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通诠》是201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晓明。
内容简介
此外,本书对《吕氏春秋》全文做了
生僻字注音、词条注释、全文翻译、点评与插图,力图尽可以贴近
《吕氏春秋》原貌,以符合“通俗、全面、诠释”之题旨。
图书目录
序(百家讲坛著名学者 纪连海)
自序
卷一·孟春纪
卷二·仲春纪
卷三·季春纪
卷四·孟夏纪
卷五·仲夏纪
卷六·季夏纪
卷七·孟秋纪
卷八·仲秋纪
卷九·季秋纪
卷十·孟冬纪
卷十一·仲冬纪
卷十二·季冬纪
序意
卷十三·有始览
卷十四·孝行览
卷十五·慎大览
卷十六·先识览
卷十七·审分览
卷十八·审应览
卷十九·离俗览
卷二十·恃君览
卷二十一·开春论
卷二十二·慎行论
卷二十三·贵直论
卷二十四·不苟论
卷二十五·似顺论
卷二十六·士容论
吕氏春秋附考·序说
吕氏春秋通诠引用诸书姓氏
跋
社会影响
2010年3月,《吕氏春秋通诠》问世。
2010年4月-2010年12月,《吕氏春秋通诠》在
北京市的销量连月居于《吕氏春秋》题材前五名。——据北京
新华书店销售统计数据。
2010年11月,《吕氏春秋通诠》走进国家图书馆,成为永久保存中文文献。——(
国家图书馆馆藏条码:3211290360)。
学者评价
……好在哪里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详尽的注释:
《吕氏春秋》篇幅较长,内容涵盖儒、墨、法、道、兵、农、名等各家学说,其中除涉及理论阐述外,还有人文地理、
五行八卦、占卜、
星象、农业、音乐等多方面知识点。幸运的是,作者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尽管,书中不乏“
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但作者本着忠于原貌的态度,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因此,《吕氏春秋》通篇都可以得到详尽的注释,其中,所有的生僻字都加以注音和解释,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
第二、20幅插图
20幅插图均为作者原创,对《
吕氏春秋》中提到的典型宫殿、地理位置、
星象、音律、机械、鼎的图案、农业作物都做了直观的展示,这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吕氏春秋》的注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尤其是《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这一篇的插图中,輴、鸠、樏三种交通工具的绘制,更是在完全没有实物参照的情况下的想象力的产物。
第三、较为精心的考证
书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在原文中通常都只提名字,而作者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后,将历史人物的生平及评价都再现于注释中;对于一些地名,比如《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篇中的羊肠山,再比如《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中的孙朴、续樠等地,作者都指出了相应的地理位置,并写明了出处。这样,人物、地名都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立体的、全息的,读来有血有肉,自然觉得丰满。……
作者简介
王晓明,男,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生于山西
大同,200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业设计系,2016年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
2010年3月出版了专著《吕氏春秋通诠》。
2010年12月出版了作品《权谋古卷》。
图书序言
《吕氏春秋通诠》序
让我们共同翻开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
这就是一代政治家、“商圣”——
吕不韦留给我们的《吕氏春秋》。它由吕不韦召集门下
食客三千人所著,内容涵盖儒、墨、法、道、兵、农、名等各家学说,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而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
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来阅读它,无论读到哪一篇文章,都会从中得到醍醐灌顶般的解悟。在对《吕氏春秋》的不断研究和解读过程中,撰写成了《吕氏春秋通诠》。与此同时,我还根据《吕氏春秋》的文字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创作了20幅插图,更直观地展现出单凭文字所难以展现的信息,一并收入本书中。在这20幅图片当中,有些是参考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有些是笔者依据首都博物馆相关资料制作而成,又有一些可能已经失传,纯系作者发挥想象力后的产物,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或启发。
《吕氏春秋》成书于
战国末年,又名《吕览》,属于
杂家著作,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于公元前239年(即
秦始皇八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叶,距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仅仅十九年。《吕氏春秋》的撰成,显示出统一前政治上的要求、思想上的动员、理论上的准备,是适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吕氏春秋》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合众家所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肯定并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览人情的顺天应人思想,同时又更加主张去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有为的进行社会活动。而《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客观规律,或是叫做自然法则。这与《
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是一个意思。一切事物都处在盈虚、消长的不断变化之中,而这个“道”,也就是自然法则,则是自万物产生以来唯一没有变化的东西。能够顺应或主动利用这个自然法则的,就能繁衍,能昌盛;不能顺应或利用这个自然法则的,就会衰败,就会灭亡。
《吕氏春秋》中还提出了“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养生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许多旧说传闻,在理论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也有一些
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司马迁在《
史记》中将《吕览》与《
周易》《
春秋》《
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出了诸子的成就。
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为
杂家,所以,以后儒家学者就不怎么重视该书了。
可以说,《吕氏春秋》全书对思想的表达和理论的阐释,在当时只是作为吕不韦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出现的。他的意图尽管极其隐讳,但绝不是不可察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在《有始览·应同》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懂得五行学说的读者都知道,五行中水对应黑色,而秦国则以水为德,着黑衣黑甲。既然这一句的前文提到周朝为火德,那么,水克火、秦国取代周天子统一天下就顺理成章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上天赐给我王者之命,我也没有办法”、“天意如此,于我何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果然是为自己的武力征服寻求理论基础,字里行间都昭示着席卷四海、横扫六合、吞并天下的野心。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显然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是单单依靠金戈铁马就可以搞定的。正如
