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县
和田县(维吾尔语:خوتەن ناھىيىسى ,旧称“和阗”,1959年更名为“和田”)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异译。一说源自于阗,于阗系古代尉迟部落名。一说系藏语,意为“玉邑”。一说为印地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系梵语“地乳”之意。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截至2019年末,和田县户籍人口为355285人。
历史沿革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建立了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都护。治所在乌垒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明确将西域三十六国列入汉朝的版图。从此,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十六国包括扦弥、于阗等国。于阗国处于今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和田县、和田市、墨玉县四县市的范围。公元前3世纪,于阗国建立,今和田县境内为其统辖。
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在西域设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于阗属西域长史管辖。
隋仁寿四年(604年),于阗派出使臣向隋王朝表示臣属。于阗是西域最早归服隋王朝管辖的地方之一。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置安西都护府,于阗受其管辖。上元二年(675年)春,高宗册封于阗为毗沙都督府,分境为十州,在于阗建立毗沙都督府,使于阗的建制与唐王朝在内地的行政建制趋向一致,加强了唐王朝对于阗的直接统辖。
大宝于阗国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至宋景德三年(1006年),共94年。大宝于阗国是56代尉迟王政权最后阶段,也是于阗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其地域东至约昌(今且末),西北至鸭儿看(今莎车),西部疆域越过了帕米尔高原,到了兴都库什山和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一带,南到昆仑山,成为西域鼎足百年的三强之一。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喀喇汗王朝灭“大宝于阗国”。于阗国地域归喀喇汗王朝。11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于阗地域属东喀喇汗王朝管辖。嘉定五年(1212年),东喀喇汗王朝灭亡,西辽王朝统治于阗,和阗地域属西辽王朝管辖。嘉定十一年(1218年),成吉思汗灭西辽,和阗所属地域尽属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管辖。成吉思汗晚年将于阗等地分封给其次子察合台,和阗属察合台汗国管辖。
元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在和阗设立了宣慰司都元帅,将和阗等地纳入元朝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14世纪初,于阗又属于察汗台汗国管辖地。
清朝统一新疆后,和阗属伊犁将军府管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一名,总管南疆八城事务,和阒是南疆八城之一。和阗设三品阿奇木一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设和阗办事大臣,管辖和阗、洛浦等地。清政府封和阗什克为辅国公,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光绪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公元1884年2月18日),置和阗直隶州,今和阗县域属和阗直隶州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1月18日,撤销和阗直隶州建制,改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属喀什噶尔观察使公署管辖,定为一等县。民国九年(1920年),北洋政府设立和阗道,管理叶城、皮山、墨玉、和阗、洛浦、于阗6县事务。民国十三年(1924年),裁撤道,设置和阗行政长,和阗县属和阗行政长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和阗行政长制为和阗行政长官公署,和阗县属和阗行政长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和阗行政长官公署改为新疆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和阗县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50年6月,成立和阗县人民政府,和阗县归和阗专员公署管辖。
1955年10月,和阗县人民政府改为和阗县人民委员会,隶属和阗专区专员公署管辖。
1969年4月12日,和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属和田专区革命委员会管辖。
1979年12月,撤销和田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和田县人民政府,属和田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84年1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撤销和田县各人民公社、各大队、小队,建立乡(镇)、村、组。
2012年,撤销罕艾日克乡,设立罕艾日克镇(新政函[2012]27号);设立吾宗肖乡,乡政府驻塔西力克村(新政函[2012]82号)。调整后,全县辖2个镇、10个乡:巴格其镇、罕艾日克镇、英阿瓦提乡、英艾日克乡、布扎克乡、拉依喀乡、朗如乡、塔瓦库勒乡、伊斯拉木阿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喀什塔什乡、吾宗肖乡。
2023年11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和田地区和田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和田市古江南路6号迁移至拟设百和镇沙田社区科技路11号。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区、乡、镇、保甲制,和阗县分8个区、5个镇、23个乡、278个保、2883个甲。
