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引孙(1851~1921),字福茨,一字茨甫。江苏仪征人,祖籍安徽歙县,十七岁时补诸生。同治癸酉(1873年)参加廷试考得一等,在刑部做个七品小京官。光绪己卯(1879年),升任军机处章京领班。后离京出任浙江宁绍道台,兼浙江海关监督。
人物生平
吴引孙,字福茨,祖籍
安徽歙县,自其高祖时迁入扬州,居郡城而属籍仪征。父名植,平生精《易》理,旁通诸子百家之书,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能文章充选贡,后候选直隶州州判,惜英年早逝,在吴引孙十三岁时,便撒手尘寰。
吴引孙生于咸丰辛亥六月十六日即公历1851年7月14日。
同治六年(1867),吴引孙十七岁,补诸生。
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拔贡。
同治十三年(1874),朝考一等三名,奉旨以七品小京官用签分刑部,七月到任,在浙江司行周,派充帮主稿。
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期满,奏留。
四年(1878)五月,捐免历俸,期满作为额外主事;八月考取军机章京引见,奉旨记名。
五年(1879)三月,传补军机章京;是年顺天乡试中式七十七名举人;十月,兼总办秋审处并兼派浙江司主稿。
九年(1883)九月,补湖广司主事,升贵州司员外郎。
十二年(1886)四月,考试汉御史奉旨记名,以御史用充军机帮领班章京、领班章京,历充方略馆协修、纂修、收掌提调等差,并派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差,又历次随围出力,部给随带加二级。
十四年(1888),京察一等引见,奉旨记名,以道府用蒙召见一次;九月初九日,奉旨补授浙江宁绍台道。
十六年(1890),奏派兼办宁镇海防营务处,总理镇海南北岸炮台事务。
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六日,奉旨补授广东按察使;三月到京,蒙召见三次;七月到任。
二十八年(1902)六月,奉委总理广东省城武备学堂事宜;十二月十八日奉旨补授甘肃、新疆布政使。
二十九年(1903)正月,经前署总督德寿、署巡抚李兴锐会奏,以
广东武备学堂巡警事务甫经开办,请俟新任臬司程仪洛到粤再交卸等因,奉朱批著照所请;闰五月,兼署藩司篆务;六月交卸藩、臬两篆;八月到京,蒙召见二次,赐御书福字。
三十年(1904)六月二十日,到新疆布政使任,奉委总理全省营务处。
三十一年(1905)二月,接奉行知以上年皇太后七旬万寿,恩诏给以从二品荫生,请以子颂贤给荫,咨部覆准,给予荫照,蒙赐绸缎二匹;八月十八日,奉旨署理甘肃、新疆巡抚;九月二十一日,接赴署任。
三十三年(1907)二月十二日,到京,蒙召见一次;五月二十八日,奉旨补授安徽布政使;六月初一日,具折谢恩,并另折奏请巡解原籍,奉旨调补福建布政使;七月初六日,奉旨调补湖南布政使;初八日,具折谢恩,蒙召见一次;十八日请训,蒙召见一次,旋即出京行抵湖南省城;九月初二日到任。
三十四年(1908)因亲母周病故,丁忧;到籍安葬,守制。
宣统二年(1910)服满;六月二十五日,奉旨补授浙江布政使。
三年(1911)九月十五日丑刻,杭州兵变,焚抚署,城隍山驾炮攻旗营,藩署屡受巨弹,吴引孙时任浙江布政使,携眷暂避署侧民屋。十八日,吴妻钟夫人率子颂贤等移居上海。十九日,汤都督寿潜派员约吴在藩署清理库款簿册。廿八日吴由杭至沪,寓五马路十三号洋房。十一月中旬,吴引孙捐助扬州军政分府米一千石。
民国元年(1912):阴历二月十四日,接国民协会总协理函,推吴引孙为参事。十九日,吴剪发去辫,不易服。《年谱》称“余旅沪年余,交游甚寡,足不出户,客居无事,偶成感怀、答友各诗四十余首,聊以自遣”。
