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柄(1898—1987),湖北省
建始人,前国民党官员,著名市政建设专家、学者。吴国柄著有《军事工程学》、《道路工程学》、《铁路火车工程》等学术著作及《英伦留学记》、《徐树铮将军与我》、《江山万里行》等长篇回忆录。1987年7月,吴国柄在台湾去世,享年89岁。
人物概况
吴国柄自幼聪慧,过目成诵。 1917年毕业于
南开中学; 1916年考入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通大学前身,现
西南交通大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代表赴北京、天津等地参加学生会议;1920年考上湖北官费留学英国,在
伦敦大学学习机械,获伦敦大学机械师文凭与英国皇家工程师证书,深谙英、法两国语言。1926年,他以北京政府陆军部工兵少校军衔,陆军上将
徐树铮率团赴欧洲英、法、瑞、卢、德、俄等国考察军事政治,吴为军事随员(副官),任翻译。考察中,他随时为徐提供各国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详细说明,甚为徐所赞赏,称他为“福将”、“国宝”。
1926年回国后就职于
唐山机车车辆厂,1928年起“着重于我国当时所需的市政工程”,以求改变中国各省有市无政的状况,用“工程的方法改良中国”。以此为目标,吴国柄来到
武汉汉口,毛遂自荐,开始主持汉口中山公园的修建,使之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公园之一。他还主持多项汉口的市政建设,被誉为“汉口城市化建设的先行者”。
1938年,全面抗战开始后,他自宜昌抵达重庆。到重庆后,他上书蒋介石,表示愿意服务军工,于是被派重庆防空司令部工程处任少将处长。在任期间,他先后设计营造中央训练团办公大楼,挖建大防空洞,使日机轰炸时的伤亡减至最低程度。同时,他还赶建高炮部队道路、伪装机场,以减少日机轰炸的破坏程度,并增建防空洞挡墙,努力保障重庆市民安全。其功绩卓著,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功能备患”四字奖勉。1942年,吴任交通部公路总局设计委员会副主委。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被派回武汉任接收交通机构团团长。
抗战胜利后,他再次拜谒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的万耀煌,向其建言开发鄂西资源。1948年10月,白崇禧派他为驻沪代表。上海解放后,他随国民党退守广西。1949年,携长子修范,自桂林乘飞机到广州,应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留美考试。长子修范考取留学后,他携夫人由广州至香港,应英国军方之邀,任英国军部皇家工程师。1952年又应时任台湾省主席的胞弟
吴国桢的邀请去台湾,先被奉派监建基隆渔船制冰厂,后受蒋介石召见,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主持台湾的市政建设。他多才多能,旧船整修、运送货物、肥料买卖、制造卫浴设备、开办训练工程、为绘图人员担任教职等,无一不通。
吴国柄的胞弟
吴国桢早年先后入南开中学、
清华大学学习,毕业后赴美留学,获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受蒋介石器重,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湖北省税务局局长、蒋介石侍从室秘书、重庆市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市长等要职。国民党逃台后,为了争取美国的好感和支持,1949年12月,蒋介石任命吴国桢取代陈诚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53年4月以“健康欠佳”为由辞去台湾省政府主席职务,远赴美国。吴国桢后来一直在美国居住,从事教育和写作。
吴国柄与武汉
武汉期间简略
1928年,吴先在唐山造车厂任职。当时,北洋军阀政府为寻求外国借款,得知他精通英、法语,拟任他为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以便交涉借款事项,但其得好友提醒而未履其职。两年后,北伐成功,他即刻南行,1929年回到武汉。
军阀战争后,武汉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时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的
李宗仁在《武汉日报》发表演讲,表示要建设新湖北、新武汉。
他见报后毛遂自荐,上书李宗仁并得到召见,同时,又经湖北省政府委员胡宗铎军长介绍,得以结识湖北省主席张知本,深得张的器重,任汉口市政府参事兼工程主任,主持汉口市政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他先后完成了创建中山公园、改建省政府大楼、修筑沿江河马路、码头及下水道、建设堤防等大型工程项目,为武汉的市政建设作出过许多贡献,为当时各界人士所赞扬。
