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道
明朝中期大臣
史道(1485年9月9日—1553年6月6日),字克弘,号鹿野,北直隶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明朝中期大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成化二十一年八月初一日(1485年9月9日),史道出生于北直隶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他为诸生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王廷相预言他将来必中魁首。
正德八年(1513年),史道参加顺天府乡试,高中解元。
正德九年(1514年),史道参加会试,再次中举,但还未及参加殿试,他的父亲史俊便去世了,史道于是在墓旁守孝三年。
登科入仕
正德十二年(1517年),服丧期满,史道被赐为二甲进士出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授任兵科给事中。史道弹劾江彬神周、李悰等人包藏祸心,图谋不轨;弹劾太监魏彬及其弟弟与江彬之间的儿女婚姻之事;弹劾都御史刘达阿谀江彬;弹劾太监张忠、张锐、于经、谷大用马永成等人专权乱政。弹劾兵部尚书王宪结党营私,收受贿赂;弹劾苏进、刘祥、刘养、马英、丘得、赵林、吴经等人争相献上淫邪之物,败坏德行;弹劾武忠等人网罗利益,损害他人,肆无忌惮;弹劾太监萧敬名下的刘恭、江林等人故意制造事端;他劝谏大学士杨廷和蒋冕及太监张佐等人不要接受封爵;劝谏明武宗不要将豹房、新寺的银两免送入内库,而应全部发放给太仓。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继位,史道劝谏明世宗在登基后不要重蹈武宗时期的四十多项弊政。他还上书论救王琼等人的性命,王琼虽然被贬谪到边疆戍守,但处罚较轻。他上呈的奏章多达数百份,都得到了明世宗的采纳。
扬清激浊
嘉靖元年(1522年),史道奉命出使朝鲜。到达朝鲜后,史道对朝鲜国王赠送的财物一概不受,连《皇华集》也拒绝了。朝鲜国王将他的清廉正直上奏朝廷,并将《皇华集》呈献给明世宗,明世宗敕令礼部颁发给史道。不久,史道弹劾大学士杨廷和三十多项不法之事。奏章呈上后,史道升任山西按察司佥事。
嘉靖二年(1523年),史道因弹劾杨廷和,被御史向信、刘廷簠弹劾,下诏入狱,给事中阎闳、御史曹嘉相继为他上书求情,但两人也都被贬谪。史道被贬为陕西金县县丞,曹嘉被贬为四川茂州判官,阎闳被贬为云南蒙自县县丞。他与阎闳、曹嘉二人都曾是庶吉士,当时被称为“馆中三杰”。给事中孟奇、御史吴恺等数十人联名上奏推荐他,他得以恢复兵科给事中的原职。但他因已升任外职,便上疏恳辞,明世宗便准许了他的请求。
嘉靖三年(1524年)十一月,杨廷和致仕,史道升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舒芬为他写文赞颂他的德政。不久,他又改任河南佥事,负责颖州的军备事务。当时颖州人都以他父子二人都曾负责颖州的军备事务为荣,传为盛事。
还京为官
嘉靖六年(1527年)十一月,史道被升任为光禄寺少卿,恰逢正卿缺位,且光禄寺物资供应极度匮乏,常常需要向太仓府和马价银中借款来维持开支。史道上任后,立即着手处理积压的事务,即使是官府中不必要的开支,也全部上奏请求罢免。此时,宦官们都忌惮他在科道中的旧名,对他裁减的开支无不照办。因此,他在任光禄寺少卿仅半年多,就积累了二十余万两库银。明世宗对敬天事神极为重视,所有祭祀事宜都由他负责筹备,并经常侍奉在明世宗身边。明世宗深知史道的忠诚,对他极为器重。当时内阁首辅杨一清和内阁次辅张孚敬不和,史道上书为他们调和,希望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共谋国事,以承天命、平息纷争。史道因此事上奏的奏章得到了明世宗的温和回复,其中提到:“辅臣们应当同心协力,共同成就光明正大的事业,这岂不是伟大吗!杨一清、张孚敬,对于朕的话和史道的奏疏,都要共同思考勉力而行。”