民国三年(1914):吴引孙之妻钟氏夫人亡故,吴引孙悲伤不已,《年谱》云“余与钟夫人结缡四十三年,苦甘与共,形影相依,一室倡随,深资内助,一旦永诀,老境何堪”。
六年(1917):《年谱》载“近来时阅修养性命各书,藉以卫生。每日仍行深呼吸各二刻。余昔年曾于别号‘福茨’、‘仲申’之外,另号‘养宽’以自儆。现又自号曰‘拙圃老人’、‘玉林居士’、‘潜真子’、‘玉公羽’,又曰‘佛慈’,均刊有图章”。
八年(1919):《年谱》载“余于三月廿七日寅刻睡梦中得一联语:立定脚跟,同登彼岸;放开眼界,普度群生。晨起志之,益加自勉”。
九年(1920):吴引孙七十寿辰,举办家庭庆祝会。《年谱》称“自八月初四日起,每日早、中、晚行深呼吸三次,每次行一千八十呼吸,并于呼吸时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千八十遍,计每日共三千二百四十呼吸,念佛号三千二百四十遍,日无间断”。
资料来源:上海图书馆所藏吴引孙手稿《详细履历底稿》、《自述年谱》等资料
个人成就
政治表现
戊子(1888)秋天,吴引孙出任浙江宁绍道台,兼浙江海关监督。吴引孙到浙江任上,做的第一件事是创立崇实书院。“崇实”二字可见其办学宗旨。他首先教学生实学,而以文艺居其次,所以他的学生大都是实干家。这在国力极度衰弱的晚清时代,不能不说是非常有见地的。吴引孙在做宁绍道台之时,同时负责海防事务,而这时发生了一件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中日甲午(1894)战争。吴引孙在国家存亡关头上,表现出了特别干练的才能,他亲自规划海防,建筑要塞,加固炮台,购买军械,训练新兵,沿海一带井井有条。因为他十多年的政绩显著,升任广东按察使。他针对广东民风好斗的弊病,编写通俗歌谣教化民众,收效显著。因为国事日非,他又在广东创立武备学堂,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后来,他又迁任甘肃新疆布政使,大刀阔斧,惩治腐败,以布政使的身份弹劾前任巡抚,引起朝野震惊。辛亥革命后,吴引孙弃官而归,遁迹海上,成为大清遗民。
测海楼
吴引孙在扬州修建的测海楼,是晚清东南地区颇负盛名的藏书楼。时人甚至将其与宁波范氏天一阁,虞山瞿氏铁琴铜剑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并称。
吴引孙、吴筠孙。光绪十四年,聘请浙江工匠到扬州营建私宅,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这幢大宅扬州人习惯叫吴道台宅。宅第的东北角,仿宁波天一阁的格局建造了一座藏书楼,取“瓠瓢可以测,管中可以窥豹”之意,期望吴氏子孙以测海的勇气,皓首穷经,奋发有为。
吴引孙的祖父吴次山,喜爱读书,书斋名为“有福读书堂”,自署“有福读书堂主人”,这对引孙产生了很大影响。咸丰癸丑(1853),吴家遭兵灾,书籍“荡然无存”,以至等吴引孙“稍解涉猎”、渴望读书时,家中竟已无书可读,又“无力购书,即辗转借观,亦不易易。因思寒酸之士,有志读书,恒苦于无书可读”。鉴于此,为官之后,吴引孙决定节省俸禄,广购书籍。当时,“宋元以前奇编异帙为稀世宝,悬价购求,所遇辄鲜,即明以后精刊旧椠,暨国朝殿版各书,亦复昂值居奇,艰于购致”,因此,吴引孙制定了不同于一般藏书家的收书目标,“余惟视力量所及,耳目所周,不拘一格,凡元明刊本,旧家善本,寻常坊本,殿刻局刊各本,随时购觅,意在取其完备,不必精益求精,自宦游浙粤十余年来,节省廉俸,广购储藏,得八千零二十种,计二十四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卷”,蔚为壮观。