兵法所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因此,只有成功地影响了士大夫们的心才是创立功业的关键。这种隐讳的表达方式,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阴谋家”、商圣所具有的城府与心机。从这个角度来说,
一字千金当之无愧,毕竟,秦国依靠自身的金戈铁马,趁着六国士大夫的整体疲软之机,最终取得了整个天下。尽管这并非“
一字千金”的本意,可是谁又能知道当初吕不韦是怎么想的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当然,融政治家、“阴谋家”、商人于一身的吕不韦,最终没有摆脱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想想,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退出,并非只是属于吕不韦一个人的宿命,退出,其实是我们许多人的宿命,正因如此,我们才没有必要纠结在命运的安排、选择之上,而是专心致力于美好理想的实现,以便在我们退出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东西让我们去回味。
吕不韦的阴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大可不用去管他了。我们最应看重的,是他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富具智慧的思想和观点。《吕氏春秋》本身的可贵,就在于这一点——它是一种抬杠哲学——它抬了当时所有士大夫们的杠。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有人说仁义无限美,他就举出实际例子告诉我们,不分对象地施行仁义,有可能导致国破身残;有人认为兵战惨烈、
流血成河,他就举出例子告诉我们,暴政本身带来的危害比杀伐更甚,有时不得不用惨烈的杀伐才能换回美好的和平;当有人执迷于世间的名位富贵时,他又举出例子告诉我们,历史上,许多名臣显相都祸出于此。
《吕氏春秋》并不是要颠覆人们传统中对美好的追求,而是试图帮助我们优化和整饬世界观、人生观中不健全的部分,让我们在追求成功时,不要只关注成功的光环,还要清楚地看到成功背后潜藏的责任与杀机,让我们在追求身外之物的时候,还能在心中留有一丝戒惧。而他的方法论,则是要求我们持续、努力地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然后才会具备睿智的眼光,才能在看待问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简单盲目地对事物的好坏、优劣下定论,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好主观行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有效地利用各种因素之间的
生克制化,也就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实现我们自己的美好理想与愿望。
此书为我们提供的养分,绝不限于义理方面。它共分为十二纪、
八览、
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约二十余万字。十二纪主要论述天时,
八览主要论述人事,
六论则主要阐释地理。书中尊崇
顺天应人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
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所有这些,都在本书中有较为详细的注音、注释和翻译,并附有点评,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与研究。
书中的注释部分尽量贴近我们自身的阅读规律,比如,读者可能会发现有些词条在几个不同的章节会重复出现,这并非疏漏所致,而是因为笔者在阅读《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时,对某些词条发生了遗忘,并在发生遗忘的地方作了记号,故而在整理中重复注出。笔者本着推己及人的想法,认为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在诸位读者朋友当中也会出现。因此,重复注释的工作,旨在尽量避免某些个别词句的音义不明或是遗忘影响到读者朋友对全书的整体把握。同时我也相信,也正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可比性,可以推己及人,我才有了跨越两千多年,去揣摩吕不韦思想的可能。
笔者对
先秦诸子百家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读这些著作,不但领略了其中的思想与智慧,而且也为我对《吕氏春秋》作
译注起到了非常大的铺垫作用。
笔者对本书高度推崇,认为他是各家思想碰撞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公正地用事实驳斥着当时称为显学的儒墨迂腐思想,却也从不拒绝吸纳它们的优秀成分,它最闪光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只有遵从客观规律才能获得真理”的思想。而诸子的著作虽然都有很鲜明的思想性,但却也都有所偏颇。因为有所偏颇,所有无论哪一家的思想都是不值得单独依靠的。比如说儒家就崇尚仁义,但是我们知道,仁义是不可能,也不可以广泛地对所有人施行的,即使是
雷锋叔叔,都知道“对人民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则要像
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所以说,孔子,有的时候还不如
雷锋叔叔。
孔子之所以成名,我认为,更因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个坐标点。而《吕氏春秋》看待仁义问题,就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显然比迂腐的儒家思想要成熟的多。
尽管如此,我仍希望读者朋友能在看过本书之后,在繁忙之余,对诸子百家著作(但不仅限于此)进行大量的阅读,以便对
先秦哲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全过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并在这个读书的过程当中,自己体验各种思想在脑海中的撞击过程。古人云:读书十年,可为帝王师。读书三代,必出圣人。可见坚持和广泛地从各类图书中汲取营养有多么重要。举个例子来说,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中,有一个关于“组”的词条,我虽然读过先秦著作30余部,也通读《史记》与《
资治通鉴》,但始终找不到关于“组”的记载,仅仅粗略地知道,“组”是用来捆束战甲的东西,却不明白它是如何制作的。直到后来读了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之后,才在《本草纲目·草部·昆布》一节当中找到了记载,才知道,原来“组”是用昆布搓成绳索形状而制成。一种军事上用的东西,却在药典中被记载,谁能想到呢?而我从不知道到无意中知道,已经过去了至少一年,真是天命还让我想着这件事啊!
还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我对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八卦、占卜、
星象、音律等方面,都粗知一二,还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这样,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与这些信息有关的章节,我就能够比较清楚的注释出来,能更好的帮助读者朋友理解《吕氏春秋》篇章中的精神内涵,而《吕氏春秋》的无穷魅力,恰恰是植根于其浓厚的内涵之中的。
《吕氏春秋通诠》对《吕氏春秋》全文做了
生僻字注音、词条注释、全文翻译、点评与插图,主要目的则是将优秀的古籍以通俗的方式传播开来。然而,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笔者在全书中仍有三个文字没有找到读音和字义,为此深感遗憾。除此之外,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全书的注、译、评和整体把握方面,一定存在不完整、不完善或不全面的地方,希望专家与读者朋友们给以建设性的斧正。
在此,笔者对纪连海先生亲自为本书题写序言,深表衷心的感谢!为江西人民出版社各位领导以及蒲浩先生所做的大量工作,为中国古籍全录上的诸位古籍爱好者以及本人的家人、朋友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