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是唐代文学家
柳宗元为悼念战友凌准而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诗中,诗人回顾了好友凌准的一生,高度赞扬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革除弊政、平定藩镇的功绩,并以沉痛的笔触描述了他在被贬之后的不幸遭遇,谴责豪强地主统治集团对改革派的迫害,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长歌当哭的悲愤心情。全诗笔法曲折多变,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作品原文
哭连州1凌员外司马2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3。
才难4不其然,卒与大患5期。
凌人6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7,英气8方在斯。
六学9成一贯,精义10穷发挥。
著书逾十年11,幽赜12靡13不推14。
天庭15掞16高文17,万字若波驰。
记室18征两府,宏谋19耀其奇。
輶轩20下东越21,列郡22苏23疲羸24。
宛宛25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26留弓剑,中外27方危疑28。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29。
徒隶30肃曹官31,征赋参有司32。
出守乌江浒33,左迁34湟水湄。
高堂35倾36故国37,葬祭限囚羁38。
仲叔39继幽沦40,狂叫唯童儿。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41,肾伤足不持。
溘死42委炎荒,臧获43守灵帷44。
平生45负46国谴,骸骨非敢私。
盖棺47未塞责49,孤旐49凝寒颸50。
念昔始相遇,腑肠51为君知。
进身52齐选择,失路53同瑕疵54。
本期济55仁义56,合为众所嗤57。
灭身58竟不试,世义万59安可支60!
恬61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62。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废弃、贬逐便为别人所遗弃,甚至连鬼神也来欺负。
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凌员外正是这样与大患相遇。
凌姓是在古代由他们所执掌的官职得到姓氏的,在吴国的凌统开始雄姿英发。
凌统以后没有值得夸耀的后代,富春江的水也为之而寂寞,实际上凌氏的英气全集中到了凌员外的身。
凌员外在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艺上都有精深的造诣,对于六艺的精义都能阐说而无余。
在家著书达十年之久,幽深的思维无处不去求索。
他的高妙文字在宫庭中传写,下笔万言就像波涛驰骤一样。
他曾经担任邠宁节度使府的记室参军,宏谋远虑在平叛之中建立了奇功。
又曾乘着辅轩出使东越,使那里的州郡从疲羸中得到复苏。
他像回旋的凌江之鸟,又被召到翰林院任学士。
德宗皇帝去世时,宫内与朝廷都处于危险和疑虑当中。
只有他一人抗辞催促下达遗诏,最终因为他的陈述而当即定命下达了诏令。
他又曾担任都官员外郎,并参度支,佐任有司调发出纳。
他还出任乌江边担任利州刺史,年岁老大后,又迁到湟水边担任连州司马。
他的母亲在故乡去世,落葬的祭祀都由于官职的羁绊而不能尽孝。
紧接着两个弟弟又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呼天抢地的孩童。
门户当中没有了主人,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哭泣呼天,不知道主宰命运的神究竟是谁!
哭泣到最后他的双目也失明而看不见东西了,肾脏受到伤害,连脚也不能走动。
最后在炎荒之地溘然长逝,只有奴婢在为他守着灵帷。
因为他活着的时候遭到国家的谴责,所以骸骨也不能私自埋葬。
即使盖上了棺材,也没能逃脱指责,灵前的魂幡凝结着萧索的寒风。
记得我们初次相识的时候,一下子就达到了肺腑相知的地步。
走上仕途,我们共同接受选择;失路被弃,又共同被指责有瑕疵。
本来都想仁义相济,现在却被众人所嗤笑。
名声灭绝而最终不能实现大志,世间的俗议实在难以承受。
恬淡死去,一切忧虑也就都纷纷消失;苟且活着,各种各样的烦恼都纷纷滋生。
看我一夕九逝的惊魂,与你将飘泊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写下这首诗歌也有为我自己而悲恸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你的去世而悲哀。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冬,连州司马凌准卒。据罗联添《柳宗元事迹系年暨资料类编》,诗人与马凌准交情深厚,所以为其作诗哀悼,并以自伤。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哭别亡友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起四句“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用点睛之笔大致概括了凌准的“才”与“命”。
第二部分,诗人通过凌准生前代表性的事件追忆了这位亡友。首先,诗人介绍了凌准高贵的出身——他的祖先是尧、舜手下的掌水之官,他的前辈凌统是三国孙权的大将,功勋卓著,威震江东。然后,诗人又称赞了凌准的才学。凌准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他写了一首万言诗送给当时的丞相,得到赏识,后被提拔为崇文馆校书郎。诗中所讲的“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指的就是这件事。凌准还著有二十万言的《后汉春秋》、八万言的《六经解围人文集》。诗人称赞他“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并不是用虚言为死人溢美。接下来,诗人具体列举了凌准生前的五大政绩。一是,建中初年,凌准在邠宁节度使府中(又称征西府),以金吾兵曹的身份任掌书记,受到普遍好评。二是,他出巡浙东以东廉判官的身份安抚老百姓,惩治贪官污吏,官声很好。三是,写他因为在浙东的政绩被皇上诏为翰林学士。四是,唐德宗死后,朝廷大臣都认为三天以后再发丧,而凌准此时挺身而出,认为天下无主,必使四方猜疑,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应该立即将皇上驾崩的消息通告天下,另立新主,以安定天下。当时的重臣不听从他的意见,第二天发丧,结果验证凌准的意见是准确的。由于及时发丧,确立了新君,天下人心安定,有异志者也不敢妄动。五是,凌准在翰林院调度钱粮,公正廉明,使那些作奸犯科者、想从国家的钱财中捞一把的人被整肃。诗人通过介绍凌准的政德、政行、政绩,表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高尚、正直的做人品格。
第三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凌准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永贞革新”失败后,凌准开始被贬到四川河州做刺史,与诗人一样,永贞元年(805年)九月他是在赴河州刺史任的路上,再次被降职,被贬到更僻远的广东连州做司马。在他被贬的途中,他的母亲经不起儿子远谪他乡的打击,因病而逝。紧接着,他的两个弟弟死亡,而朝廷的命令却是被贬之人不能回家送丧,必须按期到任。凌准为此痛不欲生,涕泪横流。他把眼睛哭瞎了,身体也病垮了,不久便一命归天。可是,即便这样,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罪人、小人,连他的尸骸都不敢接近。人虽然死了,连个公正的评价都没得到,只有孤零零的灵幡和凄冷的寒风陪伴着他的孤坟。诗人是在为好友鸣不平,是对共同的不公正的命运进行痛心疾首的谴责与不屈的抗争。
第四部分,诗人缅怀了二人肝胆相照的友谊。共同的理想与共同的遭遇将两人紧紧连到了一起。他们曾经年轻气盛、壮志凌云,想为天下人谋福利、成仁义。想不到一腔热血在几年艰辛之后,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壮志和一生功名都化为泡影。
最后,诗人表达了生死异路,从此永诀的巨大悲伤。“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哀鸣既质朴而又悲恸。告别自己同命的亡友,诗人为朋友悲,为自己悲,一颗孤心在泣血、战栗,这不仅是共同的命运产生的强烈共振,不仅是为过去的事情而感叹。诗人似乎是在凌准灵前长明灯的光焰里看到了自己同样不幸的未来。
名家点评
明·
陆时雍《唐诗镜》:冤号恸哭是其所宜,故其沥衷皆尽。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
柳河东”。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主张革新政治的
王叔文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故又称“
柳柳州”。与
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韩柳”,同列入“
唐宋八大家”中。有《河东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