整个宅第也建了九十九间半,占地4 000平方米。光绪三十年(1904)编印了《测海楼书目》4册12卷,仿粤东广雅书院书目之例,分为七类四部。1910年刊行。有自序,言其购书藏书之缘起。“测海楼”的藏书中,其特色是不少明清通俗小说,也不仅有中国传统典籍,还有来自西方的几何、化学、铁路等方面书籍。精本图书如《苏长公密语》、《大乐律吕元声》等书均为诸家所珍,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重视收藏地方志,如明弘治刊本《八闽通志》、《延安府志》,明嘉靖刊本《广西通志》等明代“天一阁”散出的多种地方志更是海内孤本。光绪二十一年抄明嘉靖本《嘉靖惟扬志》,此抄本亦为世所珍,今存台湾。1930年其589箱、8 020余种藏书,售与北平王富晋的富晋书社。富晋书社编有《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4册出版,著录吴氏所有藏书,还有166种善本书。藏书印有“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测海楼珍藏”、“吴氏引孙藏书”等。
光绪十九年(1893),吴引孙编定了自己的第一份藏书目录,题为《有福读书堂书目》,分成经、史、子、集、艺、丛、医、试、说、教、阙共11类,并对后7类分别作了简短的说明,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对“说”部的解释,“小说,本子类之一,然中多鄙俚之作,不登大雅,未便阑入子部,故以说类别之”,很显然,这些没有置于传统“子部”而又“鄙俚不登大雅”的小说,盖即为通俗小说之类。吴引孙可能觉得自己在藏书目录中收录通俗小说,有悖于藏书界传统,所以在书目的“序例”中,他强调说“以上十一类,仅凭臆见,酌量分门,便于翻检,识者幸勿以有乖四库体例而见诮焉”,言下之意,此份目录仅供吴家后人读书查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藏书目录,事实上,吴引孙也从未将《有福读书堂书目》刊印出版过。
11年之后,即光绪三十年(1904),吴引孙编定了自己的第二份藏书目录,名为《测海楼书目》,他在书目的体例方面作了两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改动,其一,放弃原来的11部分类法,代之以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复仿照《粤东广雅书院书目》之例,增加“御制敕撰”、“杂著”、“丛书”三部,合为7部;其二,“所藏各籍,间有稍涉鄙屑者,删之弗录,无贻大雅羞”,不用说,原来著录在“说部”的通俗小说一定是他删汰的重点对象,悉被摒弃无遗了。经过这样的改动,吴引孙似乎稍感放心,宣统庚戌(1910),他将十二卷的《测海楼书目》付刊问世。
对比吴引孙编撰两份藏书目录时的前后态度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清通俗小说低下的社会地位、历朝政府严厉的禁毁措施、社会各界强大的舆论压力,凡此种种,曾经对清代的藏书者、目录学者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即便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吴引孙也未能幸免。不过,吴引孙毕竟要比以前的藏书家开放了许多,这不单是因为他在《有福读书堂书目》中作过收辑通俗小说的尝试,更是因为在吴引孙的测海楼中,确确实实庋藏着一批数量可观的明清通俗小说。
