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贫士七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
陶渊明的
组诗作品。这七首诗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第一首诗以孤云、独鸟自况,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表现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第二首诗自咏贫居之状,并向古代寻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第三首诗歌咏古代贫士
荣启期和
原宪的安贫乐道,表现了诗人安于贫居、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第四首诗咏赞古代贫士
黔娄,借以表现诗人安贫守道的节操;第五首诗咏赞贫士
袁安与阮公,表彰清尚廉洁、安贫守道的节操;第六首诗咏赞东汉隐士
张仲蔚;第七首诗咏赞古代贫士黄子廉,称扬其不为儿女之忧而改变固穷守节的志向,以示自勉。组诗有总有分,首尾呼应,脉络贯通,章法严谨而变化有致,诗句挥写自如而情文并茂。
作品原文
咏贫士七首
其一
万族各有托1,孤云独无依2。
暧暧空中灭3,何时见馀晖4。
朝霞开宿雾5,众鸟相与飞6。
迟迟出林翮7,未夕复来归8。
量力守故辙9,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10,已矣何所悲11。
其二
凄厉岁云暮12,拥褐曝前轩13。
南圃无遗秀14,枯条盈北园15。
倾壶绝馀沥16,窥灶不见烟17。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18。
闲居非陈厄19,窃有愠见言20。
何以慰吾怀21,赖古多此贤22。
其三
荣叟老带索23,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24,清歌畅商音25。
重华去我久26,贫士世相寻27。
弊襟不掩肘28,藜羹常乏斟29。
岂忘袭轻裘30,苟得非所钦31。
赐也徒能辨32,乃不见吾心33。
其四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34。
好爵吾不荣35,厚馈吾不酬36。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37。
岂不知其极38,非道故无忧39。
从来将千载40,未复见斯俦41。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42。
其五
袁安困积雪43,邈然不可干44。
阮公见钱入45,即日弃其官。
刍槁有常温46,采莒足朝飡47。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48。
贫富常交战49,道胜无戚颜50。
至德冠邦闾51,清节映西关52。
其六
仲蔚爱穷居53,绕宅生蒿蓬。
翳然绝交游54,赋诗颇能工55;
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56。
此士胡独然57?实由罕所同58;
介焉安其业59,所乐非穷通60。
人事固以拙61,聊得长相从62。
其七
昔在黄子廉63,弹冠佐名州64。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65。
年饥感仁妻66,泣涕向我流67。
丈夫虽有志68,固为儿女忧。
惠孙一晤叹69,腆赠竟莫酬70。
谁云固穷难71,邈哉此前修7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万族:万物。族,品类。托:依托,依靠。
2.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
3.暧暧(ài):昏暗不明的样子。
4.馀晖:即“余晖”,留下的光辉。
5.朝霞开宿雾:朝霞驱散了夜雾。喻刘宋代晋。
6.众鸟相与飞:喻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依附新宋政权。相与,结伴。
7.翮(hé):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贫士,即诗人自指。这句诗人自喻勉强出仕。
8.未夕复来归:天未黑时又飞了回来。喻诗人辞官归隐。
9.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守故辙:坚持走旧道,指前人安守贫贱之道。
10.苟:如果。
11.已矣:犹算了吧。
12.凄厉:凄凉寒冷。云:语助词,无意义。
13.拥褐(hè):围裹着粗布短衣。曝(pù):晒。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14.圃(pǔ):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子,即菜园。秀:指菜苗。
15.盈:满。
16.余沥(lì):指剩下的残酒。沥,液体的点滴。《
史记·滑稽列传》:“侍酒于前,时赐余沥。”
17.窥:看。
18.昃(zè):太阳西斜。遑(huáng):闲暇。研:研读。
19.陈厄(è):在陈国受困。事见《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厄,困苦,危难。
20.窃:谦指自己的意见。愠(yùn):含怒,怨恨。
21.怀:内心。
22.贤:贤士,指安贫乐道的古代贫士。
23.荣叟:指荣启期,春秋时隐士。叟,对老人的称呼。老:年老。带索:以绳索为衣带。
24.原生:指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原宪清静守节,贫而乐道。《
韩诗外传》载:原宪居鲁国时,一次子贡去看他,他出来接见时,穿着破衣服和裂开口的鞋子,“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原宪回答:宪贫也,非病也。仁义之匿,车马之节,宪不忍为也。讥笑了子贡的华丽车马装饰,“子贡惭,不辞而去。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返。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纳:穿。决履:坏裂的鞋子。
25.清歌:清新、清亮的歌曲。商音:曲名,指原宪所唱的《
商颂》之曲。
26.重华:虞舜名。相传尧舜时代,圣人治世,天下太平,无贫穷之人。《
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去:离。
27.相寻:相继,不断。
28.弊襟:破衣。襟,上衣前襟,代指衣服。
29.黎(lí)羹:野菜汤。藜:植物名。一年生草本,亦称“灰菜”,嫩叶可食。斟:“糂”(sān)的借用字,以米和羹。《墨子·非儒》:“孔丘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吕览》引作“斟”。《
说文》:“糂,以米和羹也。古文糂从参。”