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成立,经过民主建政,废除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建立区、乡、村制。成立10个区人民政府,下辖108个乡。
1953年,将原10个区调整为11个区(原九区分出部分成立十一区)。
1955年,由11个区调整为9个区。原一区改为和田市。四区改为二区,二区、三区合并为三区。五区改为四区。九区改为七区。十一区改为九区。六区和七区的一部分合并为五区。七区另一部分和八区合并为六区。十区改为八区。
1958年8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县成立了28个小公社。
1959年3月,将全县28个小公社合并为9个大公社。即鹏程公社(原一区)、烽火公社(--区)、红旗公社(三区)、跃进公社(七区)、风光公社(四区、九区)、火箭公社(九区)、春花公社(五区)、卫星公社(六区)、金星公社(八区)。
1961年10月,由原9个公社调整为11个公社。原跃进公社分成跃进公社、上游公社。原卫星公社分出先锋公社。
1965年,由原11个公社(新成立团结公社)调整为12个公社,即烽火公社、团结公社、红旗公社、春花公社,卫星公社、先锋公社、跃进公社、上游公社、风光公社、金星公社、火箭公社、鹏程公社。
1980年,将原表示先进性的公社名称改为表示地名性的公社名称,即:肖尔巴格公社、拉斯奎公社、吐沙拉公社、巴格其公社、罕艾日克公社、英阿瓦提公社、布扎克公社、拉依喀公社、朗如公社、塔瓦库勒公社、喀什塔什公社、和田镇。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和田市,将和田县的和田镇、肖尔巴格公社、拉斯奎公社及良种场划归和田市管辖。至此,和田县有县无城,县属机关单位分布在和田市区。
1984年,政社分开,各社(场)、镇均改建为乡、镇人民政府,所属农牧业生产队改为行政村。吐沙拉公社改为吐沙拉乡人民政府,下辖20个村民委员会;巴格其公社改为巴格其镇人民政府,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1个良种场;罕艾日克公社改为罕艾日克乡人民政府,下辖21个村民委员会、1个园艺场;英阿瓦提公社改为英阿瓦提乡人民政府,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布扎克公社改为布扎克乡人民政府,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拉依喀公社改为拉依喀乡人民政府,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塔瓦库勒公社改为塔瓦库勒乡人民政府,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朗如公社改为朗如乡人民政府,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喀什塔什公社改为喀什塔什乡人民政府,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英艾日克乡(1984年12月成立前为英艾日克管理区)下辖4个村民委员会;伊斯拉木阿瓦提乡(1984年12月成立,成立前为塔瓦库勒公社的一部分),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色格孜库勒乡(1984年12月成立,由原罕艾日克公社及英阿瓦提公社所属的社办农场组成),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园艺场,又称为干部农场,1958年建立,1962年改称为和田县园艺场,属于国有农业企业。1984年12月,全县下辖1镇、11个乡、1个园艺场、153个村民委员会、1048个村民小组;保留农场、林场、牧场26个。至2003年,全县辖有1镇、11个乡、1个园艺场、216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和田县位于和田地区中部,距和田市中心约1.2千米。东经78°~80°30´,北纬34°22´~38°27´。东与策勒县洛浦县和田市交界,东南与西藏自治区相邻,西南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克什米尔为邻,西与皮山县墨玉县相连,北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阿瓦提县接壤。东西宽21~150千米,南北长500千米。行政区域面积40966平方千米。
地形
和田县地形南宽(东西宽150千米)北窄(东西宽20千米),南北长500千米,略呈葫芦状。南部高山连绵,峡谷遍布,北部地势低平,属塔里木盆地。
气候
和田县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12.2℃,四季分明,夏长秋短、春季多风,冬不严寒,降水量33.5毫米/年,日照2643小时,无霜冻210天,气候适应。
水文
和田县地表水径流量为10.88亿立方米,实际利用量6.1亿立方米,占资源量的56.07%,主要集中在玉龙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河水。地下水资源贮量4.5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3.8亿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库4座,年平均蓄水4330万立方米。
自然灾害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月16日19时45分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5.81度,东经79.94度。5月5日8时35分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5.79度,东经79.86度。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和田县植物资源主要有核桃、葡萄无花果小茴香沙枣等。野生药用植物有甘草、大芸、枸杞、锁阳、党参、紫菜、大黄、青兰、麻黄等。
动物资源
和田县野生动物有黄羊、狐狸、旱獭、野猪、狼、雪鸡、野驴等。
矿产资源
和田县矿产资源有煤、铁、云母、玉石、铅、黄金、锂辉石、锌、粘土、铜、石灰石、滩盐、石膏、、锂、等稀有金属,地下还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煤的储量达到9319.6万吨,可开采500年。
人口民族
人口
据和田县公安局统计,2013年和田县户籍总人口28.58万人,比2013年上半年末增加6301人,同比增长2.25%(男性14.62万人,女性13.96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22%、2.28%)。其中:农业人口27.13万人,同比增长2.19%,非农业人口1.45万人,同比增长3.48%。
2019年末,和田县户籍人口为355285人。
