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前身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
哈军工“)数学教研部与物理教授系,于1999年建成理学院。学院建有“纤维集成光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拥有“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拥有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简介
理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建校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的数学教研室与物理教授会。1999年,由物理部和数学系合并,成立理学院。1994年设立
光电子技术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依托学院的理学基础增设“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专业,2010年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增设“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2012年根据教育部调整专业要求,将上述专业全部并入“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977年开始招生至1988年,1996恢复招生至今,并于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学院建有“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拥有“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
111计划)。并有微纳光学仿真与设计实验室、微结构光纤制备实验室、微纳材料制备技术实验室、纤维光学胃动力实验室、纤维集成光器件与应用实验室、纤维集成微系统与封装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应用实验室、光子技术国防应用实验室。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光纤理论与技术、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数学零距离》、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
现有“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具有 “物理学”“数学”“光学工程”“系统科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光学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光学工程”为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兴交叉”学科、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国内知名学者22人,教职工15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73人)。其中,
◆国家优青1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
◆黑龙江省杰青2人
◆龙江学者2人
◆省级教学名师3人
现有在校本科生595人,硕士研究生328人,博士研究生65人。
兴海团队
光纤技术创新团队
光纤技术创新团队以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是理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的支撑性骨干团队之一。该创新团队现有核心成员10人,博士后4人,外聘辅助工作人员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
该团队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仪器设备专项等重大、重点任务多项。
该团队承担了光学工程学科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总计约50人的培养任务。承担了理学院光学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的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承担了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教学任务。
5年来,“光纤技术”学术团队获黑龙江省科技一等奖1项,主持一批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仪器专项、面上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国防863项目、973前期项目、国防基础研究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30多项,在《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J.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lab on a chip》、《Sensors and Actuator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71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7篇,出版《
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学术专著1本,发明专利授权71项。
公共数学兴海教学团队
公共数学兴海教学团队现有成员18人,平均年龄37岁,成员毕业于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等。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新秀1人,校示范主讲教师3人,获得全国数学微课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等各级教学奖励50余项。团队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学效果得到历届学生的认可。团队成员承担公共数学课程课群: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等的教学以及10余门专业基础课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历年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数学建模及微积分竞赛获奖数百项。
主编教材近20部(含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教研论文7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公共数学兴海教学团队是一支既有强大的教学能力,又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教学队伍。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升华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教学艺术的品位,以数学的文化精髓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以数学的工具品格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以精彩的授课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夯实必备的数学基础。
工学物理兴海教学团队
工科物理兴海教学团队隶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16年,传承了哈军工“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三严教风,秉承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科研成果的引入、创新创业精神的浸入、工程案例的引用。本团队不仅注重对课内外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培养本校学生物理理论知识、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而且注重通过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面向中学物理教师的培训工作等进行学校特色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国防事业。
工科物理兴海教学团队有教师28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8名,讲师13名,具有博士学位24人。教师中46岁以上6人,36-45岁20人,35岁以下2人,团队教师中有9位教师具有半年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多人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团队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新秀1人、校示范主讲教师2人、校优秀主讲教师12人。公共物理教学团队主要负责我校本科生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含物理演示实验、物理创新实验)等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多年来,团队依托国家级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和大学物理、物理实验两门省精品课、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逐步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实现了“多模块一线穿”的教学体系,在物理实验课程中实现了“一核双翼三阶”的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视野的育人模式,承担十余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数十篇教学研究论文(包括5篇教学核心期刊《黑龙江省高教研究》的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出版国防科工委及工信部规划教材等公共课、专业课教材8部。团队注重年轻人的培养,近年来,多名青年教师在国家、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讲课比赛中获奖。
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多人主持2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团队成员注重把
科学研究成果和最新科技进展引入课堂,如2016年证实的引力波理论、在比邻星发现类地行星的方法和人类发射纳米飞船探索该行星的设想等,都在第一时间进入大学物理的课堂。团队成员积极将科研特色融入教学,出版国防科工委和工信部规划教材,多款独立开发(自主研发)的光纤实验设备进入物理实验室并行销全国。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还注重将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理论、实验课程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了解理论、实验设备由来的同时,体会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的规律性。
团队尝试在公共基础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举办物理演示实验竞赛,引导学生在公共课程学习时就训练了团队合作、问题探究、设计、制作、说明、表达等能力,经过基础训练的学生在后期的各类竞赛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性,几位学生还基于演示实验竞赛成果的仪器化开办了一个创新型公司。为了使学生可以将物理学习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我们还单独建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海一核”物理演示实验室。团队在服务社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黑龙江省中学教师培训和面向社会的中小学生科普讲座,共开展讲座近百场。