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大理寺丞职位空缺,吏部推举了周凤鸣,并将史道列为陪选。明世宗询问光禄寺少卿与大理寺丞的品级时,内阁大臣回答两者均为五品。然而,最终明世宗点选了周凤鸣。吏部知道明世宗的意图后,便将右少卿韩邦奇提升为左少卿,并将史道补为右少卿。但明世宗下旨韩邦奇不必调动,史道升为大理寺左少卿。不久,延绥巡抚职位空缺,吏部推举了太仆少卿萧淮,并将史道列为陪选。当时他患有消渴病,面容消瘦,阁臣以明世宗的圣意为由,认为他不宜承担边疆事务,最终点选了萧淮。
进擢御史
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都给事中夏言升职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却遭到御史熊爵的弹劾而被罢免,吏部随后两次推举新的人选。在第二次推举时,吏部提议史道担任此职,并得到了明世宗的批准。当时,天下的岁贡士子选拔不再依据年资,而是采用了一种名为拔贡的新制度。史道随即上奏请求恢复旧有的岁贡制度,以便更广泛地选拔人才。明世宗对此给予了温和的回复,近百字的旨意中明确指出:“今后只需遵照祖宗的旧规行事,不得随意更改,以免奏报频繁造成困扰。”这一决定也记录在了相关科目的记录中,并由右都御史负责执行。
左都御史汪鋐每次升堂时,若发现各道御史中有缺席一二人,便欲追究其责任。史道则恳切地劝阻他,说:“御史的职责是纠察百官,若在众人面前羞辱他们,将来他们如何能够公正无私地履行职责?这样做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实在是不明智之举。”汪鋐听后便放弃了追究的打算。当时有个狡猾恶劣的人名叫童源,他通过捏造贵族家庭的种种事端来上奏,并趁机诬告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受贿。由于童源手段狡猾,朝中大臣多对他感到畏惧,无人敢出面反驳。唯有史道依法据理力争,最终将童源从重发落。此举使得善良的人得以安宁,而刁钻之风也得以稍减。
后来,监生詹摐上奏弹劾吏部侍郎徐缙,明世宗下令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此案。由于徐缙是张孚敬所不喜之人,朝中多知其冤屈,却无人敢为其辩白。当时史道正因病告假,但明世宗特意下旨召见他,让他参与审问。史道在审问中反复辩诘,最终使詹棨屈服,徐缙的罪名得以澄清,詹摐则被问罪发落。此时,张孚敬又上奏称:“夜晚二更时分,有仆人隔着门缝接到徐缙送来的礼单,上面列有黄精、白蜡等物。”汪鋐听后欲上奏弹劾,史道再次劝阻说:“作为台纲大臣,我们不能仅凭风闻就妄下结论。况且是深夜时分,双方并未见面,很可能是有奸人趁机制造事端。”汪鋐听从了史道的劝告,将此事交由都察院调查处理。汪鋐还向明世宗禀报了史道劝止之言的明智之处,但明世宗最终并未追究此事。漕运总督一职空缺,吏部推举马卿担任此职,史道则作为陪选。然而明世宗的旨意却是:“马卿担任漕运总督,史道则留在京城另有任用。”
嘉靖十一年(1532年),考选庶吉士的名单已经确定并公布了名次。但礼部尚书夏言又上奏请求重新审议,结果又被驳回。史道随即上奏建议严格选拔人才,以彰显朝廷盛典的庄重与公正,明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重新进行考选,按照原定名额进行培养。后来,给事中郑准因言事不当被贬为典史。在应朝时,他中途患病未能到达。汪鋐便以逃官之罪论处他,唯有史道独自不同意。汪鋐听后拍案大怒。次日,给事中孙应奎根据某些言论弹劾郑准怨恨明世宗。史道再三拦阻,但最终还是因为此事被罚俸半年。
忤鋐闲住
