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凤
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吴之凤(1911年5月23日—1982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市西门外,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人物经历
1911年5月,吴之凤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乡绅之家,自幼聪明、顽皮,学习成绩不错,在他上了初中一年级以后,向父亲提出要去上海念书,选择去同济大学中学部(当时的同济大学在上海吴淞镇)。吴之凤的父亲思量多日答复同意,并表示愿意拿出200块大洋供其学业之用;并嘱其,不去则矣,去则一定要念好。
1925年,考进上海的同济大学中学部初二插班生;在同济的10年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德语功底及良好的机械设计能力。
1936年夏天,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机械系。
1937年2月,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招募,作为中央钢铁厂的技术人员,派往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实习3年,学习钢铁公司的运营、技术和管理。
1938年7月,又派往瑞士工厂实习铸造半年。
1939年上半年回到昆明,参加云南钢铁厂的建厂工作。
1943年,先后建成高炉、转炉,并投入生产。
此后自己开办机器厂,承接兵工厂的零配件加工、制造,如为制造漆包线所需的轧制铜板用的轧辊,也为卡车发动机的活塞环进行磷化处理,还制造迫击炮的弹壳等。
解放后,设计完成了中国国内第一台罗茨鼓风机(高炉送风用,之前全部依赖进口)。
1954年,到交通大学任教,曾任铸造实验室主任、铸造教研室主任。
1982年7月31日,因患癌症去世。
主要成就
1957年,吴之凤带领教师们和无锡柴油机厂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柴油机曲轴上采用球墨铸铁的研究工作。从研究方案讨论、确定直到参与生产试验,一年多后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曲轴,属中国国内首创。
1958年,吴之凤任交大钢铁冶金教研室主任,为西安市生产了第一炉转炉钢。
1972年,在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生产大马力机车柴油机球墨铸铁曲轴时,采用了吴之凤提出的“铁模覆砂”新工艺,确保了材质致密的优质曲轴产品。
1962年,吴之凤担任一机部铸造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并主编《铸造用炉》通用教材。
个人生活
吴之凤在家中子女排行老二。
子女:吴立强、吴幼仪、吴金兰、吴立昌
1955年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西迁决定,吴之凤(三级教授)坚决拥护,带头西迁。在学校成立“西北考察团”时,吴之凤支持其夫人作为家属代表参加,以便回到上海后可做好家属的动员工作。
1955年,正值其大儿子吴立强报考大学,儿子想去清华或者哈工大。吴之凤明确表示,交大要西迁,大西北建设需要人才。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就报考了交通大学就读铸造专业。充分体现了他对交大西迁的积极态度和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迁西安前,吴之凤处理了在上海的钢铁厂和小洋房,举家来到西安。
人物评价
吴之凤被誉为中国国内铸造行业“冲天炉”的权威专家,是中国铸造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评)
参考资料
【双甲子校庆】怀念我的父亲吴之凤.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2 16:1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