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拼音:tóng zhōu gòng j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
孙子兵法·九地》。
成语出处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九地》)
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西汉·刘向等《
战国策·燕策二》)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同舟共济”“风雨同舟”等。
成语故事
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一次,有人问孙武怎样用兵才能不败,孙武说:“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袭击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所以,善于布阵的将才,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一个整体,前、中、后彼此照应,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
那人这才明白军队要想得胜,应该摆成蛇字形,但又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士兵会不会像蛇一样,首尾互相照应呢?
孙武说:“这是不必担心的。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迫使军队必然齐心协力。比如两个仇人,平日恨不得彼此吃了对方。但是他们同乘上一条船渡海,遇到了狂风恶浪,眼看就有葬身海底的危险时,他们就会忘记旧仇,同心协力与风浪搏斗以避免船翻人亡的危险。
连仇人在危险之时尚能同舟共济,何况没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将士呢?所以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彼此救援的。”
这个人听了孙武的解释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更加佩服孙武了。
成语寓意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遇到困难时,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困难时期,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出谋划策,互相帮助,才能渡过难关;哪怕过去曾经是仇人,是敌人,在特殊情况下,都必须冰释前嫌,团结一致,才有生的希望。正如两个人处在旷野中一个冰寒彻骨的冬夜,这时只有互相依偎拥抱成一体,才有希望战胜严寒,迎来第二天太阳的温暖与光辉。然而奇怪的是,现实中往往患难时风雨同舟过来了,而同享幸福时却分道扬镳。真正的朋友不一定要门当户对,但一定要同舟共济;不一定要形影不离,但一定要惺惺相惜;不一定要锦上添花,但一定要雪中送炭;不一定要天天见面,但一定要放在心里。友情最可贵的不是曾一同走过的岁月,友情最难得的是分别以后依然会时时想起。
成语用法
“同舟共济”比喻齐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在句子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
明·
徐渭《壽中軍某侯帳詞》:“同舟共濟,誰為吳越之分;倍道兼程,竟授孫盧之首。”
浩然《
艷陽天》第一百章:“我是誰,您是誰,咱們是患難之交,同舟共濟還來不及哪!”
曲波《
林海雪原》二十七:“通常在林海里人与人相遇,和在远洋航海中同舟共济一样,为什么他竟这样势不两立。 ”
成语辨析
同舟共济—风雨同舟
“同舟共济”和“风雨同舟”都有“利害相同,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的意思。但风雨同舟偏重在“风雨”,共度难关;“同舟共济”偏重在“共济”,同心协力,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