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承受又称“协议性的概括转让”,是指一方当事人与他人订立合同后,依照其与第三人的约定,并经过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将合同上的权利义务一并移转给第三人,由第三人承受自己在合同上的地位,享受权利并负担义务。合同承受的效力首先在于承受人取得原合同当事人享有的一切权利和负担的一切义务,原合同当事人完全脱离合同关系。
基本介绍
合同承受,是指合同关系一方当事人经对方
当事人同意后,与
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合同上的
权利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给该第三人,由其在移转范围内承受自己在合同上的地位,享受合同权利并负担合同义务。合同承受由
《合同法》第88条规定。
合同承受一般是基于
当事人与他人的合同而发生,有时也可以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例如,中国《合同法》第229条规定:“
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据此可知,当买卖租赁物时,基于“
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买受人除可取得物的所有权外,还取得在租赁物上原已存在的租赁合同关系的出租人的法律地位,此种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移转并非基于当事人的意志,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因而属于法定移转。 由于合同承受既转让合同权利,又转让合同义务,因而被移转的合同只能是
双务合同,单务合同只能发生特定承受,即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不能产生概括承受。
、
生效概况
1、在于承受人取得原合同当事人享有的一切权利和负担的一切义务,原合同当事人完全脱离
合同关系。嗣后合同的履行或者不履行以及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概与原合同当事人无关。
2、因合同承受为无因行为,承受人得对抗原合同当事人的事由,不得用以对抗对方当事人。
3、《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9条规定:“合同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受让人,对方与受让人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对方
就合同权利义务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出让方列为
第三人。”
合同承受会发生一定的法律效力。合同承受的效力主要在于承受人取得原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取得原合同当事人合同关系。其后,如果合同承受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权利人也不得再诉请原当事人承担责任。
相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八十八条 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第八十九条 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的,适用本法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一条至第八十三条、第八十五条至第八十七条的规定。
第二百二十九条 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生效要件
第一,须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存在。合同承受以存在有效的合同为前提,在可撤销合同,原则上可成立合同承受。但在合同承受时,原合同当事人享有的撤销权视为已经抛弃,承受人也不得因承受前的原因主张合同的撤销。
第二,承受的合同须为双务合同。单务合同中只能成立单纯的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故不能成为承受合同的标的。必须是双务合同。合同承受既转让合同权利,又转让合同义务,因而被移转的合同只能是双务合同。单务合同只能发生特定承受,即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不能产生概括承受。必须发生在合同生效后履行完毕前。
第三,须原合同当事人与第三人达成合同承受的合意,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有关机关批准的合同,其合同承受必须经过原批准机关的批准。必须由合同一方当事人与承受人签订合同。
第四、须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合同承受不发生效力。必须取得对方的同意。
具体案件范例分析:甲将房屋出租给乙,且租赁合同中有条款约定,若租赁期甲将房屋出卖,该合同对新的所有权人和乙生效。租期未满前,甲将房屋出卖与丙,且办理了过户登记。后因租赁期间乙拖欠房租,甲起诉,乙以上述条款抗辩,称甲没有起诉的主体资格。
此案涉及到法律中合同承受的问题,合同承受是指原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其债权债务一并转移给第三人,由第三人概括承受这些债权债务。合同的承受要发生法律效力,要具备以下要件:
一,须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存在。此应为合同承受之前提和基础,若合同无效,视为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自始没有发生,也就谈不到合同承受的问题了。
二,承受之合同须为双务合同,否则转让合同的行为则是债务的承担或债权的转让。
三,必须经合同转让方的对方同意。我国《合同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四,合同转让方须与第三人达成合同承受协议,且该协议也应符合合同的有效要件。
五,法律对合同承受有强制规定的,应符合其规定。如《建筑法》规定,承包单位不得将自己的全部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人。
从上述理论可知,本案的症结在于原合同中的条款约定,能不能成为乙方抗辩的理由。我认为是不适当的,理由是,甲乙双方在合同中的该条款约定是为合同外的第三人创设了权利义务,在未经第三人书面同意的前提下,该条款是不生效的,且实际上甲与丙也没有相关的合同承受协议,因此,该条款的约定应视为无效,不应作为乙拒交房租的抗辩理由,乙应当在原合同的相关约定下,积极履行交纳房租的义务。
生效效力
