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庆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周同庆(1907年12月21日—1989年2月13日),江苏昆山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复旦大学教授。
人物生平
1907年12月21日,周同庆出生于江苏昆山。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进修深造。
1933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年—1943年,任中央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1943年—1952年,历任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52年,任复旦大学物理系系务委员会主任、X光管研究室主任、光学教研室主任。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2月1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30年代,周同庆研制了新的低压电弧光源,进行了Rb和Cs等原子光谱线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和分子结构等研究;1940年,应用声波技术研究测量长江深度、距离,研制出“磁伸缩式高频声波自动记录回声测深仪”;1955年,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只医用封闭式X光管等。
截至1989年2月,周同庆编著的论著有《原子物理学》《受控热核反应》《氢辉光放电管中的振动和移动的辉光放电》《氧化物分子光谱的新体系》《二氧化硫分子和光谱》等,其他论著参考如下:
[1]周同庆.硫和氧新紫外激光振荡[J].物理学报,1933.
[2]周同庆,吴学周,柳大纲.水中火花所生氢化铜之吸收光带[J].物理学报,1937(00):20-26.
[3]周同庆.研制X光管工作的新结果[J].科学通报,1954(05):53-54.
[4]陈林棠,周同庆.在等离子体中镁离子谱线MgⅡλ4481的宽度和位移[J].物理学报,1965(09):1591-1605.
人才培养
周同庆为中国建立了“等离子体物理”这一新兴学科。
周同庆参加编写了《原子物理学》,作为中国综合性大学统一教材。
1933年—1936年,周同庆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讲授《电磁学》《分子运动论及热力学》《近代物理及实验》《原子与分子光谱》《气体传导》等课程。
1936年—1943年,周同庆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讲授《光学》课程。
1943年—1952年,周同庆在交通大学任教期间,讲授《普通物理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等课程。
周同庆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专门人才,如红外物理学家沈学础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华中一,物理学家吴健雄,核物理学家杨澄中院士,核物理学家杨福家院士,数学家冯康院士,固体物理学家方俊鑫,复旦大学原副校长蔡祖泉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周同庆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周梅初在昆山一所中学任国语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过昆山县副县长。周同庆全家共七口人,生活困难,经常借债,曾将祖传老宅几次变卖,以便还清债务。尽管家境清贫,当教师的周梅初还是希望孩子以后有出息。
周同庆的妻子是国怀芝,其儿子的名字叫周曦。
人物评价
“周同庆是中国光谱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在各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安交通大学评)
“周同庆是中国真空电子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的先驱。”(北京大学评)
“周同庆为后人树立起师德与学识的丰碑,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青年报》评)
参考资料
周同庆.中国科学院学部.
周同庆.西安交通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8 21: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