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观陈十六史兴碑》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
五言诗。此诗前十二句赞美陈章甫写《史兴碑》的才思以及碑之美,后十二句写诗人观碑文的感受。
②《毛诗》:即今本《
诗经》,相传为汉初学者毛亨和毛苌所传。《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③藏名山:《
汉书·司马迁传》:“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乐石:《古文苑·
李斯〈峄山刻石文〉》:“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章樵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刻石文》用此石镌刻,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④荆衡:指荆山与衡山,分别在今湖北省南县西和潮南衡山县西北,荆衡之间为古荆州地域。《
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此指陈章甫籍贯为江陵。江汉:长江和汉水。
⑤精灵:精灵之气。古人认为是形成万物的本原。《
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⑥独步:谓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慎子·外篇》:“(蔺相如)谓慎子曰:‘人谓秦王如虎,不可触也,仆已摩其顶,拍其肩矣。慎子曰:善哉,先生天下之独步也。”
⑦砣砣:勤劳不懈。《汉书·王褒传》:“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砣砣。”颜师古注:“应劭曰劳极貌。’如淳曰:‘健作貌。如说是也。”
⑨石经: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至唐代文字至今尚可考见的石经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等。梼杌:楚国史书名。《
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明代
张萱《疑耀·梼杌》:“梼杌,恶兽,楚以名史,主于惩恶。又云,梼杌能逆知未来,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来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说也。”因陈章甫为楚人,故以楚国史书比喻《史兴碑》。
⑫披猖:猖獗,猖狂。此指西晋“八王之乱”。西晋自晋武帝司马炎建国,传至二世晋惠帝时,国势已衰,自永康元年(300)便开始了诸王混战的局面。五胡:晋武帝死后,晋室内乱,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的刘渊及沮渠氏、赫连氏,羯族石氏,鲜卑族慕容氏及禿发氏、乞伏氏,氐族苻氏、吕氏,羌族姚氏,相继在中原称帝,史称“五胡”。《晋书·元帝纪论》:“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此诗前四句感慨陈章甫的家乡人杰地灵,楚地秀气,江汉长流,地多精灵,时生才俊如陈章甫者。“伊人”四句赞陈章甫写《史兴碑》的才思,独步一时,逸思时发,超越风骚。“新碑”四句赞碑之美,新碑高耸,文字可与日月争光,好比可刊于石的经典,比得上楚国的史书《梼杌》。“我来”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观碑文的感受,一读之下,情绪激昂,白发为之变黑;只觉末世之主均荒淫无道,已故先王徒然以典则遗训子孙;故东周衰弱,两汉沦亡,西晋内乱,五胡犯华,凡此种种,令人深思;推想陈章甫作《史兴碑》是为彰善惩恶,并不以发人隐私以成自己直道之名,不由得对此碑而空自感喟。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
岑参齐名,并称“
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