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趾猿
长臂猿科合趾猿属动物
合趾猿(学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长臂猿科、合趾猿属动物。是体形最大的长臂猿,身高最高达1米,体长为70-90厘米,双臂展开达180厘米,体重为10-16千克。体毛长软蓬松,均为黑色,面部裸露,嘴的附近略有一些白毛,眼眉为红棕色。其特点是第二和第三个脚趾连在一起,喉部有无毛会膨胀的气囊,作用是产生声音共鸣,发出响亮的声音。
动物学史
合趾猿曾经被认为有二个不同的亚种,即大陆亚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continentis)和苏门答腊亚种(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syndactylus);然而,Roos等人在2014年的亚洲灵长类动物分类学中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任何亚种。该物种是一个单一物种
形态特征
合趾猿是体形最大的长臂猿,身高最高达1米,体长为70-90厘米,双臂展开达180厘米,体重为10-16千克。体毛长软蓬松,均为黑色,面部裸露,嘴的附近略有一些白毛,眼眉为红棕色。耳朵较小,鼻子扁平,鼻孔较大。雄兽的头部有一撮直立的毛,还有明显的黑色阴茎毛簇,毛的长度达15厘米左右。
合趾猿区别于其他猿类的明显特征还有两个:一是喉部的声囊裸露,又圆又大,呈灰色或粉红色,鸣叫的时候象皮球一样鼓起;二是第二、第三趾之间呈状,使这两个足趾永久性地联接在一起,甚至联至末端的关节。
栖息环境
合趾猿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树栖。主要栖息于初级和次级热带常绿雨林,生活的垂直海拔高度在305-1220米之间,活动地区拥有丰富的无花果树,这是提供给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该物种在次生林中以较低的密度出现,但可以在次生地区持续存在。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的一些地区,它们的范围从低地到海拔2,000米,偏好低地和山下/山地森林类型。沼泽森林栖息地很少见合趾猿。合趾猿在印尼苏门答腊的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国家公园内的森林边缘保持相对较高的密度。该物种很少出现在印尼苏门答腊巴当托鲁森林群的山下森林边缘和受干扰的森林地区。
生活习性
合趾猿是日行性动物,喜欢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小群一起生活。是一夫一妻制的灵长类动物,一般由5只组成一群,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都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最多有3个后代。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一个家族群领地区域在15至35公顷。
栖息于森林的树冠层,在树冠的上方休息和睡眠。白天活动,开始在黎明和黄昏结束前一到两个小时,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以保持平衡。在树上跳跃的时候双臂张开,成一个十字。
主要的食物是水果和叶子,也吃昆虫和花朵。在合趾猿的饮食中,水果占20%至50%,特别是无花果;嫩叶占大约40%至65%。实际比例根据不同的年份有所变化。
分布范围
该物种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里山山脉和苏门答腊岛东部的山麓或准平原)、马来西亚(霹雳河以南的马来半岛山脉)和泰国半岛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也可能分布在印尼的邦加岛。
繁殖方式
合趾猿繁殖的速度很慢,每隔两年才生一胎,雄兽和雌兽主要在冬季和春季交配,首先互相接近,叫声变得更为响亮,声音较长而有曲调。经多次试情接触,达成配偶,进行交配。雌兽怀孕期约为230天,交配受孕后依然同群体一起活动,3-4个月后腹部微有隆起,随着胎儿增长,腹部逐渐增大,日常行动也变得更谨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随同群体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仅产一仔,刚出生时体重为300克左右,大多是灰黄色,4-5月龄后逐渐变成黑色或棕黑色,半年后全身变为黑色。幼仔2岁时就能自己生活了,但仍不离开群体,直到6岁左右,接近性成熟时才慢慢脱离群体,在8-9岁时达到性成熟。独立生活,寻觅配偶。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在苏门答腊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国家公园对该物种的一项研究中,O'Brien等人在2003年和2004年计算了每2.23平方千米一个群体的平均群体密度,平均群体规模为3.9,物种数量估计为22,390只(CV=36%)。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国家公园的范围南端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种群,如果公园保持现有的森林面积,并且停止非法栖息地退化和狩猎,这些种群应该可以长期生存(O'Brien等人,2004年)。除了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国家公园外,合趾猿的其他主要森林区域包括Leuser生态系统、Bukit Tiga Puluh、Gunung Leuser、Kerinci Seblat和Way Kambas国家公园。在马来西亚半岛,沙玛拉如国家公园(Taman Negara Samalaju)、Belum、Grik、Krau和Ulu Trengganu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金马伦高原野生动物保护区是据点。一小部分种群生活在泰国的哈拉巴拉野生动物保护区。
该物种的密度估计范围为武吉巴里杉西拉坦国家公园的每平方千米4.2-10.3只个体(O'Brien等人,2004年),勒塞尔火山国家公园的密度估计为每平方千米7.0-15.0只个体(1980年),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平方千米7.2-24.6只(2009年),韦卡巴斯国家公园每平方千米2.8只(Marshall和Sugardjito1986年),多洛克·西皮罗克自然保护区(Dolok Sipirok)为每平方千米9.9只,在马来半岛的低地/山地森林中为每平方千米2.4-5.7只(Chivers1974;MacKinnon 1977年)。2010年在泰国南部进行的调查显示,哈拉巴拉野生动物保护区部分地区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13-1.43组。
主要威胁
合趾猿的主要威胁是宠物贸易、栖息地丧失、森林碎片化、伐木、道路发展、农田开垦和水电建设,这些都破坏了合趾猿居住的森林。在合趾猿的苏门答腊岛栖息地,大约40%已经被销毁;在马来西亚半岛,低地森林估计每年以2500平方千米的速度正在消失。剩下的森林也极其分散。
参考资料
Symphalangus syndactylus.The IUCN Red List.2022-02-0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6 22:0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