他回武汉的第二年,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静愚曾邀其开封行,并许以技正职,以展其所学,但因夫人水土不服作罢。1930年汉口因大水灾,河堤崩溃,水淹五天五夜,积水三米多深,数月才退。在他正萌生另谋他就之意时,接上级命令修复堤防,便继续留在武汉,监督工程建设。1932年,其胞弟吴国桢就任汉口市长,兄弟俩同心合力,致力革新,将大水时所残存的淤泥、臭水、浮棺,一一清除干净,不久市政恢复繁荣。1935年武汉再发大水,因得及他全力筹划救灾,使武汉平安保全。事后行营主任张学良将军赠马嘉奖,并以“国柄”二字为汉口路命名。他在武汉任职9年,直至武汉沦陷时撤离。
建设汉口第一公园
【年代】1920-1929
刘歆生将西园送给李华堂,李将面积扩建至近20亩。
1927年
汉口特别市政府将西园作为逆产收归国有,确定建“汉口第一公园”。
1928年
“汉口第一公园”改名“汉口第一中山公园”,同年10月12日动工扩建。
1929年
10月10日,公园正式开放,市民5万余人争睹。
亲历人物吴国柄
1928年,
中山公园经历第一次大规模扩建。这次改造,有3个显著变化:西园面积由20余亩扩大到170余亩;西园由封闭的私家花园变成开放的市民公园;由普通公园变成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著名公园。
这次扩建,从英伦留学归国的工程师吴国柄(1898-1987)功不可没。吴国柄生前曾撰文《我与汉口中山公园及市政建设》,回顾了燕子衔泥般艰难扩建中山公园的经历。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汉阳、汉口。其时,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司令兼国民党中央武汉分会主席李宗仁,号召 “建设新湖北”。鉴于李华堂一直追随袁世凯的“将军团”,北伐军遂将其“西园”作为“逆产”没收。
1928年春夏之交,30岁的工程师、湖北建始人吴国柄从英国留学归国,住在汉口。从报上看到李宗仁“建设新湖北”的号召后,吴国柄即写信给李宗仁,毛遂自荐为建设新武汉尽力。次日,李宗仁派人接他前往晤谈。
吴国柄表示,武汉太大,建设新武汉,不是短时期、花少量金钱就能办到的,当务之急是让人民出来见见天日。百姓抽鸦片、打牌、白天睡觉,没有公园、树木,连春夏秋冬都分不清。
李宗仁问:“怎么办?”吴答:“先建一座公园。”李宗仁首肯,并让他主持此事。
动用犯人挖湖堆山
经当时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知本批准,汉口特别市政府决定以西园为基础,扩建为 “汉口第一公园”,面积170亩。
1928年秋,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经汉口市公安局倡议,在建的“汉口第一公园”易名“汉口第一中山公园”。
经筹划,由汉口市公安局从民乐园﹙现民众乐园﹚筹集银元3万,并调来犯人、乞丐及驻军,于1928年10月12日正式开建汉口第一中山公园。吴仲行、吴正衡担任规划设计,设计风格是中式园林风格。吴国柄担任顾问,并负责扩建施工。
开放首日5万市民游园
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园正式开放,首日有5万市民前来游园。当时,公园建设虽然主要是做了挖湖堆山、修路架桥、栽花种树,建了几个木柱树皮顶小亭,但这在当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中山公园成为长江流域首座大型综合性公园。每天来园游玩的人,平均约三四千人。不久,全国各省市要员争相前来参观。
一家11口相约看稀奇
“这张照片是我父亲生前最宝贵的精神支柱,伴随了他大半辈子的风雨人生。”日前,
咸宁日报社82岁的离休干部孙兴仁看到本报征集中山公园老照片消息,十分激动,特意发来一张珍藏80多年的全家福。
孙兴仁老人称,1929年10月中山公园正式开放。当时,他们家住青山楠栂庙鲁家湾,听说汉口修了中山公园,祖母特地选了个好天气,组织家族里4家人去看稀奇。当时交通不方便,他家请人推着土车,走了几十里泥土路,花了大半天时间,才到中山公园与另外3家会合。后来,家族11口人在假山旁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年龄最小,胸前戴有银锁的孩子就是他。他1928年出生,当时只有一岁多。
1936年他的祖母去世。1938年武汉沦陷前,他的父亲揣着这张照片去宜昌一家后方医院参加抗日救亡。武汉、宜昌相继沦陷,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回到武汉,把母亲和弟妹接到重庆。在背井离乡的日子里,只要思念起武汉和离散的亲人,父亲就拿出这张照片看看。
抗战胜利后,父亲又带着他们一家,怀揣着这张照片,冒险乘木船通过了三峡险滩,回到武汉。以后,这张照片在父亲心中愈发珍贵,在生前的最后日子里,他捧着这张照片,叮嘱孙兴仁要好好保存。
现存景点
张公亭是1933年由吴国柄设计,为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的墓庐式建筑,具有以圆形和穹顶为特征的
意大利建筑风格。是我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纪念张之洞的建筑之一。四顾轩是1934年于原牡丹亭旧址重建的罗马式建筑,以花岗岩镶嵌而成,具有以拱劵和爱奥尼复合柱为特征的
罗马建筑风格,是典型的西式园林风格景点。两者均保存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