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为宏观背景,以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提出并论述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等七个问题。既是一部研究哲学基础理论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新世纪的哲学教材。该书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1993年在吉林大学试开了《哲学通论》选修课,取得巨大成功。
《哲学通论》主要简介了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
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
科学发现、
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捂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
对于《哲学通论》这一部教材性专著,它的最大意义可能在于相比较教科书哲学而言,它重建了哲学的神圣感。然而在另一方面,《哲学通论》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所传达的同一性又部分地损害了此种神圣感。《哲学通论》的问题可能并非来自作者,而来自哲学企图控制他物的巨大热忱。正是这种巨大热忱使哲学在同一性中迷失。
全国政协委员,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
已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崇高的位置》《哲学通论》《哲学导论》《超越意识》《
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
哲学修养十五讲》《思想中的时代》等著作,曾获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3年、1998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等奖励,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