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迪,女,1947年8月生于上海,浙江永嘉人,汉族,中共党员,智能控制专家,
发展中国家工程科技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7年8月,吴启迪出生。
1965年—197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70年—1975年,在云南省电信局电信器材厂任技术员。
1975年—1978年,历任北京电子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78年—198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获得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学位。
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1986年,在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1993年,历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
1990年,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
1993年—1995年,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1995年—2003年,任同济大学校长。
2000年,在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的推动下,开办了综合性大学中的第一所女子学院——同济大学女子学院。
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200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2003年—2008年,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2009年1月,任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5月,入选“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启迪在同济大学任教期间,开始了自动化领域两个主题之一的CIMS主题研究;另提出了管理学界“并行工程”“事务重建”等理论,用控制理论的方法,对管理学中的这里进行形式化描述和量化分析;另在办公自动化、企业住处系统、社会住处系统和智能建筑物等领域做出研究。
截至2019年11月,吴启迪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截至2019年11月,吴启迪已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
截至2020年4月,吴启迪已获得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2001年、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二等奖(2000年、2004年)和三等奖(1995年、2001年和、2006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2006年)等奖项。
人才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吴启迪就意识到,大学应该培养开放性、国际化的人才。在同济大学,吴启迪锐意改革,结合该校对外交往的传统,在世界上公认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大学责任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国际交往”。将同济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为“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吴启迪认为,培养研究生是要培养他们锲而不舍有始有终的作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吴启迪放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选题的指导,要求学生承担实际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在选题时,要求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博士生一般在开题前就应阅读100篇左右的文献。因为只有了解了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有理有据,正确选题,而正确的选题为日后论文工作打下了基础。吴启迪还订阅多种原版学术杂志,供研究生参考,为研究生接触本专业领域中的前沿技术提供方便。
吴启迪从不压抑学生的个性,总是循循善诱,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鼓励学生参加助教、助管工作,在学校中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让学生走上讲台授课,走向社会挂职锻炼。在课题组承接的项目中,也让学生参加一部分项目组织管理工作。
吴启迪已获得上海市教育成果二等奖(2004年),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2005年、2009年)等奖项。
吴启迪指导培养的学生有时任同济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肖辉教授,时任
同济大学济勤学堂执行院长
乔非教授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吴启迪的父亲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启迪共有姐妹三人,她排行第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
吴启迪的丈夫是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原理事长
江上舟,其儿子的名字是吴江枫。
人物评价
“吴启迪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留学生杂志社评)
“吴启迪为人师者的风范和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如同一颗启明之星,照耀着同济学子,引领着同济学子孜孜以求、锐意进取、追求真理、拼搏创新,即便在逆境中也能始终保持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评)
“吴校长(吴启迪)是个非常有思想有远见有胸怀的校长。”(中国当代艺术家
王小慧评)
“走近她,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然而当你认识并了解她,会认为她身上散发着非常人的光彩,这就是吴启迪,一个比共和国还年长的教育女精英。”(
人民网评)
人物影响
2010年5月,由吴启迪和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88级的几名校友共同出资设立的“启迪奖学金”捐赠仪式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举行。
参考资料
国际顾问委员会.Britton Chance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