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血液学家
吴祖泽,男,1935年10月19日出生,浙江宁波人,实验血液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军队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5年10月19日,吴祖泽出生于浙江省,两岁时全家搬到上海。高中二年级时开始自修高三课程,上完高二直接考上大学。1953年秋,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工作经历
1957年,吴祖泽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核武器医学防护的国防科技研究,铸造核放射伤害医学防护“盾牌”。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开展放射生物学和抗放药物机理等研究。20世纪60年代,主攻脱氧核糖核酸,找到了能量传递加重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辐射损伤的科学依据。
20世纪70年代初期,吴祖泽研究方向转为放射病的实验治疗,由分子领域扩展到细胞领域。1973年赴英国,随国际血液学家莱特教授学习细胞动力学。吴祖泽在英国学习期间撰写了30万字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启蒙之作。
1978年,吴祖泽开始研究胎儿肝脏发育调控机理。1980年,他首次系统报道胎儿肝脏中含有最丰富肝细胞的研究结果。给后续放射病人和白血病人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985年,成立了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攻关课题研究小组。吴祖泽与裴雪涛等人的科研小组研究表明,证实人类胎肝组织中存在一类低分子量的肿瘤抑制物,对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的患者病例,取得效果。除此之外,他同时开展了腺病毒载体介导的P53、B7-1、GM-CSF等多基因肿瘤实验治疗。吴祖泽两次参加国际胎肝移植会议,报告人类胎肝造血细胞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受到会议专家重视。1988年,担任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理事。
20世纪90年代,吴祖泽领导研发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重组腺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重组腺病毒-BB102注射液等多个I类新药。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是首个进入临床试验军民两用质粒DNA药物。20世纪80年代,吴祖泽研发出我国首个造血生长因子药物-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中国最早的重组造血生长因子类药物。1998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肝再生因子及其应用”发明专利获得中国、美国欧洲日本授权。吴祖泽推动国家建立干细胞临床研究规范,开展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规范化研制,并完成临床前研究。
2012年,吴祖泽做中国未来再生医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出版《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再生医学》《再生医学研究与转化应用》两部专著。吴祖泽表示,脊髓损伤创新药物已完成前期研究,即将开始注册申报新药临床试验。“通过与济南市相关方面的合作,我们将建设一个集研究、转化、产业与资本结合的服务平台,加快细胞药品研发,缩短成药时间,为大健康服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吴祖泽从事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提出能量传递可以加重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辐射损伤的科学依据。20世纪70至80年代,致力于放射生物学与造血干细胞研究,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有14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造血调控和基因治疗药物研究,并积极倡导加强医药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化研究,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业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吴祖泽阐明急性与低剂量率g线连续照射下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程度与累积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的双相特征的机理。对这些动物的观察结果在以后发生的几起放射性事故病例的病程中得到了证实。应用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作为遗传学标志,揭示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对人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血干细胞性能和动力学作系统的基础研究,为临床进行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理论依据。证实在胎儿肝脏中存在造血刺激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及低分子抑瘤物等三类因子。首次获得分子量为1.3万道尔顿的人肝来源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开展腺病毒载体介导的P53、B7-1、GM-CSF等多基因肿瘤实验治疗。
1975年,吴祖泽在中国引入和传播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1978年,吴祖泽亲自动手改装仪器设备研究胎肝发育调控机理,经过数次实验对比分析,确认妊娠4-5月的胎肝中含有丰富造血干细胞。他和同事首次采用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作为遗传学标志,提出造血干细胞群具有不均一性的特点,对血细胞生成的动力过程提出新模式和实验证据。先后在Experimental Hematolog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00多篇造血干细胞相关学术论文。其领衔的“造血干细胞群的不均一性与动力学研究”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干细胞生物医学研究成就。
在低剂量率g线连续照射下,吴祖泽发现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程度与累积照射剂量间存在双相特征的机理。并推测出低剂量率射线对造血系统会产生远后效应,成为中国放射病救治基础的理论。1980年,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病例被吴祖泽成功救治,受到放射医学领域的高度关注。其研究论文分别在1985年美国出版的《Progress in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与1987年Thymus杂志上发表。