工科物理兴海教学团队将为我校“建立一流教学队伍、建立一流教学设备、达到一流教学水平、培养一流工科学生”打下厚重基础。
学科特色
近年来,理学院科研经费近1.2亿元
物理学科
光学工程学科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兴交叉”学科、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等104项,经费总额9916万元,包括:
◆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1项
◆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3项、仪器专项2项
◆科技部973前期专项1项
◆国防863项目2项
◆国防总装项目1项
◆国防基础研究项目4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项目37项等。
近五年共发表论文522篇,其中SCI收录180篇,EI收录243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148项,授权发明专利104项,其中9项已转化应用;获得省部级奖4项,其中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学科与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渥太华大学,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阿德莱德大学、斯威维本大学,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2年来,共派出访问学者12人次,派出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和参加国际会议43人次。
光学工程学科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与当前研究热点,确立了以特种
微结构光纤,纤维集成光器件与微系统和纤维光子微动力学为研究重点。
数学学科
数学学科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微分方程理论、代数与组合数学、生物数学、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建模与分析等优势研究方向。
近五年数学学科共获得
◆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4 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科研到款额1300万元;共发表SCI检索论文113篇,其中JCR一区论文32篇;获黑龙江科学技术(自然类)二等奖1项。
数学学科制定了“以基础数学研究为依托,以应用数学研究为背景,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发展思路。学科建设有“分布式仿真研究平台”、信息融合实验室以及“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平台”等教学与研究创新平台。学科依托“分布式仿真研究平台”开展分布式数值计算与仿真,实现了与国外大学在此研究项目上的合作与协同,并实现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持。“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平台”是与Cape Breton大学数学系合作共建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研究平台,其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并为学科高水平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学院亮点
◆具有“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 “物理学”“数学”“光学工程”“系统科学”4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光学工程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兴交叉”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11计划):面向工程应用的微结构功能光纤创新引智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我校首批“本博”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
◆具有“物理学”、“数学”两个一级理学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介绍
数学与应用数学
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的专业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
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概率统计、数学建模、数值逼近与数值代数、运筹学、偏微分方程、拓扑学、近世代数等。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得到较广泛的学科知识,受到数学建模、计算机技能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的能力。通过相关的课程训练,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从事数据分析方向、经济数学方向、代数与图论方向、微分方程方向等方向的学习实践,具备很好的就业前景。优秀毕业生曾保送至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所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大连、北京、深圳等地。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熟悉光学、光电子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并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应用型理工科高级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光学、光电子、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有关的研究、设计、制造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可以在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从事光电技术领域有关材料、器件、工艺及系统设计、开发及教学与管理工作。
开设的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物理光学、电动力学、波动光学、光电子学基础、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技术、光纤理论与技术、激光原理等。
学院和长春光机所经过协商,决定在友好合作的前提下,共同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对方提供支持和服务,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双方在充分发挥校所各自优势的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长春光机所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
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
人才培养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理学院是2016年被列为学校“本博”贯通新学制(7年本、硕、博连读学制)的两个试点单位之一。为切实培养可靠顶用的人才,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选拔优秀生源进入“3+1+X”,按本硕博长学制培养,同时为进入该培养体系的学生配备博士生导师,在奖学金评定、国际交流、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学生最快可7年博士毕业,缩短了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所需的时间。
学院数学建模教学中心为学校培训的参赛队曾荣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0项、二等奖100余项,获全国及省级奖400余项。学院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用地面积300多平米,有光、机、电类设备及计量工具,主要承担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及各级比赛活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
学院注重学生之间的校际交流,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法国缅因大学签订了国际交流协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与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都柏林工业大学签订了国际交流合作协议,正在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就“3+2”、“3+1”本硕联合授予学位和
国家留学基金委本科资助项目(CSC项目)进行接洽。
历史沿革
物理系
1952年
哈军工筹建,余瑞璜、李天庆为物理教授会正副主任;1953年哈军工成立,朱起鹤、胡昌国、况蕙孙为物理教授会正副主任;1961年哈军工分建,况蕙孙、胡昌国为物理教授会正副主任;1972年物理教研室成立,罗芳本任主任;1976年,学校成立基础课部,王立忠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张衍阁任指导员,陈伟强、崔三烈任副主任;1984年,
苏景辉任物理教研室主任,于庆祥、阮顺龄、崔三烈任副主任;1986年车克勤任物理教研室主任,李巧改、崔三烈先后任支部书记,于庆祥、陆梅泉、张衍阁任副主任;1988年物理教研室从基础部分设,成立物理部,陈伟强任主任,崔三烈任支部书记,于庆祥、陆梅泉任副主任;1992年苏景辉任物理部主任,高淑玲任总支书记,车克勤、吕惠志任副主任;1994年赵言诚任副主任,1995年王政平任副主任,1996年吕英玮任总支书记;
1999年理学院成立,苏景辉任院长,吕英玮任总支书记,赵言诚、沈继红任副院长;2001年张学斌任总支副书记;2003年苑立波任院长,沈继红、张学斌任总支正副书记,沈继红(兼)、赵言诚、李凯任副院长。2004年,苑立波任院长,沈继红、张学斌任总支正副书记,沈继红(兼)、孙伟民、康崇任副院长。
2005年12月,理学院进行机构调整,物理学科设立光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中心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苑立波教授、孙秋华教授、孙晶华教授分别任各中心主任。光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包括
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康崇教授、孙伟民教授分别任2个教学团队主任。光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要负责“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和“光学”、“光学工程”2个硕士学科点的建设,承载2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和2个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大学物理教学中心主要负责以国家物理教学基地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任务,同时负责精品课程的发展与建设任务,承载全校的大学物理教学和物理演示教学的工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大学物理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的建设,承载全校大学物理实验的开放性教学任务。