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二月,史道升为大理寺卿。不久,都察院掌院事务出现空缺,吏部提议署理印信,先后推荐了刑部侍郎闻渊刘节,以及吏部侍郎周用、兵部侍郎钱如京,但均奉旨另行推选。最终,内阁与六部共同商议后,推举史道,明世宗当即批准。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科道官员相互纠察并上奏两次,均指出尚有奸恶显著之人未被惩处,因此责备吏部纠护不力。当时史道经过大明门,与汪鋐(此时已任吏部尚书)相遇,汪鋐竭力劝说:“人才难得,老先生能多留一分是一分。”汪鋐对此深表赞同。然而,当明世宗再次下旨考察时,汪鋐却上奏指责史道煽动科道官员作为说客。史道因此再次奉旨回话,并被罚俸禄五个月。从此之后,汪鋐对史道怀恨在心。一日,恰逢会推官员,汪鋐便趁机参奏史道,导致史道被降职为山东布政司参议。史道因升迁后再次被降职,又因行礼迟到,被纠察后责令冠带闲住。
巡抚大同
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一月,史道被特别起用为左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当时正值总兵李瑾叛变,有人劝史道趁早携家眷避难,但史道却带着八十多岁的母亲一同前往,人心因此安定。史道见连年战事失利,将领们不能奋勇杀敌,便毅然决定身先士卒。
嘉靖十六年(1537年)二月,史道亲自督兵,与总兵官梁震在玉林川合作,斩杀鞑靼一百二人,夺获战马三百六十二匹,以及盔甲、夷器等八千七百八十余件。明世宗下敕奖励,史道因此升官一级,并赏银四十两、纻丝四表里。同年三月,在沙河等地又斩杀鞑靼一百四人,夺获战马二百八十九匹,以及盔甲、夷器等七千五百一十余件。明世宗下旨称赞:“这些官员在一个月内两次斩获鞑靼首级,战功卓著,实在值得嘉奖。”史道因此再获赏银五十两、纻丝四表里,并被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继续担任巡抚之职。当月,因达贼率众攻打墩台,史道又指挥斩首九人,夺获战马四匹、夷器四十六件。大同地区军民杂居,加之宗室府邸日益增多,民居愈发拥挤,民众苦不堪言。镇城之北原有一座古城,曾是古草场。史道上奏请求允许民众居住其中,民众对此极为称便。大同镇地处偏远,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极为不便,常受鞑靼侵扰之苦。史道到任后,便上疏请求妥善处理提学官事宜,以广开圣化之门。此事最终改由本镇分巡佥事提督学校,士子们至今感念史道的恩德。八月,妖贼杨通、矿贼王喜、叛军刘喜、刘天爵等人,企图先杀代王及巡按等官后起事。史道设下伏兵,一夜之间便将这些叛贼剿平。军民为感念史道平定叛乱之功,在太平楼下为他立了生祠。
嘉靖十七年(1538年)二月,鞑靼入侵丁家材,史道指挥斩杀鞑靼二十四人,夺获战马六十四匹、夷器五百二十六件。这一年大同地区干旱严重,宗室及司府官员祈雨无效,史道便亲自撰写祭文前往雷公山祈雨。当时正值烈日炎炎,史道祈雨归来后,大雨倾盆而下,庄稼因此获得丰收。同年八月,鞑靼侵犯石岭关,史道又指挥斩杀鞑靼十人,夺获战马四十一匹、盔甲夷器等一千八百余件。
兼职兵部
嘉靖十八年(1539年)七月,鞑靼四万大军入侵碌石,史道指挥明军在由河地区斩首十人,缴获战马十八匹,以及盔甲器械六百七十九件。在纸房头,明军又斩首十四人,夺得战马三十七匹,盔甲器械七百二十三件。大同镇城二十里外,正是鞑靼屯牧之地,他们时常轻骑出击,甚至追到城下骚扰,导致额外消耗了数十万钱粮。早年曾两次提议修建五座堡垒,但都御史张文锦和总兵贾监都因此遭遇不幸。史道到任后,亲自负责此事。史道在镇城东南的车房创建了一座名为“镇边”的堡垒,在小尽头创建了镇川堡,这两座堡垒的建立使得鞑靼再也不敢侵犯采掠安子等山。在镇城正北,也就是各堡垒的中心位置,创建了弘赐堡,稍往西在获堡村创建了“镇虏”堡,在好女村创建了镇河堡,这些堡垒东接红寺,北临河险,与护堡相互呼应,使得鞑靼无法潜入。这一举措开拓出了数万余顷肥沃的土地,这些土地原本都是鞑靼长期驻牧之地,在史道的运作下都被收复并纳入明朝版图,为国家带来了长远的利益。五堡的军士们感激史道的功绩,在祁皇山为他建了一座生祠。工程完成后,史道被赏赐白银五十两、纻丝四表里,并升任兵部右侍郎,继续担任巡抚。
