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任臣
清代文学家、藏书家
吴任臣(1632~1689),清代文学家、藏书家。本名吴志伊,以字行,改字志伊,一字尔器。初名鸿往,号托园。兴化府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人,随父至仁和(今浙江杭州),遂补仁和弟子员。
人物生平
吴任臣幼时聪颖,又读书不辍,成绩突出。志书说“为诸生时,考试均名列第一”。他写的文章,人们争先恐后传阅。他长大后在家乡办私塾,教授家乡儿童,虽然生活不富裕,所得菲薄收入都用以购买书籍,家中藏书丰富。后寄居浙江仁和县,继续广泛搜求史料,进行研究。同时,笔耕不辍。因此,学识渊博。
担任史官
康熙亲政后,即将平定“三藩”之乱,所谓河海晏清局面已形成,基本稳定,于是决策以文理国,加强文治,推行保举政策,招揽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的名儒学者和社会贤达到各级政权中。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这一年起,玄烨决定开博学鸿儒。下令中央和地方“各举所知”,考选博学鸿儒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康熙皇帝搜罗人才,举办博学鸿词科,各地都推荐人才入京应试。康熙亲自考试,吴任臣作为廪生,被推选进京,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当选。被授以翰林院检讨。同时康熙还决定重开明史馆,命鸿儒入馆修明史。吴任臣担任《明史》纂修官。他分修《律历志》。
历史评价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发自内心说:“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顾炎武十分推崇吴任臣。
主要作品
吴任臣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喜爱历史学。他利用翰林院清闲和丰富的藏书,以及修明史工作之便,进一步搜集大量史料,特别是收集大批五代十国史料,对十国历史了如指掌。他进而进行分类整理、研究。他发扬我国私人修史的传统,决心继欧阳修写五代史后,撰写一部十国史,留给后世。他经过一段时间构思、确定编写原则、体例后,昼夜劳瘁,辛勤写作,终于写成《十国春秋》史学专著。他的建树,受到好评,称“广搜博引,可称淹贯”。
吴任臣还著有《周礼大义》《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山海经文注》《字汇补》和《托园诗文集》等作品,传于世。《十国春秋》是一部宏篇巨制的史学著作,共一百四十卷。十国即闽国吴越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南唐北汉。《十国春秋》写了十国创建、发展、巩固、衰亡的全过程,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它以《史记》为模样,全书分为本纪、世家、传记以及经济、文化、宗教等部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吴任臣对五代十国的文献典籍的整理、研究做出突出的贡献,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轶事典故
吴任臣长期研究天文、术数,造诣甚深。他的算术成就很高。宁波鄞县全祖望十分赞赏,称赞他在“绝学(算术)将昌”时与“苏人王宣旭、宣人梅定、九鼎足而出”。他多才多艺,又精乐律,善于鉴赏。一天,他在市场上看见一只编钟,经鉴定后,认为是“大吕”钟。人们将信将疑。结果洗刷后,验看上面的款识,正是“大吕”钟。人们十分佩服他的知识深广。
吴任臣从小喜读古文,通晓古文字。一次,他和朋友会饮,席间,一位朋友问:“元阝”、“翳”字怎么读?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翳”和“也”字相同,可以见“秦权古文”;“元阝”和“许”字相同,可见《说文长篇》。大家听后,都钦佩他的引经据典的学识。
参考资料
湘江源头.永州日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20 09: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