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谱线可以用来鉴定气体或液体中所含的元素,吸收谱线和发射谱线与原子有特定的关系,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光线穿越过介质(通常都是
气体)的化学成分。
每一种
化学元素都会在几个对应于能阶轨道的特定波长上产生吸收线,例如,吸收白光中的蓝、绿和黄光会呈现
红色。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不可能直接去测量的
恒星和其他的气体上出现的现象。
谱线通常是量子系统(通常是
原子,但有时会是
分子或
原子核)和单一
光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当光子的能量确实与系统内能阶上的一个变化符合时(在原子的情况,通常是
电子改变
轨道),光子被吸收。然后,它将再自发地发射,可能是与原来相同的频率或是阶段式的,但光子发射的总能量将会与当初吸收的能量相同,而新光子的方向不会与原来的光子方向有任何的关联。
根据气体、光源和观测者三者的几何关系,看见的光谱将会是吸收谱线或发射谱线。如果气体位于光源和观测者之间,在这个频率上光的强度将会减弱,而再发射出来的光子绝大多数会与原来光子的方向不同,因此观测者看见的将是吸收谱线。如果观测者看着气体,但是不在光源的方向上,这时观测者将只会在狭窄的频率上看见再发射出来的光子,因此看见的是发射谱线。
有一些元素,像是
氦、
铊、铈等等,都是透过谱线发现的。光谱线也取决于气体的物理状态,因此它们被广泛的用在
恒星和其他天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的辨识,而且不可能使用其他的方法完成这种工作。
除了原子-光子的相互作用外,其他的机制也可以产生谱线。根据确实的物理相互作用(分子、单独的粒子等等)所产生的光子在频率上有广泛的分布,并且可以跨越从
无线电波到
伽马射线,所有能观测的
电磁波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