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渭
北宋清官
周渭(922~999年),字得臣,昭州恭城县(今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北宋清官。
人物生平
周渭,字得臣,是恭城县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2年)。幼孤,养于诸父。力学,工为诗。五代时,刘鋹五岭,昭州皆其地盘。连州长沙国,与南汉相持。南汉政繁赋重,民不聊生。周渭率乡人六百逾岭,将避地零陵。未至,贼起,断道绝粮,复还恭城县,面对庐舍煨烬,遂奔道州。为盗所袭,遂脱身北上。
建隆初年(960~963),因上书陈述时务,被召应试,被宋太祖重视,赐同进士出身,授白马县主簿。后又徙右赞善大夫永济(今山东冠县)知县。到任后,立刻整顿吏治,凡是搜刮民脂民膏者,尽数抓捕,就连刘思遇的亲信也不放过。有人提醒周渭,要先把这些人送大名府才定罪,要不符彦卿怪罪下来难以担当。周渭深知,这些贪官污吏与大名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送上去肯定会受到保护,岂不是放虎归山。于是,周渭一点也不理睬这些“好意”的提醒,把抓到的贪官污吏、土匪山贼一律就地正法,然后上报。对县内发生重大案件,他总是直接审理,从来不跟符彦卿商量。大名尹符彦卿虽然不满,也没办法。周渭此举,威震大名府,贪赃枉法之风才有所收敛。
乾德中,出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通判、辖区内驻扎着许多守军。带兵的监军骄狂凶狠,放纵部下残暴百姓,当地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周渭到任后,立即向军队晓之以理,并把带头滋事扰民的几个军官正法。全军即刻慑服,无不受命。宋太祖对周渭此举大加赞赏,下诏书对他进行嘉奖,并让他监管驻地军队。周渭在兴州以生活简朴、执法严谨著称,人民深受其惠。改知棣州(今山东惠民县),官民全都拦路哭泣,想留清正廉洁的父母官。
太平兴国二年(977),大宋统一了岭南,设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任命周渭为广南东路诸州转运副使。周渭关心家乡人民疾苦,在岭南任职6年,曾奏请减免税役,重定田赋,兴办学校,开发民智。
朝廷要平定交趾,但是带兵主将治军不严,玩忽职守,所以久不建功。有一次,有几个败兵入城,抢夺民财,被周渭抓获,立即斩首于市,从此,朝廷军纪立即严整起来。周渭致书交趾,说明朝廷的威信,晓之利害:如不臣服,将再举重兵。交趾首领黎桓在周渭恩威并施之下,终于遣使入贡,臣服北宋。加授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历任知扬州、殿中侍御史,赐金紫两浙路转运使、监铁判官、侍御史、知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和、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职方员外郎、益州(今四川成都)转运使等职。后因侄儿违诏买马受牵连,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
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听说周渭执法如山的名气,将他召回朝廷,准备重用。但朝廷诏书到达当日,他却溘然长逝了。周渭为官清廉,宋真宗怜悯其贫不克葬,购钱十万,以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明代朝廷敕封为“忠祐惠烈王”,家乡百姓感戴恩德,就捐建了庙宇、梳立了塑像,永远纪念。周渭执法如山、公正严明、官声政绩,包拯非常推崇并引为楷模。
《宋史 卷三○四》有传。
主要成就
北宋最著名的清官自然是家喻户晓的包公。然而,人们并不熟知的另外一位清官,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事迹,比包拯早了整整六十年。他就是从桂北恭城走出去的瑶乡赤子、大宋贤臣周渭。
周渭官至朝廷侍御史,深得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的赏识与信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畏强权、公正廉明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同为监察御使的包拯,包拯将周渭视为前辈楷模。
周渭的官声政绩,是他以自己的良知与胆识,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从现存的资料看,周渭执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廉明果断,毫不留情。初任白马主簿时,上任伊始,就把贪赃枉法民愤极大的县官斩首示众。在任兴州通判时,把放纵部下为非作歹的监军就地正法,整肃了军纪,恢复了秩序,百姓安居乐业,万民称颂周渭。周渭调职时,兴州百姓牵衣顿首,拦道挽留。
周渭每到一处,首先就是整顿吏治。任永济知县时,立即查明贪赃枉法、敲骨吸髓者,全部逮捕。其中不少人有大名府高官作后台。有人便按照官场潜规则,友情提醒周渭,先把名单通报大名府,否则将来吃罪不起。周渭也知道大名府的主帅符颜卿是权倾朝野的太师爷,还有魏王爵衔。对此,周渭偏偏来一个逆向思维,与贪官污吏的保护伞对着干,行“替天行狩”之责,将这些罪大恶极的害虫就地正法,然后依程序上报。一时众官震怖,吏治肃然。
周渭曾调任两浙路转运使、殿中侍御史,行监察百官、维护纲纪之职。宋太宗有感于周渭以身作则、恪尽职守,赐金紫,以示嘉奖。
周渭虽为朝廷官员,但一直心系乡土。曾奏请减免赋税、重定田税,提倡办学、开发民智。恭城瑶乡一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茶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城改为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解了百姓危厄。史上茶城改恭城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发生在宋以前的唐代。据《恭城县志》(光绪十五年重刊)载:“隋末萧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为茶城县。唐武德四年,李孝恭平定萧铣,更名恭城县”。恭城人民将之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对周渭的感念。
周渭从政之余,间或也写些诗词。其中收入《全宋诗》的几首颇受后人称道。作品《游兼山》,兼山在恭城县境内,又名银殿山。海拔一千八百余米,是茶江的发源地。兼山离周渭家乡路口村不远,天气晴和时,雄峙众山之上的英姿,激发了青年周渭的雄心壮志,还让人想到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周渭一生为官清廉,以至家贫无力下葬,皇上闻之,赐钱十万,方才得以入土为安。每每读到“上闵其贫不克葬,购钱十万,以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这一句,令人鼻酸难禁,感慨良多。
人物评价
为官廉正,执法严明。
亲属成员
夫人:莫荃,贤妇人。朱昂著《莫节妇传》纪其事,现存“白马夫人庙”
儿子:周建中。乘氏主簿。
后世纪念
恭城瑶乡人民一直记念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古贤,并以出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荣耀。明朝成化十四年,恭城人民在城东建起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官居大宋监察御史的瑶族赤子。
周渭的诞辰为农历六月十五,每逢此日,恭城县城及四乡百姓都有献演酬神活动。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自会铭感,直到千秋万代。
周渭祠,即嘉应庙,是祭祀侍御史周渭的祀庙,位于恭城县城东,建于大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周渭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由戏台(毁于三十年)、门楼、大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宋史》记载,周渭是恭城县路口(今炉口村)人,生城残唐五代,卒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赐同进士出身,宦至侍御史。恭城县志载,曾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奏请朝廷税赋,竭力开发民智,兴办乡学。因他一生廉洁奉公,颇有政绩,死后被朝廷敕封为“忠祜惠烈王”,家乡百姓感恩德,捐款为他建庙、蜡塑像,有诗联赞曰:百代相传周御史,千秋怀念古乡贤。
个人作品
《游兼山》
插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一路接天连楚界,两峰拔地镇南夷。
泉飞石涧游魂冷,风卷松涛匹马嘶。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7 23:3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