民族
和田县共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藏族等13个民族,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
政治
现任领导
代理县长:艾力江·吐送
副县长:梁九天
经济
综述
2013年和田县生产总值(GDP) 达220923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366万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9618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89939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4.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8%、22.5%、40.7%。按平均常住人口数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729元,同比2012年增长13.2%。
2022年,和田县地区生产总值56249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120万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7643万元,同比增长12.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728万元,同比增长1.9%,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7.2%、20.9%、51.9%。按户籍年平均常住人口数计算,年人均生产总值16402元,同比增长4.1%。
第一产业
2022年,和田县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423186.75万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总产值301271.91万元,同比增长22.82%;林业总产值1562.04万元,同比下降69.48%;畜牧业总产值110828.44万元,同比下降21.75%;渔业总产值912.96 万元,同比下降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11.39万元,同比增长26.37%。
2022年,和田县粮食播种面积33.89万亩,同比下降6.74%。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2.63万亩,同比增长2.58%;玉米播种面积9.3万亩,同比下降18.94%;水稻播种面积1.69万亩,同比下降31.1%。棉花面积1.04万亩,同比增长47.92%;油料面积1.28万亩,同比增长80.77%;蔬菜面积12.5万亩,同比下降8.67%;薯类(鲜薯)面积0.0237万亩,同比下降13.19%。粮食总产量12.42万吨,同比增长63.12%。其中:小麦产量8.26万吨,同比增长33.85%;玉米产量3.25万吨,同比增长20.14%;水稻产量0.83万吨,同比增长1.8%。全年棉花产量0.109万吨,同比增长92.13%;油料产量0.3473万吨,同比增长84.09%;蔬菜产量11.18万吨,同比增长5.19%;薯类(鲜薯)产量0.0462万吨,同比下降28.5%。
2022年,和田县人工造林面积0.72万亩,更新造林0.003万亩,防护林0.62万亩,经济林0.1万亩,四旁(零星)植树9.8万株,幼林抚育作业5.5万亩,幼林抚育实际面积6.9万亩,成林抚育面积51.5万亩,育苗面积0.01万亩,木材年采伐0.24万立方米。
2022年,和田县羊存栏58.28万只,牛存栏2.88万头,猪存栏0.88万头。活家禽存栏73.64(万头、万只、万羽)。羊出栏36.75万只,牛出栏2.28万头,猪出栏1.125万头;活家禽出栏153.55万只。猪肉产量0.14万吨,牛肉产量0.56万吨,羊肉产量1.1万吨;禽肉产量0.2万吨,禽蛋产量0.17万吨,生牛奶产量0.6万吨。
2022年末,和田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0.66万千瓦。其中,拖拉机拥有量为533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1.86万千瓦,大型工程机械拥有量为717台,8.81万千瓦;机耕57.17万亩(冬小麦种植与小麦收割后复播玉米、辣椒、冬菜等时两次耕地之和);机播51.96万亩(机械正播和复播之和);机械铺膜6.22万亩。机车检验率91%;机具检修合格率92%;复训农机人员795人;新训农机人员616人。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和田县工业企业(全口径)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05466.3万元,同比增长36.9%。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0277.27万元,同比增长13.26%,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90253.2万元,同比下降2.22%。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445.6万元,同比下降29.99%,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9831.67万元,同比增长30.43%;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1217.96万元,同比下降22.46%,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49035.24万元,同比增长5.39%。
2022年,和田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95481.5万元,同比增长51.2%。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7530.8万元,同比增长31.27%,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60299.3万元,同比增长4.79%。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965.3万元,同比下降30.48%,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1565.5万元,同比增长51.66%;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7792.4万元,同比下降29.49%,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2506.97万元,同比增长16.69%。
