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喻文化”中,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
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却不再如此”。米德在文章中如是总结道。
在“后喻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
世界正朝着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
全球一体化迅猛发展,进入到了一个
知识创新和“
学习型社会”时代以及“后喻文化时代”。人们总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孩子在
网络技术、
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过父母。有人说当下家庭中出现了一种“后喻”现象,即孩子开始在信息技术、
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影响着父母,出现了“孩子教父母”的现象。
在一项
网络调查中(1750人参与,“”占,“”)显示,56.5%的人表示“后喻现象”比较常见或很常见,认为
不常见的只有25.1%。
当人生遇到
重大问题时,你最愿意向谁求助?63.3%的人首选同龄朋友,其次才是父母(46.2%),26.6%的人选择自己解决。其他的求助对象还包括网友(16.9%),教师(15.6%),领导(7.8%)。
广州市从事设计工作的“
80后”郑南英表示,“后喻”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更快速地学到了新知识。但
家庭教育依旧重要,长辈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设身处地的传授知识。
网络信息毕竟良莠不齐,
不良信息也遍布网络,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靠这个学习
知识风险太大。
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
周运清认为,“孩子教父母”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向
教育模式。亲子模式是互动模式,
独生子女要和家长共生、共享、共同成长。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应该符合孩子的
成长需求。
周运清指出,当前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发展形势。与过去相比,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培养目标提升了。虽然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友群和
大众传媒五个方面,如今影响最大的却是大众传媒。这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内容太陈旧,大众传媒和孩子的成长需求密切联系,友群的互动和传媒结合,比家长、学校、老师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尽管孩子在家天天与父母亲密接触,但亲子之间缺少
心灵沟通。
随着
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教育主
客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构建新型
师生关系,更
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是后喻时代当好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后喻时代,教师的
信息量和信息
提前量少与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先进和信息超前构成了一对矛盾。时代要求教师转变
传统观念,树立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学生的新观念。不耻下问将成为教师的普遍美德。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思想、知识往往会停留在一定的基础上,而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这时,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心态放下架子恭听,并予以评判或吸取,同时要讲究对
学生评价的艺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后喻时代教师观念的转变更是教学观的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不再是输与吸的活动,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目标的双边活动。教师也应当是
学生成长的
引导者。
网络时代,教师的角色会被学生自己、学生父母、因特网等所取代。学生需要的不再是灌输知识的教师,而是引导者,即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往哪儿发展,剩下的就靠学生自己创造性地发挥了。
课堂教学离不开
思想性,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辨别是非、真假、善恶,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
人生观。任何枯燥的说教都是事倍功半的。后喻时代教师的
知识观转变也不可或缺。知识就是真理的时代已经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