1921年吴引孙谢世,测海楼的大宗藏书由其子吴少茨掌管,由于种种原因,图书的保管发生困难,为了防止失散,以不负父辈苦心收集之意,约在1925年左右,吴家放出转让的风声。1929年冬,北平富晋书社主人王富晋(字浩廷)往上海购书,闻听此讯,急请书贾朱荣昌为中介,与吴家洽谈,最后以30000元的价格买下测海楼的全部藏书589箱,双方在1930年1月27日签定了合同,王浩廷支付了定金3000元,准备择日起运。然好事多磨,当时另外有个书商王锡,也曾有意购买测海楼藏书,竞争失败后,出于嫉妒,写信给江都教育局,谎称测海楼藏书中有许多善本孤本,吴少茨欲将其转售他处,甚至出口日本,请求政府从保护地方文献的角度,予以干涉禁止。江都教育局立即将此事呈报县长及
江苏省教育厅,结果地方政府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命令禁止将测海楼藏书外运。王浩廷无奈于4月赶赴上海,求助于著名的古籍目录学家陈乃乾,陈乃乾复请蔡元培、董康等人从中周旋,最后由蔡元培先生致信江苏教育厅厅长,作出“富晋书社实未有转售于国外之事实,而测海楼书目中亦并无旧刊名钞”的担保,江都县始撤消了禁运令。
1930年8月18日,测海楼藏书终于运抵富晋书社的上海分社。同年12月,陈乃乾收录其中旧本的行格序跋,编成《测海楼旧本书目》两册;1931年11月,富晋书社编就《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四册出版,封二有王富晋的识语,称“本社专收宋元明清旧书,历二十余年,收罗颇称宏富,已刊有书目印行。客春辗转托求,几经波折,始将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归为敝社所得。今特印行测海楼藏书目录,以公同好而资流通。如蒙惠顾,无任欢迎”,“此目录专载扬州吴氏测海楼之藏书,计分经、史、子、集,装订四册”云云,在此目“子总部.小说类”中,王富晋首次公布了测海楼所藏通俗小说的全部目录,计有82种。
1. 《绘图三国演义》六十卷,咸丰七年春明堂重刊本。2. 《绘图荡寇志》七十卷,同治十年重刊本。3. 《绣像绿牡丹》六卷,道光壬辰刊本。4. 《绣像金石缘》八卷,同治乙丑刊本。5. 《绘图银瓶梅》四卷,石印本。6. 《雪月梅传》十卷,聚锦堂刊本。7. 《绣像英烈全传》十卷,经国堂刊本。8. 《绣像正德游江南》七卷,道光江左书林刊本。9. 《红楼园梦》三十回,嘉庆甲戌刊本。10. 《绣像韩湘子传》三十回,嘉庆刊本。11. 《绣像八才子白圭志》,木刊本。12. 《绣像五虎平西前后传》,木刊本。13. 《绣像希夷梦》四十卷,光绪戊寅刊本。14. 《绣像草木春秋》五卷,木板本。15. 《绣像五美缘》八卷,道光戊申刊本。16. 《情天宝鉴》十八卷,石印本。17. 《绣像闺秀英才传》(即《女才子传》)十卷,老石印本。18. 《九才子平鬼传》四卷,木板本。19. 《绘图镜花缘》二十卷,老石印本。20. 《绣像说唐前后传》,木板本。21. 《增订儒林外史》,同治刊本。22. 《绣像西游记》一百回,木板本。23. 《绣像开辟演义》,道光刊本、铅印本两种。24. 《绣像争春园》,道光刊本。25. 《增评补图石头记》一百二十回,悼红轩刊本。26. 《绘图评点儿女英雄传》四十回,蜚英馆刊本。27. 《南北宋志传》二十卷,木板本。28. 《圣朝鼎盛》十回,石印本。29. 《花月痕》十六卷,老铅印本。30. 《水石缘》四卷,道光刊本、木板本两种。31. 《绣像东西汉演义》十八卷,木板本。32. 《双凤奇缘》七十三卷,嘉庆刊本。33. 《绣像全图三国演义》,老鸿文书局本。34. 《绣像济公传》二十回,光绪刊本。35. 《绣像云锺雁全传》五十四回,同治刊本。36. 《绣像续小五义》八卷,老石印本。37. 《绣像五凤吟》四卷,同治刊本。38. 《绣像平妖传》六卷,道光刊本。39. 《忠孝勇烈奇女传》四卷,光绪刊本。40. 《秦雪梅传》十卷,木板本。41. 《老残游记》,石印本。42. 《绣像锋剑春秋》十卷,同治刊本。43. 《岭南逸史》十卷,木板本。44. 《绣像铁冠图传》八卷,光绪刊本。45. 《绣像圣朝鼎盛万年青》三集,石印本。46. 《常言道》四卷,木板本。47. 《红楼梦补》四十八回,申报馆本。48. 《绣像铁花仙史》二十六回,铅印本。49. 《绘图前后七国演义》,老石印本。50. 《绘图风月传》,老石印本。51. 《绘图杨家将》,石印本。52. 《绘图游江南》,石印本。53. 《绣像万年青》二集,石印本。54. 《东周列国志》二十三卷,乾隆刊本。55. 《绣像后西游记》八卷,木刊本。56. 《绣像水浒传》八卷,木刊本。57. 《绘图五才子书》,旧铅印本。58. 《