2022年,和田县原煤产量达121.02万吨,同比增长25.67%;发电量158574.04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7.18%;砖产量达892.53万块,同比下降36.7%;商品混凝土54.97万立方米,同比下降31.45%;水泥产量达32.17万吨,同比下降52.87%;建筑用天然石料24.93万立方米;水泥混凝土电杆8867根;钢化玻璃5193平方米;纸制品(瓦楞纸箱)5427.17吨;塑料制品6429吨;鞋(纺织面鞋)产量达56.4万双;饲料17572.1吨;饮料455.18吨;小麦粉1.8万吨;烘焙松脆食品53.16吨。
建筑业
2022年和田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1763.1万元,同比增长8.09%。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和田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749929万元,同比增长3.44%。从行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8883万元,同比下降6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1104万元,同比增长4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9942万元,同比增长23.49%。
社会消费
2022年,和田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09.07万元,同比下降11.61%。其中:城镇实现9602万元,同比增长5.52%;乡村实现31307.07万元,同比下降15.8%。从行业发展来看商品零售32489.07万元,同比下降15.16%;餐饮收入8420万元,同比增长5.39%。
旅游业
2022年,和田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游客人数61.18万人次,同比下降34.9%;累计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3.58亿元,同比下降36.0%。
财政
2022年,和田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145万元,同比增长0.7%。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4168万元,同比增长3.6%,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5%;非税收入累计完成7977万元,同比下降7.2%,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5%。公共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3240万元,同比下降11.2%。其中:人员经费支出232585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3240万元的45.32%,较上年同期208833万元增支23752万元,增长11.37%;商品和服务支出2879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3240万元的0.56%,较上年同期3998万元减支1119万元,下降27.99%。专项支出277776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13240万元的54.12%,较上年同期364905万元减支87129万元,下降23.8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和田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74所(含教学点17所),其中幼儿园116所、小学142所(含17个教学点)、初中12所(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3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中2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共有3217个班级125046名在校生,其中幼儿园教学班603个,在园幼儿总数15518名;小学教学班1966个,在校学生总数78446名;初中教学班427个,在校学生总数20093名;普通高中教学班128个,在校学生总数6441名;职业技术学校9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47名。共有教职工6409名(少数民族教师4452名),其中幼儿园教职工数1457名(专任教师数1433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887名);小学教职工数3060名(专任教师2604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959名);初级中学教职工数1238名(专任教师数1078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913名);高中教职工数554名(专任教师526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412名);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数名100名(专任教师数74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81名)。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有117.69万平方米,其中幼儿园13.65万平方米、小学51.06万平方米、初中23.94万平方米、高中10.04万平方米、职业高中18.54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
2022年,和田县各级图书馆、文化站、村文化室共有藏书11.0992万册,图书品种26813种,其中:维语品种册数43890册813种,汉语品种册数67102册26000种。
和田县农村电影服务站现有编制4人,有农民放映员10人,无电影公司,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2500场次以上。文工团设团长1人,现有在编人员46人,聘用人员20人,下乡开展各类文艺演出260余场次。和田县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34 处,消失文物点1处,新申报米提孜麦西来甫等非遗项目16个。
