及山东的知名度,为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鼓子秧歌从民间广场,走上了舞台,走进了中国各省、市艺术院校的课堂,为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给国家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
研究价值
鼓子秧歌不仅在中国舞蹈领域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也为中国舞蹈史学、舞蹈教育学、舞蹈美学、舞蹈民俗学、舞蹈社会学等,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对研究中国舞蹈文化艺术,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探究人们的传统心理结构、精神趋向和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学价值
鼓子秧歌是由抽象性的动作构成,整个舞蹈表达了人民深厚的情谊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舞蹈动作的抽象性是舞蹈艺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整个舞蹈动作大而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肢体,利用所有空间充分发挥人体最大可塑性,可塑性也正是艺术美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承状况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现代,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
传承人物
杨克胜,男,汉族,1946年生,山东商河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鼓子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商河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商河县文化馆获得“秧歌(鼓子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秧歌(鼓子秧歌)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商河县文化馆(商河县京剧团、商河县美术馆)。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9年2月18日,商河县第三十九届鼓子秧歌汇演在全民健身广场举行,此次秧歌汇演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文广新局和各街镇承办,12支参赛队伍和7支表演队伍齐聚城区表演。
2019年9月21日至23日,商河鼓子秧歌先后参加了济南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和济南市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演出,都作为开场节目演出。
2019年9月28日,“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展演暨“遇见青岛”首届传统秧歌广场秀在青岛奥帆中心广场举办,商河鼓子秧歌参与演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17:2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