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藩
原江苏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周德藩,江苏滨海人,原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国家教育督学,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政协科教文卫原副主任;原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科学育儿社会服务援助系统早期教育专家,国家“十五”课题“科学教育———开发少儿潜能”课题组组长。
简介
在江苏,提到素质教育,不能不提到省教委原副主任周德藩。这位已经在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上探索了三十多年的“老园丁”,一直是江苏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带头人。1988年底,他调进省教委任普教局局长,1990年又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分管普教工作。可以这样说,十年来,江苏基础教育的每一项变革,都凝结着他的心血,闪烁着他思想的火花。
个人主要简历:
1963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物理系
1963——1983年 南京市二十九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
1983——1988年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局长
1988——2000年 江苏省教委副主任
1996——2002年 江苏教育学院(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院长
1998——2005年 江苏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历任兼职: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国家教育督学,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经历
下基层获得第一手资料
上任伊始,周德藩没有凭主观意志发一通号令,而是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这位来自基层的普教局长,迫切想获得“一线”的准确“情报”,他知道只有熟知下情,才能“靠船下篙”,科学决策,取得实效。“一线”的情况随着调查的深入而渐露“真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方针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但是,学校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被调查的四百多所学校中,就有四分之一的校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一些校长管理意识不强,错误地认为这只是小事。还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或任意更改教学计划,随意增减课时;或扶优逐劣,歧视后进学生;或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如此,哪里还谈得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办好教育为人民”?周德藩曾经私访过一些学校,甚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三、四次察看一所学校。此间,他还亲历或耳闻了一桩桩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怪事。
一天早晨,周德藩来到苏南某小学。此时正值上学时间,他漫步在校园里,迎着一个一个小学生,主动向他们问好。学生反应不一:有的理也不理;有的瞪大了眼睛看他;有胆大一些的则反问他:“你,哪儿来的?”就这样,他在校园里走了半个多小时,竟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向他问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从眼前走过,他心中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像乌云一样涌起。他没有去惊动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没有去指责谁,批评谁,只是默默地退了出去。
1991年,周德藩等省教委领导同志多次到小学调查,听语文课近100节,查阅学生作文数千本,学生的作文和老师的批改都不能令人满意———学生书写普遍不工整,不规范,每篇作文有四个左右错别字的不在少数,教师漏改不批的也不少见。此外,随机请学生背书或读书,结果,很多学生读书不流利或该背的课文背不出来。
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须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被提出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江苏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1989年4月,周德藩来到了他的故乡滨海。他和普教局的同志们一直在想着该如何改变眼前基础教育这严峻的现实。带着这个问题,他们踏进了临淮乡玉丰小学的大门,在这里他们意外地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地无一张纸屑,墙无一点污迹,桌无一处刀痕,口无一句脏话。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到了100%,直升率超过98%,体育达标率也在97%以上,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看来只有常规管理抓好了、抓实了、抓到位了,学校的秩序才能正常,基础教育的质量才有保证,学生的发展才有希望。
有些人不以为然:常规管理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同时又大都是扫地抹桌子这样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特别是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小题大作吗?
古人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教育这个角度讲,就应当是“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周德藩说,我们就是要从“扫地”这样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抓起,抓它个三年五载,抓出实效。
步步为营 扎实推进
周德藩曾经归纳江苏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思路:小学,规范,大面积推进;初中,典型引路;高中,通过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来促进。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要彻底实现“转轨”,谈何容易?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面面俱到往往一处不到。基础教育“转轨”这第一刀该首先砍在哪里?砍在哪里才最是关键且最能见成效?
凡事必须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正如抓改善办学条件和常规管理那样,江苏人清楚地知道基础教育“转轨”也必须从基础抓起,从最基本的环节入手。
“给学生一个优质丰厚的生长点。”用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给小学教育改革定位,实在是恰当不过了。这句话不胫而走,成为江苏基础教育界广为传诵的一句名言。大家喜欢这句话,并不因为它是省教委领导说的,而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长期以来为大家所忽视的事实: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很强的迁移性,才能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生长点。
不让自己的遗憾发生在下一代
有人曾经问周德藩,你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他习惯地打了一个比方:设置课程犹如营养配方,只有配方科学合理,才能使学生避免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从而成为一个素质健全的人。教育理论工作者习惯于说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它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的要求,是培养目标的载体,是育人的施工蓝图,直接关系着未来人才的质量规格。这是大道理,而周德藩有他切身的体会:有一次,他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体检,医生发现他有着一副让歌唱家羡慕的共鸣腔。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我为什么就没有成为歌唱家?但他没有过多地埋怨过去,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他想得更多的还是现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遗憾”不在下一代的身上重演?
现在江苏各地普遍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其实践经验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开齐、上足、教好所有学科。他们的观点是小学里开设的课程都是基础课,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因此,在江苏的小学里。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课”、“副课”;二是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把基础知识教好,把基本技能练好。这一点,正好体现了要给学生一个“坚实丰厚的生长点”的思想。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什么是素质教育?周德藩提出了四个理念,即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相信学生的能力;
(3)尊重与相信每一个具体的人;
(4)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基础教育返朴归真。
其次,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他提出了五点:
(1)观念转变、
(2)课程改革、
(3)评价体系改变、
(4)教师素质提高、
(5)素质教育环境营造。
周德藩曾用三句话给江苏基础教育“转轨”作了一个准确的诠释:“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创造,是对基础教育本质特征的回归(或曰返朴归真),是对未来理想教育模式的探究。”
个人著作
已发表的主要论文(国家级以上期刊)或已出版的著作:
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基础教育就应该是素质教育》等十多篇论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苏南教育现代化》等十多本专著。
主要荣誉
主持国家级教育研究课题《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研究》获二等奖
著作《苏南教育现代化》等获国家教育学会二等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20:1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