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
五言诗。
作品原文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
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
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
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
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注释译文
①敦煌集本题作《陪马太守听九思师讲金刚经》。马太守:名未详。《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马择,为兵部员外郎、河间太守,不知是否其人。九思法师:名未详。《金刚经》: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
②晋阳:《新唐书·地理志》:“太原府太原郡有晋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宝:佛家有三宝:佛、法、僧。此指九思法师为佛家三宝之的僧宝。
③世谛:佛教用语。“二谛”之一。谓有关世间种种事相的真理《大智度论》卷三八:“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空王:佛教用语,佛的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④山虎伏:慧皎《
高僧传》载,南朝梁武帝时,“于法兰……冬月在山,冰雪甚厉,时有一虎,来入兰房,兰神色无忤,虎亦甚驯,至明旦雪止乃去。山中神衹常来受法。其德被精灵。皆此类也。”敦煌集本作“云鸟下”。天龙会:慧皎《高僧传》卷十:“涉公…能以秘咒下神龙,每旱,(苻)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
⑤了义:佛教语。真实之义,最圆满的义谛。对“不了义”而言。建瓴:即“建瓴水”之省,谓倾倒瓶中之水,形容居高临下、难以阻挡的形势。《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敦煌集本此句作“了义犹达瓴”,误。梵法:佛经的教义。敦煌集本作“发蒙”。籁:自然界的声响,此处以天籁比佛法。
⑥亿劫:谓极长久的时间。佛经言天地的形成到毁灭为一劫。王嘉《拾遗记·员峤山》:“人皆双瞳,修眉长耳,飧九天之正气,死而复生,于亿劫之内,见五岳再成尘。”恒沙:佛教语,即“恒河沙数”,形容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无法计算。《
金刚经·无为福胜分》:“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⑦舍施:犹施舍。谓以财物、人力资助寺院或救济贫民。割肌肤:佛家有为布施而割肉弃身者,日舍身行。敦煌集本作“轻发肤”。攀缘:佛教谓心随外境纷驰而多变。因如猿攀树枝摇曳不定,故云。
⑧招提: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北魏太武帝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良牧:贤能的州郡长官。此指马太守。轻盖:车盖,代指车。
⑨露冕:指官员施政有方、皇帝恩宠有加。典出陈寿《益都耆旧传》“郭贺拜荆州刺史。明帝巡狩到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帷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众香:众香国的省称。《维摩经·香积佛品》“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临人:选拔人才。觉苑: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
⑩心持:敦煌集本作“住持”。佛印:佛教禅宗认为人之自有的心性加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变,犹如印契,故名之为“佛心印”,省称为“佛印”。《六祖法宝坛经》:“师日: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标割:救煌集本作“操割”,明活字本作“摞割”。魔军:释迦成道时,恶魔波旬来侵害,佛家称其所率之军为魔军。《全唐诗》“军”字下注:“一作鬼。”
⑪开:《全唐诗》下注:“一作闻。”初地因:关于初地的因缘。初地,是佛家用语,为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但以略解说……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弥天对:《高僧传》卷五:“闻(释道)安至止,(习凿齿)既往修造,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
创作背景
诗曰“吾师晋阳宝”,晋阳在山西太原,此诗应作于河东。据
芮挺章《
国秀集》,高适曾为绛郡长史,大约诗人于安史之乱中以河西节度使幕府属官身份曾短期出河东任此职,约于天宝十四载(755)作此诗。
作品鉴赏
此诗前四句赞美九思法师精通世理,心向佛国。“鸣钟”以下八句从各方面具体写九思法师道行之高、讲经之功鸣钟则伏虎,说法则降龙发明佛法真谛能高屋建瓴,演说佛经教义如天籁之鸣;知道世间众生疾苦,善以恒河沙数比喻世间种种;能因布施而割肉舍身,可为修行而离开亲人“招提“以下四句引出马太守,作为贤能的州郡长官,能够亲临寺中听九思法师讲经,治理地方有功而身处众香国里,选拔人才于僧院之中。“心持”以下四句写听法师讲经的效果,可以让人持守佛性永久不变,还能斥退心魔侵袭,希望自己能早早攻破佛家初地教义,进境神速,早日与九思法师相从参悟佛法。此诗写听法师讲经,全用佛教用语。可见高适深受佛教影响,并熟悉佛家典故典籍,与《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可互相参看。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