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
汉语成语,拼音是míng zhèng yán shùn,原意是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出自《
论语·
子路》。
《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①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②,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来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而应该采取存疑态度。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
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