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兆敦(1938年11月—2023年8月31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开平赤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78级的班主任,第五代的老师。司徒兆敦曾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资深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导演系系主任,纪录片大师。他致力于纪录片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被誉为
中国纪录片之父。
人物生平
司徒兆敦的家族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华侨世家。他的太爷爷是保皇党人。爷爷司徒盛赞是“猪崽”出身的美洲华侨领袖、国民党元老。父亲
司徒慧敏是共产党新锐,周恩来总理派往美国好莱坞学习电影技术的第一人,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他的母亲邓雪琼虽然只是开平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然而,做衣服的手艺很出名。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穿的衣服,就是出自她的一双巧手。司徒兆敦的弟弟
司徒兆光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
在父亲的影响下,司徒兆敦自小就爱上电影。司徒兆敦在电影厂是从做杂活一步步做起来的。1951年,司徒兆敦随家人到北京定居。1964年,毕业于中国当时唯一的一家电影学校——
北京电影学院,自此一直在该校担任教职,曾任七八导班主任。1968年9月9日,司徒兆敦因参加
唐瑜、陈毅、
夏衍、潘汉年、郭沫若等聚会的“二流堂”,被关进了“上海空司学习班”,判了死刑。在5年的监狱生涯里,他偷偷地写了许多读书心得。1987年,他出任导演系主任。
2023年8月31日,据电影守望者余泳消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司徒兆敦于31日凌晨去世,享年85岁。
授课业绩
曾得到他指导的学生包括闻名国际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例如
陈凯歌(《
黄土地》,1984年)、
田壮壮(《
盗马贼》,1986年)和
张艺谋(《
红高粱》,1987年)等。对于这些,司徒兆敦淡淡地一言带过,他笑着说:“我是一个爱就特别爱,恨就特别恨的人,不会让我的学生拍炒作的片子。别人说什么我不管,我只承认自己是一名教学认真的好老师。” 司徒兆敦上课时爱跟学生聊天,学生的错误,他不仅指出来,而且能够给予很好的意见,他的课,总是吸引众多学生慕名而来。一次,有个女学生拍了一部作品让司徒兆敦提意见。司徒兆敦说:“说真的,那部作品特恶心,说的是一名年轻男子想看女人洗澡,于是扮成女人混进澡堂帮人搓洗,被发现后,大冷天赤身被人追出街上,就这样结束了。”司徒兆敦对女学生说:“你能当导演,这么难拍的画面都让你拍到了,但是,一部作品没有社会意义,就失去了价值。能不能将之拍成:男子成功混入澡堂后,却大吃一惊地发现,里面的女人都是老人,而且,从她们的谈话当中,体现了社会当中一些让人动情或者震撼的事?”女学生听了司徒兆敦的话后,很开心地说:“所有的老师看了我的片子后,都把我骂一顿,只有你教我如何将坏作品变成好作品。”
司徒兆敦认为,体现学生成绩的,就是教其拍出好作品。他指导的学生,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无数,人们给了他一个外号:“得奖专业户”。2003年,司徒兆敦在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并在该校举办关于纪录片的系统讲座,为28名来自各院系的同学进行了认真的辅导,虽然学生们以前都没有电影或录像制作的经验,但他令人兴奋和满足的是,在几个月后,学生们都可以从无到有完成了27部在题材和美感上蕴含无限潜力的纪录片作品,其中16部作品在国内和国际获奖。2004年,他再次到香港指导学生拍纪录片,又有一批学生的作品获奖。
司徒兆敦说:“我教出的学生保持着善良的心,是最让我欣慰的。”有一次,一名学生的作品《哈佛的女孩》,在一次参评中获了5000欧元奖金,该学生对司徒兆敦说:“老师,我要将这些获奖的钱捐出来做基金,帮助片里反映的那些孩子。”
职业理念
在
北京电影学院,司徒兆敦说的一句话很有名:我可以原谅我说错话,因为我已经说了很多错话,但是,我不能原谅我说假话。他说:“什么是真事、真相、真理?这是我给学生必上的第一课,因为纪录片就要实事求是。”
北京电影学院在1998年建立起纪录片的专业,并由司徒兆敦带该专业的学生,但是,他很早就开始宣传以真实的纪录片来记录历史的理念了。因为父亲的关系,司徒兆敦认识了很多“大人物”,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平和而真实地生活,加上父亲的教诲,让他深有感触,他说:“在我的生活道路过程中,只有那些真实的生活才是最扎实、最有质量的。这些东西压在我心上,让我编假我做不到。”
为了拍好纪录片,司徒兆敦差不多走遍了整个中国,以自己或者学生的镜头,来关注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他说:“电影最重要的,不是讲故事,而是它具有记录的功能,镜头就是眼睛,话筒就是耳朵。纪录片是对时间最好的记录,应重视纪录片的拍摄,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用记录片的方法把时间留驻,把我们的感受留驻,把我们的记忆留驻。可以说,记录片一定能经历时间的考验,有永恒的价值。此外,要提高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不发展纪录片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是这样。”
影视作品
电影《竹》、《
青山夕照》、《
父子婚事》;电视纪录片《路》、《环境艺术》、《光辉的历程》、《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
主要著作
《影视导演基础》(
王心语主编,任其中几章撰稿)、《世界
电影趣闻》、《
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等。
思乡情怀
司徒兆敦曾说:“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是没有魅力的,我曾经回
开平看过家乡的碉楼,它们带着历史的意义站在那里,令人震撼,也很适宜用纪录片的方式,将之永远地保留下来,让子孙后代知道,那片美丽的田野上,过去的碉楼是什么样子的。” 司徒兆敦曾说:“家乡的变化让我很感动,家乡的乡情让我尤其难忘。”上世纪80年代,他曾回过一趟家乡,当他无意中看到,村里每年分猪肉的名单里,还有他们家人的名字时,内心极为震动,他说:“这就是家乡情,不管走多远,都牵着我们的心哪。”那一次,他在村里摘了一个果子带回北京,一直舍不得吃,那风干的果子,就一直摆在他的书桌上。
听到家乡申遗成功的消息,司徒兆敦很高兴,还在北京与开平籍的家乡人聚会庆祝。他说:“我觉得,家乡人做的这些工作很有价值,如果需要我们为家乡做些什么,我们都很乐意。家乡拍成的碉楼片子,我也可以帮忙修改。”司徒兆敦还一再表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对它破坏少一点。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