绣像封神演义》,旧铅印本。59. 《绣像禅真逸史》,木板本。60. 《忠节全传》十六卷,木板本。61. 《水浒后传》,申报馆本。62. 《绣像鬼谷四友志》,木刊本。63. 《绘图续彭公案》,石印本。64. 《画图缘》四卷,木板本⑩。65. 《后红楼梦》,木板本。66. 《绣像海公奇案》,光绪刊本。67. 《燕山外史》二卷,木板本。68. 《锦香亭传》四卷,木刊本。69. 《绣像龙图公案》八卷,木板本。70. 《绣像清烈传》三十二卷,铅印本。71. 《小五义》,申报馆排印本。72. 《绣像四游合传》,木刊本。73. 《绣像合锦回文传》,木刊本。74. 《说唐三集》,木刊本。75. 《二才子好逑传》四卷,木刊本。76. 《绣像施公案》,木刊本。77. 《绘图永庆升平》,铅印本。78. 《增像小八义》,木板本。79. 《绘图彭公案》,老石印本。80. 《图象西洋通俗演义》,石印本。81. 《青楼梦》,木板本。82. 《绣像粉妆楼》,木板本。
另外,测海楼中还藏有《绣像锦上花》、《双飞凤》、《绣像全图笔生花》、《绣像鹦歌记》、《绣像梦影缘》、《绘图大红袍》、《绣像前后珍珠塔》、《绣像九美图》、《绣像双珠球》、《绣像双玉镯》、《绣像八美图》初集二集、《绣像天雨花演义》、《绣像双金锭》、《绣像云中落绣鞋》、《绣像珠玉缘》、《绣像百鸟图传》、《痴人说梦》、《绣像双玉杯》、《绣像千秋恨》、《来生福》、《绣像安邦定国志》、《绣像凤凰山》、《绣像全图玉钏缘》、《双剪发铁胎弓全传》、《绣像再生缘》、《绣像玉鸳鸯》、《绘图一棒雪》、《绣像明末弹词》、《岂有此理》等弹词小说29种。
测海楼所藏通俗小说,虽然没有令人惊叹的善本、孤本,悉为“习见之本”,但数量繁多,且本本皆为吴引孙宦游浙粤之际费心收罗所致,每得一书,“必钤藏印于首叶,并手识曰几函几册几元几角,函以板,悬以签,无折角,无缺叶,完好整洁,无虫鼠之蚀”,透露出其对通俗小说的喜爱之情,这在清代藏书家中是颇为罕见的。
个人作品
上海图书馆现存吴引孙手稿《详细履历底稿》与《自述年谱》,《详细履历底稿》一册,红格稿本,封面左题“详细履历底稿”,右署“辛亥冬福茨自记于沪寓”,末署“宣统三年辛亥冬十二月旅居上海自记”;《自述年谱》一册,亦为红格稿本,封面题“自述年谱初稿本”,“福茨手订”,首页下题“仪征吴引孙福茨甫手订”。
人物家族
吴氏四杰
在吴引孙兄弟的影响下,孙辈多学业有成。佼佼者有:
民国时交通部沪宁杭甬两路总工吴征钰及饮誉海外的“吴氏四杰”:
吴征铸:著名剧作家、教育家、文学家;
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吴氏三兄弟同时与会,成为一时佳话;在2007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时年92岁的
吴征镒院士获得我国科技进步最高奖,并由胡锦涛同志亲自为他颁奖。
吴道台宅第
吴引孙是清末扬州籍的达官显贵之一,由他亲手建起的浙派风格
吴道台宅第已成为扬州古运河畔的著名景点。建于1904年,坐落扬州市区泰州路中段,当年宅主吴引孙道台用40万两纹银,仿造宁绍台道衙署,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设而成。
吴道台宅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