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涛,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省
石狮市,农工党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9年4月6日,吴新涛出生于福建省石狮市的一个归侨家庭。
1956年—1960年,就读于
厦门大学化学系,取得学士学位。
1962年—1966年,就读于福州大学化学系化工系,师从卢嘉锡,取得研究生学历。
1973年5月—198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83年—1985年,以助理研究员身份先后在美国
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和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访问学者。
1986年—1988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8年12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0年3月,应邀参讲福州市
鼓楼区“空中思政微课堂”第三课。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新涛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
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
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吴新涛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截至2020年10月,吴新涛已先后发表SCI论文380多篇,共被他人引用2000余次;吴新涛还主编了《紫外-可见区非线性晶体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红外区非线性晶体的结构与性能关系》《Inorganic Assembly Chemistry》《Controlled Assembly and Modification of Inorganic Systems》等英文专著。
截至2020年10月,吴新涛先后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人才培养
吴新涛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业务精通”才能向学生传授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东西。“像卢先生(
卢嘉锡)讲物理化学课,考题习题都是他自己出的,很少用国外出版的考题及习题,厦大的物理化学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这是
田昭武院士继承和发展卢先生打下的基础,所以厦大的物理化学得到很多赞誉。”此外,一个好老师还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勤恳耕耘,不辞辛劳。
据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官网显示,吴新涛共培养硕士、博士23名。在吴新涛指导下,其门下多名学生分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等称号、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和优秀奖、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吴新涛的父亲吴慕农是菲律宾归侨,曾参与创办石狮市第一所中学
石光中学;母亲是印尼归侨。受家庭教育氛围熏陶,吴新涛从小就对科学知识抱有浓厚兴趣。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在自己十几岁时,便被化学的瓶瓶罐罐所吸引。
人物评价
吴新涛院士是中国结构化学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高瞻远瞩,潜心钻研,学术成就硕果累累,蜚声中外,特别是在结构化学研究领域走在国际前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教五十五年来,言传身教,孜孜以求,春风细雨,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治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他精心培养和指导下,学生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培养了相当一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为中国结构化学基础研究界造就了一支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科研队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评)
从一名归侨侨眷成长为“侨界杰出人物”,吴新涛甘愿为桥,不负此生。(中国新闻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