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焘(1904—1933),原名蔷葆,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嘉泽镇人。初中毕业后就读于南京汇文女中,后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广大妇女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其间,与上海大学同学余泽鸿结婚。1927年起,先后在中共湖北省委、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机关、中共北方局和顺直省委工作。1931年,奉命进入中央苏区。1933年1月,任建宁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妇委书记。1933年4月,从江西宁都回建宁途中,为保护群众,遭地方反动武装袭击,中弹牺牲,年仅29岁。
人物生平
吴静焘1904年出生于嘉泽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曾先后在常州女西校、常州女子职业学校、常州崇真女子初级中学读书。
1925年在南京汇文女中读书时,父亲要吴静焘和一位钱庄老板结婚。吴静焘强烈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在已经是共产党员的二哥吴维中的帮助下,毅然脱离家庭,出走上海。12月下旬,其父带人赶到上海,强令她回家结婚,遭到严词拒绝。矛盾闹到了警察署,幸经上海妇女联合会出面调解,方才了结。
事后,吴静焘在1926年1月5日出版的《中国妇女》第6期上,发表了《旧婚制下的一个逃生女子》一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呼吁20世纪的青年为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而奋斗。
不久,吴静焘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当时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在那里,她有机会阅读到《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以及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等。受其感召,吴静焘开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0月30日,中共上海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成立,吴静焘成为12名委员之一,负责杨树浦、小沙渡工人区的妇女运动工作,成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在此期间,吴静焘与上海大学同学、中共党员余泽鸿结为革命伉俪。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吴静焘随余泽鸿转移到武汉,后又共同被调到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烽火战乱年代下,两人既是爱人,也是同志,时刻并肩战斗。
1930年,蒋介石集中兵力向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革命形势十分严峻。5月17日,吴静焘在中直支部刊物《支部生活》第26期上发表《怎样读“沪潮”》的文章。她在文章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党内小资产阶级的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急性病,革命运动的发展,燃烧了他们的狂热,失掉了适当的冷静的头脑,忘掉了复杂艰苦的工作……另一种是右倾,为革命浪潮所骇退,只看到白色恐怖的严厉,避免激烈的斗争。”她呼吁党内同志,联系斗争形势、策略、方法、群众路线、自我思想等方面,熟读《沪潮》,“指导思想行动,夺取斗争胜利”。
1931年,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非常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存革命实力,把当时在中共中央任秘书长的余泽鸿和其他在中央工作的同志转移到中央苏区江西省工作,吴静焘亦同时转移。
临行前的1930年夏,他们将出生仅几个月的儿子阿兴和年仅两岁的女儿——余怀渺渺寄养在武进外祖父家。为了避免亲戚受到牵连,夫妇俩将儿子阿兴改名虞蜀江。
1931年秋,吴静焘和余泽鸿从天津进入江西中央苏区。1932年春,余泽鸿任宁都中心县委书记,吴静焘为妇女部长。1933年,建宁中心县委成立,吴静焘任常委、宣传部长、妇委书记。
在此期间,留短发、扎绑腿、挎驳壳枪的吴部长深入各区乡和重点村,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特别是发动广大劳动妇女起来反抗封建压迫、提倡男女平等。吴静焘组织妇女会,动员妇女送子送夫参军、做军鞋、送军粮,支援主力红军反“围剿”等,被苏区干部称为中央苏区有威望的妇女干部之一。
1933年4月,吴静焘与妇女部长刘志敏前往江西宁都参加省委扩大红军会议,归途中,在建宁双溪口黄泥潭看到反动武装保卫团正在包围袭击赶集的群众。为解救群众、掩护撤离,吴静焘英勇奋战,不幸中弹牺牲。
人际关系
儿子:虞蜀江。新中国成立后,虞蜀江到上海投靠了叔外祖父,不久进入中华造船厂当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