20世纪90年代,造血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发育相关进化规律与协同进化规律被吴祖泽为首的团队发现,为治疗放射病及组织损伤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打下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分别于1993年和2008年,发表在杂志Hepatology,其中“肝再生因子及其应用”发明专利获多个国家授权。造血生长因子药物-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由吴祖泽主持研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98年,该药品获国家新药证书,成为我国最早治疗急性放射病的军队特需基因工程药物。
20世纪90年代,吴祖泽团队研发首个临床试验的军民两用质粒DNA药物,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重组腺病毒-BB102注射液等数个I类新药已启动研发,这对战创伤及缺血性疾病的救治能力有较大提升,被评为2017年,年度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吴祖泽早期开展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的规范化研制,并完成临床前研究。被评为2018年,年度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其研发的新药获国家新药证书1项,获包括6项I类新药内的新药临床试验批件9项,以及中国发明专利15项,多个国家的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6项。
截至2020年12月,吴祖泽在中国国内外杂志发表250多篇学术论文,编著和主编了多部学术著作,著有《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并主编《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造血调控》《再生医学》《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再生医学》《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再生医学研究与转化应用》五部专著,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
截至2020年12月,吴祖泽在新药创制中共获得中国专利授权19项,获得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专利授权16项。
学术论文
人才培养
吴祖泽院士先后培养博士生55名、硕士生21名,分别荣立二等功、三等功一次。截至2020年12月,吴祖泽培养了1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2名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贺福初王福生,多名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所长,以及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2000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获奖记录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影响
吴祖泽建立多种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突破骨髄移植配型难、重建速度慢和并发症多等瓶颈,为应对核条件下作战及核事故人员损伤救治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他主导建立的全军放射病治疗中心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已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医源性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3700多例,对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技术已推广应用于白血病、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其主导创建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治疗重度放射病的治疗新方案”写入中国首部《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
2015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在该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举行了“吴祖泽星”命名仪式。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中国造血干细胞研究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吴祖泽的名字命名为“吴祖泽星”。
人物评价
吴祖泽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奠基人和实验血液学的先驱,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归国后他以超凡的勇气和追求,开创了中国实验血液学的一个时代,并使中国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享有了世界声誉。(新华网 评)
吴祖泽在中国干细胞和放射医学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强军兴军为使命,他开启了中国干细胞生物医学研究,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开拓者和实验血液学先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评)
吴祖泽院士在中国血液学研究领域首先引入并传播了造血干细胞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研究了造血干细胞的辐射损伤与恢复,为人类医治白血病、放射病、重症肝炎等难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奠基人和实验血液学的先驱,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央视网 评)
军事医学科学院老院长吴祖泽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实验血液学家,业界公认的“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在该院工作近60年,他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强军兴军为天职,是一位爱党爱民、追求卓越、求真求实的科学巨匠,是一位宅心仁厚、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大家。(中国军网 评)
人物轶事
20世纪50年代,吴祖泽最初的工作是铸造核放射伤害医学防护“盾牌”。从最初的放射系到生化系,为研制个人辐射剂量仪又调去物理研究室,为了基础研究需要再调回生化研究室。1970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朱壬葆院士阅读间歇抬头发现了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吴祖泽,便将手中一份国外文献递到这个年轻人手上:“这篇关于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的报道,很值得注意。”在研读中,吴祖泽意识到造血干细胞在血细胞生成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在血液病研究中的深远意义。1973年,远赴英国,在血液学家莱特教授的指导下进修造血细胞动力学,一年半后学成回国并带回了利用业余时间编写的一叠长达30多万字的文稿,我国实验血液学领域的开山之作《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1:2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