合同承受的效力首先在于承受人取得原合同当事人享有的一切权利和负担的一切义务,原合同当事人完全脱离合同关系。嗣后合同的履行或者不履行以及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概与原合同当事人无关。其次,因合同承受为无因行为,承受人得对抗原合同当事人的事由,不得用以对抗对方当事人。再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规定:“合同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受让人,对方与受让人因履行合同发生纠纷诉至人民法院,对方就该合同权利义务提出抗辩的,可以将出让方列为第三人”。
根据
《合同法》第88条的规定,合同承受必须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才能生效。这是因为合同承受不仅包括合同权利的移转,还包括合同义务的移转。所以合同一方通过合同承受对合同权利和义务进行概括移转时,必须取得对方的同意。在取得对方当事人同意后,合同承受生效,从而使承受人完全取代出让人的法律地位,成为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出让人脱离合同关系。其后,如果承受人不履行合同义务,也不能再诉原当事人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合同承受是一种无因行为,因而承受人得对抗出让人的事由,不得用以对抗对方当事人。
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合同转让,债权人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于第三人。债权全部让与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债权人成为原合同关系的新的债权人,原合同债权人因合同转让而丧失合同债权人权利,债权部分让与第三人,第三人成为合同债权人加入到原合同关系之中,成为新的债权人,合同中的债权关系由一人变数人或由数人变更多人。新加入合同的债权人与原债权人共同分享债权,并共享连带债权。
债权让与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二、债权让与不改变原合同的内容;
三、债权的让与人与债权的受让人应达成协议;
四、债权应具有可让性;
五、债权让与,转让人应尽通知义务,未尽通知义务,债权让与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权保全制度是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责任财产的不当减少危及债权实现而设置的保全债务人
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其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相关介绍
债务承担是指基于
债权人、
债务人与
第三人之间达成协议,将债务移转给第三人承担,由第三人取代债务人承受合同义务。债务移转可以是全部移转,也可以是部分移转,在债务全部移转的情况下,债务人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合同关系,而由第三人取代原债务人承担原合同债务。所谓第三人履行,是指第三人在未与债权人或债务人达成转让债务的协议并成为合同当事人的情况下,自愿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在大多数情况下合同的履行都是由债务人亲自实施合同规定的行为来实现的。但是,根据合同自由原则,或从保护债权人利益出发,第三人替代债务人履行债务,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且未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或增加费用,这种履行在法律上应该是有效的。
从债务履行主体看,
债务承担与第三人代为履行有相同之处,两者均是由债务人外第三人履行合同义务,第三人代为履行似乎是代债务人承担了债务。但第三人在两种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大相径庭,表现在:
一、在债务承担中,债务人和债权人与第三人达成转让债务的协议,该债务转移协议需经债权人同意,否则债务移转不生效力。债务承担由于债务人将其负担的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受,债务承受人的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直接关系到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从保护债权人的目的出发,《合同法》规定债务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债务转移合同需经债权人同意才能生效,发生债务转移的效力。在此,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债务转移协议是对债权人发出的要约,债权人的同意即是承诺,债务转移协议的内容始发生效力,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原合同消灭,而与第三人成立了新的合同。
二、第三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债务转移合同,由于第三人承受了债务人的债务,完全代替了债务人的地位,与债权人成立了新的合同,是合同的当事人,其对债权人负有履行债务的义务,也享有原债务人对债权人基于原合同而享有的抗辩权。但第三人代为履行的合同属于为第三人设定负担的合同,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合同只能约束合同当事人,而第三人只是履行主体而不是债的当事人。对于债权人来说,他只能将第三人作为债务履行的辅助人,而不能将其作为合同当事人对待。所谓履行辅助人,是指根据债务人的意见辅助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人。
三、所负责任不同。债务转移,由于第三人取代债务人的合同当事人地位,成为合同当事人,如果他未能依照合同约定履行债务,债权人可直接请求其履行义务和承担违约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其义务来源于原债务人基于合同约定的义务,故其可享有原债务人对于债权人所享有的
抗辩权。
对于一般的合同,债务转移合同是由债务人和第三人签订并经债权人同意,第三人履行则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第三人履行债务系受债务人指令或者债务人自愿代替债务人履行,我们可以基于债务转移需经债权人同意、第三人是新合同当事人等特点;而第三人履行则无需债权人同意,其所履行的利益也直接归属于债务人等两种法律关系的特点直接加以区分。但是,上述区别方法只在当事人之间的约定符合债务转移和第三人履行典型特征时能够适用,而在有些案例,特别是债权人、债务人和第三人在一起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人所负的履行义务时,按上述方法,则不易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