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编《电影新地》、《银座》、《电影艺术周刊》、《中国电影日报》、《小小画报》、《联华画报》、《民族呼声》、《
早报》等。先后开办过三家小印刷厂。抗战时期,自费在
重庆造屋,招待流落于此的朋友。所造之屋,是当时
文艺界人士最喜欢的去处,戏称“二流堂”,其亦被封为“二流堂堂主”。自此,一生荣辱皆与“二流堂”密不可分。建国之时参军,从事深爱的幻灯艺术事业。离休后,和家人旅居
香港地区、
美国和
加拿大等地。晚年居住京城。2010年8月18日因病去世。
唐瑜,朋友都称之为阿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主编《银座》、《电影艺术周刊》等杂志,是左联的早期盟员之一。抗战时期,自费在
重庆造屋。
吴祖光在《二流堂里外》中说:“阿郎造的碧庐,在
重庆文艺界是一个引人的去处,朋友们都愿意到这里来坐坐,聊聊,自由自在。”有人戏称之为“二流堂”,因而唐瑜顺理成章地被封为“二流堂”主。“文革”期间,“二流堂”被戴上“
反革命俱乐部”的大帽子,直到1979年8月才被平反。
记者随同姚辛与
张小鼎两位先生前去拜访唐老。开门的是唐师母李德秀,老人家很高兴,她说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姚辛。姚辛是工人出身,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东奔西走、舍家为学地研究左联。姚辛上次来看望唐老,还是在2000年的时候。谈话间,得知唐师母是
上海人,喜欢读
张爱玲的小说。
张小鼎说,唐师母南方人的特征很明显。
见有朋友来访,唐老很激动。他已96岁高龄,声音还是很洪亮,但耳朵有点背,只能笔谈。唐老比划道,字要写得这么大,不能潦草,凑近了还可以看得清。客厅的桌上备有纸笔,和唐老沟通起来还算比较顺畅。有时候,唐老见我们谈得很热闹,就急了道:“你们谈得肯定很有趣,可惜我听不到。”年纪大了,难免有时候很寂寞、孤独。唐老却是很达观,笑言自己是“废人一个”,在“等老阎”。
提到左联,最让唐老感慨的是当年
潘汉年对他的知遇之恩。姜德明在《唐瑜印象》中提到:“‘文革’前夕,潘从监狱里出来,惟一去看的战友就是唐瑜。潘不怕连累唐,唐也不怕潘来访。”而最早纪念
潘汉年的文集《
零落成泥香如故》,就是由唐老编的。作为左联的首批盟员,唐老现在的愿望就是去一趟上海,他坦言“不到上海心不死”。
吴祖光说:“‘碧庐’是至今令人难忘的地方。……我至今依然深深地衷心地热爱我们‘二流堂’的堂长唐瑜仁兄。”当年,活跃于“二流堂”的有
夏衍、
吴祖光、
黄苗子、
丁聪等文化界知名人士。
重庆是山城,四季多雨,冬天的时候就靠炭火取暖,大家围炉而坐,有一种特别温馨的情调。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唐老写有回忆录《
二流堂纪事》,详细地记叙了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唐老很幽默,这从他诙谐的文风中也可以见出一二。姚辛告诉唐老,他那本《
二流堂纪事》被人借走找不回来了。唐老就将自己的存阅本送给了姚辛,并要把签名时间写成2009年。姚辛忙更正道是2008年,结果唐老笑了。大家拿过来一看,落款写着2009年元旦。原来是快到元旦了,唐老很有心。题字舒展有力,一点也看不出是唐老那么高龄的人写的。
唐老胃口好,喜欢吃肉。唐师母说他是馋得慌,平日里没荤菜的话就不吃饭。又说,唐老年纪大了,但性格依然很急。就在拜访回来的第二天,记者就接到
张小鼎的电话,问姚辛的联系方式。原来唐老有事找姚辛,但是没有联系电话,就催着唐师母联系我们。我没有姚辛的联系方式,但知道他暂时住在田间夫人葛文的家里。正好田间故居就在单位附近,我就不揣冒昧去登门拜访找姚辛。隔天,姚辛来电话,他又在唐老家里畅谈了。
唐老这一生最恋朋友,虽不能说是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般的宏愿,却有几分
孟尝君“养士”的风度与
刘禹锡“陋室”的风流。时过境迁,如今的唐老安闲地居住在城郊
颐养天年,过着自由而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