数学系
1953年哈军工成立,陆庆骏任数学教研室主任。1963年孙本旺任数学教研室主任。1971年戴遗山任数学教研室主任。1976年基础课部成立,戴遗山任数学教研室主任,邓金初、唐向浦、任开隆任副主任,李峨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任开隆任数学教研室主任,祖国城、王其元、吕英玮任副主任,王风仪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数学力学系成立,曹希真任数学教研室主任,沈继红、张晓威任副主任,陈林珠任党支部书记。1995年,祖国城任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陈林珠、张晓威任副主任,王如森任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沈继红、杨海欧任副主任,高玲任党支部书记。
1999年,理学院成立,包括数学与物理2个学科.数学学科设有应用数学系,沈继红任主任,陈林珠、罗跃生任副主任,施久玉任党支部书记;应用数学系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概论统计教研室、信息与计算教研,陈林珠、施久玉、罗跃生任分别任各教研室主任;2003年,数学系成立
数学建模实验室,张晓威任实验室主任。2003年,贾念念任信息与计算教研室主任。
2005年,理学院进行机构调整,应用数学系设立数学研究中心与工科数学教学中心,沈继红教授、施久玉教授分别任2个中心主任。数学研究中心包括
数学与应用数学和
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本科教学团队,张晓威教授、罗跃生教授分别担任2个教学团队主任。数学研究中心主要负责2个本科专建设和数学学科发展,承载“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及“应用数学”、“系统理论”2个学科点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工科数学教学中心主要负责数学学科教学基地和精品课程建设,承载全校工科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与3门省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
知名教授
崔向群
崔向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天文学家(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
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国际前沿创建了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六角形变形子镜和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使主动光学发展到新的水平,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我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苑立波
苑立波,教授,
博士生导师,省名师,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国家“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防科工“511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光纤传输理论、光纤传感技术及智能结构等。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国际期刊《PhotonicsSensors》副编辑,《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光学与光电技术》编委,黑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纤维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王鹏飞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红外波段
光纤激光器、光纤传感器件、微纳光纤光子学器件和集成光学光子学器件。
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SPIE学会会员、欧盟居里夫人学会终身会员、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Mobility fellowship。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SCI检索国际期刊文章80篇。担任Applied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OpticsLetters等20多家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杨 军
杨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光纤白光干涉测试理论与关键技术、激光干涉测量原理与关键技术、纤维集成光纤器件与微传感系统。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光学学会会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4年获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累计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多篇,被EI收录论文120篇;申请发明专利9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60项(含1项国际发明专利);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仪器专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获黑龙江省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沈继红
沈继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名师。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应用数学的教学科研工作,重点研究最优化算法及系统建模。黑龙江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数学协会副理事长。《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等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孙伟民
孙伟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名师,省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主要从事天文光子学、
光学传感器、微结构光纤器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委会会员,黑龙江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物理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科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Applied Optic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物理学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Chinese Optics Letter》等期刊评审人,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战略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基金、哈尔滨市基金评审专家。
邓廷权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集理论和模糊逻辑技术、粗糙集理论与信息处理、形态学图像分析、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等。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通讯评议专家,《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maging and Vision》、《Information Sciences》、《Fuzzy Sets andSystems》《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Knowledge-based Systems》《Automatica》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特约编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
陈玉金
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微纳材料的可控制备、能源材料及器件(太阳能电池、
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电磁波吸收与屏蔽、微纳光电器件以及高精度传感器等。现任黑龙江省光学协会理事,中国材料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物理学会终身会员。《Appl. Phys. Lett.》等20余种国际期刊论文评审专家。
卜长江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优秀教师。“组合矩阵理论、代数与图论和广义系统理论”研究方向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符合矩阵、张量和图谱、广义逆、网络优化。曾获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一、二、三届“十佳示范主讲教师”。现兼任:中国线性代数学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图论分会理事、黑龙江省数学会常务理事。
刘志海
刘志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光纤光镊与应用、特种光纤及器件、
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现任物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光纤传感器黑龙江重点实验室主任,工科物理“兴海”教学团队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知识创新促进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物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委会委员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防技术基础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基础科研业务费多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防863项目、973前期项目、国防科工委基础研究基金、总装备部武器创新基金项目、海军装备部预研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等10多项课题。获得黑龙江省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奖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参考资料
队伍和机构简介.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介绍.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