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烘糕为安徽省合肥地区地方传统糕类名点,被誉为合肥
糕点族中的“四大名旦”之一。具有八百多年的
历史,传说始于
北宋末年。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具有润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会变味,不减焦酥,便于贮存携带。
合肥烘糕为传统名点,被誉为合肥糕点族中的“四大名旦”之一。
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
合肥四大传统特产,历来被人们用作待客和馈赠的
礼品。
合肥生产的烘糕,色洁白,酥脆可口,清香味美,是糯米制品中独具特色的品种。
合肥生产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
历史。它具有香、甜、酥,具有润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会变味,不减焦酥,便于贮存携带。值得一提的是,生产四大名点的百年老店“
张顺兴号”,荣获国内贸易部颁发的“
中华老字号”铜牌,祝愿它青春焕发,再创辉煌。
相传早在
北宋时代,
合肥就生产一种形似铜钱大小的实心饼,名“金钱饼”,风味可口。又传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合肥人
张德胜,被朱任为先锋,为了筹办干粮,张到合肥,特制一种大“
金钱饼”,就叫麻饼,以饷水军,因此士气大振,击败
元军,夺取采石天险。朱闻讯后,称之为“得胜饼”,张死后,被追封为蔡国公,故又称“蔡国公饼”。
合肥生产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
历史,传说始于
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点是香、甜、酥,具有润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会变味,不减焦酥,便于贮存携带。寸金的特点是表层脆而芯酥软,粗细匀称,全身白净,软不粘牙,入口香甜,甜味纯正,经久悠长。白切的特点是乳白透明,片薄甜脆,因拌有芝麻,故香、甜、脆三味俱佳,而成为优质名点。值得一提的是,生产四大名点的百年老店“
张顺兴号”,前不久荣获了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铜牌,祝愿它青春焕发,再创辉煌。
说起烘糕的由来,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滨居住着一位翁氏人家,
翁媳的男人从军在外,家里就剩下其和老婆婆二人。因时局动荡,田地歉收,日子甚不好过。为了照顾好老婆婆,
翁媳只好常到野外挖野菜充饥。翁老太见生活如此困苦,想到儿子在外,是死是活没有准定,自己又年逾耳顺,死多活少,不忍再拖累儿媳。一日,翁老太将儿媳叫到跟前,好心规劝儿媳改嫁,另谋生路。然
翁媳是个贤媳良妇,执意不从。 无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翁老太因焦儿怜媳,渐渐病倒。为了侍候好翁老太,
翁媳日日想方设法,忙吃送喝,悉心料理。为了使翁老太能开胃口,一日,
翁媳突发奇想,将在外讨得的一点面粉和食糖,放在一起加水拌和,做成薄饼,入锅煎烤,待焦黄酥脆后,盛起送到翁老太面前。翁老太闻此香味,胃口顿开,边品尝边问
翁媳道:“这是哄糕(哄糕,即这是什么糕)?”翁媳为了让翁老太高兴,便随口付和了句:“这是烘糕。”由此,就有了“
烘糕”。 却说这翁老太嘴尝烘糕,心里却记挂着儿子,便有意将烘糕节存些在罐子里:一来好让儿子回来后能尝到烘糕,二来也是要告诉儿子,其在外时,媳妇对其照料得很好。 过了一些时候,金兵终被岳家军打败。一日,岳家军将领
刘琦领兵路经翁老太家门口,翁老太一时高兴,叫
翁媳搀起,拿着其存放的烘糕慰劳抗金将士。因烘糕香脆且甜,将士们尝后均交口称赞,从此烘糕的名子就被传开了。 后来,
合肥民间糕点师将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进,做成小长方形薄片糕点,这就是流传的“烘糕”。
(1)制粉:选优质
糯米用温水(以不烫手为宜)淘洗干净,再用85~95℃的热水泼洒,翻拌
均匀,等“收汗”后将米磨成米粉。
(2)潮粉:选择通风良好,比较潮湿的地板,以篾席作垫,将糯米粉平摊在上面,进行摊粉吸潮。摊粉厚度以5厘米为宜。要求勤翻拌,粉子不结块,上潮
均匀,不霉不变质,以手捏成团,抖动即散为度。
(3)熬糖打砂:将白糖溶化加入
饴糖、化油熬制,用手粘成丝状即可。然后趁热充分搅拌,使糖液翻砂,即成细砂糖。或将白糖加工成糖粉,加入清水、化油、调成干稠的糖浆亦可。
(4)拌糖、
蒸糕:将潮粉与细砂糖混合,用木制擀筒擀
均匀,装入锡制糕盆内,再放入锅内蒸至不软、不硬、不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