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先(1899-1990),字启人,江苏
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上海大学读书,后毕业于上海法学院。
人物经历
吴开先,1898年生于江苏青蒲县,上海法科大学经济科第一期毕业。曾任松江中学教员,后至上海创办“君毅中学”,自任校长。
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北伐前,任中国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交通科干事。国民革命军底定京、沪后,转任青浦县政府秘书,由于县长高尔松为共产党员,吴开先曾策动群众运动,以打倒土豪劣绅名义,展开斗争,使地方秩序一时陷入混乱之中。
192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吴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反共文章,又回到上海市党部,担任组织部秘书一段时期。此后至抗战前,吴步步高升,自1929年始出任市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多年。
1931年5月,出席国民会议,同年任上海市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次年3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翌年7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抗战爆发后,吴开先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第一组组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跃身为一中央高级党务工作人员。在汪精卫等人脱离重庆,出河内转抵上海,开展筹组“和平政权”关头,吴开先奉派潜伏上海,从事破坏活动,成为潜伏沧陷区的重要人物之一,日伪视之为眼中钉,必欲获之而后快。
1939年到上海任行政院上海市统一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书记长,督导东南各省市党务工作。
1939年8月28日,吴开先奉派赴抵上海,潜伏法租界,任务为重振趋于衰败的党务与地下工作,主持地下抗日活动。国民党采纳吴开先的建议,决定成立“上海敌后工作统一委员会”,以吴开先、杜月笙、蒋伯诚、戴笠、吴绍澍五人为常务委员,并任杜月笙为主任委员,吴开先为书记长。杜月笙和戴笠都不在上海,所以委员会工作实际由吴开先、蒋伯诚、吴绍澍负责。
1939年11月起,适值汪、日双方代表在上海举行秘约谈判之际,吴开先等人即奉渝方指示,采取严厉举动加以制裁。
日伪布下天罗地网,锲而不舍,逮捕吴开先。吴开先于1942年3月20日被捕,10月29日出狱,计系狱八月余。出狱后一个月,移居上海寓所,乘监视稍松弛时,于11月28日撰写一份被捕系狱经过报告,密交可靠的人送到重庆,呈给朱家骅部长。
据吴开先报告,其行踪所以暴露,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战争发生,上海情形激变,切均成动乱状态。中央欠各单位经费既多,而各方面需款孔急。他背负中央重责,自不容坐视,只好四出设法筹款应急。致为敌人侦知。加上与重庆通讯之电信密码本,被敌方检查台研破,故他筹款情形也为其掌握,遂加紧查。
1943年3月15日,朱家骅接到吴开先电告,已获全部自由,一切不复受限制,正作离开上海之准备,约月底启程返渝。实际启程日期是在4月6日,由曾任暨南大学日文教授袁文彰陪同搭机离沪,取道广州湾经廉江,至桂林返渝。渝方饬令各有关人员沿途照应,或提供汽车代步,或差人引导随行,或预购机票,俾能顺利返回重庆。是月下旬吴开先安抵桂林,再转返重庆,确实时间,有待追查。
吴开先获释回重庆后,脱离黑暗中的地下工作,继续投入抗战行列。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
1946年1月,出任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兼市党部委员;11月,担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1月,从地方到中央,任职社会部政务次长。
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政策顾问。
人际关系
杜月笙,( 1888-1951),原名月生,后更名镛,上海人,上海青帮大亨。
1934年,李玉山因投机黄金生意失败,挪用纱厂资金,被解除沙市纱厂领导职务。杜月笙被聘任为沙市纱厂第二任董事长。在任期间,他借助江浙财团的金融力量,化解了沙市纱厂的危机。抗战前,沙市纱厂取得了可观的赢利。杜月笙于解放前去了香港,1951年在香港病逝。
吴开先初到上海担负党务方面的重任,杜月笙已久闻其大名,曾一再在他的门生、在市党部担任要职的陈君毅面前提及。陈君毅了解杜月笙的想法,便主动地去向吴开先游说,希望吴开先去见见杜月笙。可是,吴开先却一再推托,直到第三次,才终于见面。初次见面,杜月笙便将吴开先当作要好朋友看待,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之后遇有重大的问题,或则邀吴开先来,或则利用电话筹商,吴开先渐渐被杜月笙诚恳的态度所感动,于是成了杜月笙的最高顾问之一。
“一·二八”事变后,杜月笙出任抗敌后援会副会长、东北难民救济会会长和沪战善后救济委员会委员诸要职。但凡劳军、救济种种事项,杜月笙经常找吴开先商量,而且言听计从,对于吴开先的主张非常尊重。从这时开始,杜、吴二人关系越交越深。
吴开先和杜月笙之交情,“有水乳交融之状”。上海发生过几起大工潮,如法租界水电工潮、英美烟公司工潮等,两人都能密切合作,居中调解劳资纠纷,发挥大作用,声势颇盛。吴开先也因而有“上海的党皇帝”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