30.袭:衣上加衣,即穿、披。轻裘:轻暖的毛皮衣。
31.苟得:不义而得,非正道的获取。《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赐:即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徒:徒然,只会。能辩:善于巧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论语·子罕》记子贡劝孔子出仕的话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匮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哩。“善辩”当指此。
33.乃不见吾心:意谓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是不可以为劝说所动摇的。
34.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齐、鲁的国君请他出来做官,他总不肯。家中甚贫,死时衾不蔽体。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乐贫行道”。见
刘向《
列女传》、
皇甫谧《
高士传》。
35.好爵:指高官。不萦:不系恋于心。
36.厚馈(kuì):丰厚的馈赠。不酬:不理睬、不接受。酬,应对。《高士传》说:黔娄“修身清洁,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卿,又不就。”
37.蔽服仍不周:破衣被盖不住尸身。《列女传·黔娄妻传》:黔娄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塈席槁,组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38.极:指穷困到了极点。
39.非道故无忧:与道无关的事情是不值得忧虑的。此句化用《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句意,谓不为贫穷而忧虑。
40.从来:从此以后,指自黔娄死后。
41.复:再。斯俦(chóu):这类人物。俦,类。
42.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这两句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表示安贫守道的决心至死不渝。
43.袁安:字邵公,后汉汝南妆阳(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人。家甚贫。《汝南先贤传》载,时袁安客居洛阳,值大雪,“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44.邈然:本义是遥远貌,这里形容安详的情态。干:求取。
45.阮公:其人其事未详。按诗句意,阮公本为官,当有人向他行贿时,他当天就辞去了官职。
46.刍藁(chú gāo):喂牲口的干草。藁同“槁”,谷类植物的茎秆。温:指取暖。穷人无被眠,睡在干草上取暖,故曰“有常温”。
47.莒(jǔ):植物名。古代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艸部》)。飡:同“餐”。
48.所惧非饥寒:意谓所惧在改变节操。
49.贫富常交战:安贫与求富两种思想在内心产生斗争。《韩非子》:“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出见富贵,二者交战于胸,故臞(qú);今见先王之义战胜,故肥也。”
50.道胜:道义取胜,指安贫乐道之义。戚颜:忧愁的脸色。
51.至德:最高尚的品德。冠邦闾:名冠家乡。邦,国。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指乡里。这一句评袁安。
52.清节:清风亮节。映:照,辉映。西关:地名,当指阮公故里。
53.仲蔚:张仲蔚,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高士传》说他“隐身不仕……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54.翳然:隐蔽的样子。绝交游:断绝与世人的交往。
55.工:善。
56.止:只,仅。刘龚:字孟公,刘歆之侄,与仲蔚友善。
57.此士:指张仲蔚。胡:何,为什么。独然:孤独如此,独特。
58.罕所同:很少有人与之相同。
59.介:耿介,耿直。焉:语助词,犹“然”。业:这里指兴趣爱好和志向。
60.所乐非穷通:不以命运的穷通好坏而悲、喜。《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61.人事:指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固:本来。拙:笨。这里指不会逢迎取巧。
62.聊:且。相从:指追随张仲蔚的人生道路。这两句是诗人自指。
63.黄子廉:《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说:“黄盖乃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
王应麟《困学纪闻》引《风俗通》说:“颖水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若为同一黄子廉,则知其尝为南阳太守,为人清廉。
64.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预备出仕。《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是说王、贡二人友善,王吉做官,贡禹也准备出仕。佐名州:谓到著名的州郡去任职。佐,辅治。
65.略:大略。这里泛指常人、普通人。俦:伴侣,同类。这里有比并的意思。
66.仁妻:贤慧之妻。
67.我:代黄子廉自称。
68.丈夫:即大丈夫,有志之人。
69.惠孙:人名,其事未详,当与黄子廉为同时人。晤:会面,相遇。
70.腆(tiǎn):丰厚。莫酬:不理睬,不接受。
71.固穷:安于贫贱穷困,信守道义,不失气节。
72.邈:远。前修:前代的贤士。
白话译文
其一
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孤乌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其二
寒冷凄凉已岁末,裹衣晒暖在廊前。
南园不剩可食菜,枯萎枝条满北园。
壶内未余一滴酒,灶炉不见有火烟。
诗书堆满在身边,过午腹饥没空看。
我与孔丘困陈异,心中不免有怨言。
如何安慰我心情?幸赖古时多圣贤。
其三
荣曳老年绳作带,依然欢乐把琴弹。
子思脚下鞋开绽,商颂清扬歌唱欢。
虞舜清平离我远,世间贫士常出现。
衣衫破烂不遮体,野菜汤中无米添。
谁不想穿轻暖裘?得非正道我不羡。
子贡徒然善巧辩,无人理解我心愿。
其四
安于贫贱守道者,自古黔娄为典范。
其心不恋高官位,丰厚赠金他不羡。
一旦命终离世间,破衣难把身遮全。
哪能不晓极贫寒?与道无关不忧烦。
从那以来近千载,世间不再有高贤。
早晨能与道同生,晚上即亡无所憾。
