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林登贝尔
英国天文学家
唐纳德·林登贝尔(Donald Lynden-Bell, CBE, FRS,1935年4月5日-)是一位英国天文学家,因为提出星系中心有超重黑洞,并且这类黑洞是类星体的能量来源而闻名。他和马丁·施密特一起获得2008年卡夫利奖。林登贝尔曾担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现任职于剑桥天文研究所,并且是该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人物生平
唐纳德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962年他和奥林·艾根、艾伦·桑德奇共同发表文章,认为星系的形成是大范围单一云气经过动力塌缩而形成。1969年他提出理论,认为类星体的能量来源是中心超重黑洞吸积物质。根据计算停止活动的类星体数量,他认为大多数的巨大星系中心都有超重黑洞。
他和其他六位天文学家(合称“七武士”)根据观测本星系群的结果,提出巨引源的存在,这是一个大范围的物质分布区域,距离地球约 2.5 亿光年。
研究历程
1953年-1956年:(大学部学生)马赫原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统计力学
1957年-1960年:磁流体力学 X 型中性点、射电天文学、恒星系统整体动力学、可分离系统、吸积盘、轴对称能量原理、螺旋星系结构。
1960年代:星系形成和星系化学演化、剧烈放松、负潜热、重热突变、木卫一和木星无线电波辅射、星系核心黑洞、磁吸积盘、类星体。
1970年代:类星体光度和密度函数、C语言统计学应用、金牛T星吸积盘、球状星团核心塌缩自相似演化。
1980年代:流体力学能量原理、绝热流系统和凯尔文定理、麦哲伦星流和本星系群动力系统、暗物质:大尺度流动与星系分布。
1990年代:银河系外偶极光、相对论性特解、广义相对论中的马赫原理、非绝对空间牛顿力学、磁流体力学自相似特解、天文物理和天文化学中的负潜热、古典和量子力学多体问题特解。
2000年代:电磁场中的可分离运动、无彗形和球面像差精密光学、相对论性旋转带电荷吸积盘和球体、来自吸积盘的磁流体力学喷流。
他现在的研究着重在天文物理学上的喷流现象和广义相对论。
荣誉
获奖
爱丁顿奖章(1984年)
布劳威尔奖(1991年)
卡尔·史瓦西奖章 (1983年)
布鲁斯奖 (1998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约翰·J·卡提科学进步奖 (2000)[5]
卡夫利奖天文物理学奖 (2008年)
挪威科学与文学学院院士
小行星
小行星18235是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小行星。 于1973年9月29日被科内利斯·约翰内斯·万·豪敦(Cornelis Johannes van Houten)、汤姆·赫雷尔斯(Tom Gehrels)和英格里德·万·豪敦-格勒内费尔德(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发现于帕洛马山天文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9 02: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研究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