和田县有作家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民间艺术协会、京剧协会、电视艺术协会、音乐舞蹈协会、健身舞协会等文艺协会9个,协会成员131人。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79家,其中:网吧8家、游戏厅6家、音像店22家、打字复印店28家、台球娱乐和休闲15家、从业人员90余人。
卫生事业
2022年,和田县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8所,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维吾尔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乡镇卫生院13所。卫生机构拥有编制床位1402张,实有床位1690张(县级医院449张,实有650张;乡镇卫生院953张,实有1030张)。城乡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785人(含招聘),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317人,注册护士(师)474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94人。目前全县民营医院2家,在职人员218人,共有医师51人,护士98人,药师8人,编制床位178张,实际开放195张。
社保事业
2022年和田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5元。按城乡属性划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9元,增长7.5%。
2022年,和田县实现再就业1924人,比上年减少803人,同比下降29.4%,年末累计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92135人次,同比增长3.8%,其中:县内转移就业87435人次,地区内富余劳动力转移813人次,疆内转移富余劳动力2697人次,疆外转移富余劳动力1190人次。
2022年,和田县各项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351681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8748人,参保率为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8402人,参保率为100%;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6023人,参保率为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6831人,参保率为102%,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8112人(包括已享受待遇20159人),参保率为109.4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3152人,参保率为101%;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7689人,参保率为112%,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解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17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1625人。
民俗文化
和盐
维吾尔族把盐称为“吐孜”。在维吾尔族的生活和一些习俗中,都离不开盐。在维吾尔族举行“尼卡”时,新郎和新娘要拿用盐水蘸过的馕来吃。以避免灾难,表示爱情的甜蜜。在维吾尔族,盖新房、乔迁、结婚时,都要用盐,以此来祈求平安、吉样和幸福。
在每年第一次降雪时举行的娱乐活动。当下过初雪之后,几个朋友经过商量,联名写封雪礼信,然后要求收信者以白雪节的习惯举行一次娱乐晚会,并提出晚会活动的内容,请其中一个人直接送至收信人家中。送信人要悄悄把信放在主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在送信人离开之前,如主人没有发现,就要按信上要求举行初雪晚会。如果送信人当场被抓住,初雪晚会就要在送信人家中举行。晚会内容包括朗诵诗、唱歌、跳舞、音乐演奏等。
古尔邦节
命名礼
在和田,当今流行的是逆推式父子连名制,它的民俗形式是本名在前,父名在后,再加标明其社会地位、职业、威望的尊称、职称或生理特征、人品评价等意义的尾缀“绰号”。
成年礼
和田人称成年礼为“海特乃托伊”和“居宛托伊”。海特乃托伊,系阿拉伯语译音,特指为男性少年举行以割包皮为基本特征的礼俗,通常汉译称“割礼”。从其宗教意义上也被称为“孙耐特托依”。“孙耐特”特指穆斯林必须仿效的“圣行”;“托依”,意“喜事”、“庆典”,通常大多译作“礼仪”或“仪式”。
旅游
喀拉喀什河:是和田地区著名的风景区,景区内有乌鲁瓦提风景区(国家AAA级景区)和喀拉喀什河(以盛产墨玉而著称于世)等风格多样的十景组成。风景区内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瑰丽的自然风光,既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有丰富而珍贵的物产,既有神秘的长寿文化,又有让人向往的红色旅游,是独具和田特色的旅游胜地。
麻扎塔格:是塔卡拉玛干沙漠腹地一座呈东西走向的山体,临近和田河,扼南北交通之要冲。戍堡依山势垒筑在红山嘴上,总面积1100平方米,气势雄伟。堡垣由主墙、垛强和外垣组成。主墙以上呸垒砌,堡内有上呸垒砌的居址。曾出土汉、藏、于阗文等文书和木简,印证着汉唐时期戍堡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布盖乌于来克寺院:位于和田市北40多千米的沙漠中,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遗址内的佛殿,边长20米,保存着一些壁画残迹,地表散布着许多石膏摸制残件和建筑构件,是南北朝——唐代的遗存。
约特干遗址:位于和田市西11千米处的和田县巴格其镇艾拉曼村境内,北为海力其崖,东为阿拉勒巴村和亚兰干村。平均拔1362米。该遗址是古代于阗地区重要聚落遗址。从现代遗址的分布看,遗址无任何古建筑痕迹,城池轮廓不详。历代出土文物均来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层,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在遗址的东北角有一处裸露于地表的文化层,陶片密集分布。
买力克阿瓦提故城:位于市南25千米处的玉龙喀什河西岸。这是丝路南道上又一座重镇。也有专家认为,它是汉代于阗国都城遗址,兴于西汉初年, 衰至唐代末年。 故城西有沙山环峙,南倚昆仑山麓。
参考资料
和田县历史沿革.中国行政区划网.
和田县概况地图.中国行政区划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6: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