其五
袁安贫困阻积雪,不去乞求心地安。
阮公见人来贿赂,当日弃官归家园。
干草当床可取暖,采芋足以充早餐。
岂不实在太辛苦?忧虑变节非饥寒。
贫富二心常交战,道义得胜带笑颜。
袁安德行成楷模,阮公廉洁映西关。
其六
仲蔚喜欢独贫居,绕屋长满野蒿蓬。
隐迹不与世来往,诗作清新夺天工。
举世无人了解他,知音只有一刘龚。
此人何故常孤独?只因无人与他同。
世俗交往数我笨,姑且追随永相从。
其七
从前有个黄子廉,曾到名州去做官。
一旦辞官归故里,无人能比甚贫寒。
饥年贤慧妻感慨,对他哭泣泪涟涟。
志士虽然有骨气,也为儿女把心担。
惠孙相见深忧叹,厚赠不收很清廉。
谁讲固穷难保守?遥遥思念众前贤。
创作背景
《咏贫士七首》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当作于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陶渊明拒受江州刺史
檀道济所馈粮肉前后,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组诗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这七首诗各诗相对独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体。前二首为七首之纲。第一首诗以孤云、独鸟自况,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表现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第二首诗自咏贫居之状,并向古代寻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后五首分咏历代贫士操行妙理。第三首诗歌咏古代贫士荣启期和原宪的安贫乐道,表现了诗人安于贫居、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第四首诗咏赞古代贫士黔娄,借以表现诗人安贫守道的节操;第五首诗咏赞贫士袁安与阮公,表彰清尚廉洁、安贫守道的节操;第六首诗咏赞东汉隐士张仲蔚;第七首诗咏赞古代贫士黄子廉,称扬其不为儿女之忧而改变固穷守节的志向,以示自勉。
这组诗主要塑造了一个个外似凄苦悲凉内则傲骨凌霜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们道德人格和精神理念的充分背定、赞赏。而其实质则是在这些贫士身上寻求固穷安贫的精神力量,从而对归隐价值进行重新体认,使归隐获得内在的坚定性,对其固穷安贫、隐居守志进行历史价值意义的力证和认可。
在此结构上,此组诗首章总冒,次章自咏,下五章皆咏赞古来贫士以为明证。各诗之间章法紧密关联,构思巧妙,对此前人多有论述。其一写作者脱俗归隐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恰恰造成了其“寒与饥”和“知音不存”的物质与精神境况。“量力守故辙”与“岂不寒与饥”“知音不存”,构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其二紧承其一之意,极写贫困之状。但真正令人慨叹的是“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不但世无知音反而倍遭他人埋怨冷落。这种铺写实是对其一中“寒与饥”和“知音不存”境况的详细诠解。二首之间是说明、递进关系。其二至“窃有愠见言”,“作一开”,给人以浓重的悲怆感。而“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则打破了这种悲怆感,有很强的情感消解力;同时又有较强的震撼力,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绾合起下章”(
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起过渡作用,即“作一阖”。其三至其七咏赞古人,是对“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的证明、解释。这几首内蕴丰富,从不同角度塑造贫士古贤形象,展示他们固穷守志的精神理念。而这种理念恰是古贤散发出人格光辉的根源所在,故陶氏又以“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作结。这一结语又恰和“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相互对应。这样,各首之间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此组诗“七首一气”(
吴菘《论陶》),呈现出浑然一体、构思巧妙的特色。
《咏贫士七首》表现了一个较重要的古代文学主题:固穷安贫。此主题在儒家原始经典中就有所论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是固穷,还是安贫,均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不能因贫穷不达而放弃“道”的原则。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对此思想多有阐述。
袁行霈说:“‘固穷’和‘安贫’的思想并不新鲜,但‘固穷’和‘安贫’主题却是新鲜的,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如此集中地写过。这也是他的独创。”陶渊明以独创之笔把这个主题通过《咏贫士七首》组诗反映出来,这在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更进一步说在咏史诗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种较重要主题的开拓与创新,是陶渊明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
名家点评
宋代汤东涧:“孤云倦翮以兴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已,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也。”(《
陶渊明集评议》引)
清代张玉穀:“皆咏古来贫士以为证也。”(《
古诗赏析》)
清代吴菘:“《咏贫士》第一首写明正意。第二首极写饥寒,结言何以致此,未免有愠,作一开,赖有前贤,以慰吾怀,作一阖,又以古贤起下诸人。末首结句作一大结,与第二首结句对照。邈哉前修,赖古多此贤也,谁云固穷难足以慰吾怀矣。七首一气。”(《论陶》)
清代
邱嘉穗:“(其二)通篇极陈穷苦之状,似觉无聊,却忽以末二句拨转,大为贫士吐气。章法之妙,令人不测,大要只善于擒纵耳。”(《东山草堂陶诗笺》)
清代温汝能:“(其三)始终以原宪自况。其所以能安贫者,惟不萌苟得之念而已。世上纵多子贡,安能以外至之纷华而变吾不易之素志哉。”(《陶诗汇评》卷四)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
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