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月,鞑靼侵犯乾河门,史道指挥斩杀三十一人,缴获战马五十五匹,以及盔甲器械九百一十六件。同年五月,史道增建五项工程,明世宗下旨表彰史道对边防的贡献,赏赐白银四十两、纻丝三表里,并允许他的一个儿子入国子监读书。十二月十四日,鞑靼侵犯泥河儿,明军斩首十人,缴获战马七匹,以及盔甲器械一百五十四件。
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鞑靼侵犯老王沟,史道指挥斩杀四十四人,缴获战马四十四匹,以及盔甲器械九百八十四件。同年五月,抓获了多名奸细。六月初十日,史道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回部任职。此时正值鞑靼大举入侵内西,史道亲自督战,在长安岭斩首一百三十一人,缴获战马七十六匹,以及大量盔甲器械;在三山墩又斩首一百一十人,缴获战马一百三十一匹,以及大量盔甲器械。二十一日,史道的母亲王氏去世,他因此回家守制。大同的军民在镇城南关建了一座楼,名为“望野”,以纪念史道的功绩,并在楼内为他立了生祠。史道在大同巡视边疆,多次斩将擒王,立下赫赫战功,使得鞑靼闻风丧胆,远遁他处。大同周边三百里内外,再无一鞑靼营帐敢驻牧。每当鞑靼南侵,其首领的妻子都会哭泣阻止,以免触犯大同边界。
复职还朝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鞑靼入侵京畿地区,史道被召回担任兵部左侍郎。史道仅带了几名家仆,便匆匆上路。当时鞑靼猖獗,卢沟桥一带更是劫杀横行,道路断绝数日。然而,史道一行上路后,旅人们纷纷拿起工具跟随其后,保护他们前行,最终使得通往京师的道路重新畅通。乡亲们对史道的这一壮举深感敬佩。抵达京城后,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兵部内部更是危机四伏、疑虑重重。史道一到任便立即处理公务,他在兵部中正气凛然、直言不讳,每次提出的建议多被采纳,从而稳定了人心。不久,他又针对边防和抵御鞑靼的问题,详细列出各项策略上奏朝廷,明世宗对他的建议大为赞赏,并交付兵部商议执行。
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边境局势稍有缓和。史道回想起往年边城酷暑时节,恰逢母亲去世,他昼夜悲泣,同时又在战火纷飞中操劳,因此患上了眼疾。虽然后来稍有好转,但每当劳累过度,眼疾就会复发。于是,他恳请明世宗因眼疾而准许他退休,明世宗恩准了他的请求。然而,仅仅七天后,史道又被召回,明世宗下旨命他处理宣大地区的边防事务,并严令不许推辞。史道在临行前辞别,九卿以下的官员以及朝中文武百官都为他送行到郊外,场面依依不舍。在易水边分别时,史道心中尤为苦涩,但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承受了这一切,并对众人说:“我们堂堂天朝,本应有许多重大的事情可做,却让我这位大臣去做些琐碎的事务,这实在是有些不堪啊。”出发时,史道的两个儿子哭泣着为他送行。史道安慰他们说:“你们不要担心我与鞑靼对峙。我会以恩信结交他们。虽然他们可能会使诈,但我们不必计较。如果万一能得到他们的真心归附,那么我们就可以趁机有所作为,甚至能绑缚敌方的首领献给朝廷。你们只需安心等待,怎能像小儿女般相对哭泣呢?”
到任后,史道尽心尽力地调停和规划边防事务,最终鞑靼绑缚了叛贼萧芹等人献降。明世宗下旨表彰史道忠诚尽职,升任他为兵部尚书,并赏赐白银五十两、纻丝四表里。史道认为俺答是鞑靼的首领和枭雄,如果能除掉他,那么鞑靼的各个势力之间本来就互不服气,很可能会不攻自破,从而削弱他们的势力并为朝廷带来利益。于是,他秘密地部署了方略,并指挥林丛兰等人执行。考虑到万一成功后可能会有追兵,他制定了撤退路线:出敌营后向北行进而后转向东,可以到达阳和府,进而回到大同。在此之前,史道就有此意,但担心将来验证功劳时无法辨别真伪,于是在犒赏士兵时,他让擅长绘画的人暗中描摹了俺答的画像带回。正当此事正在筹划之中时,明世宗下旨催促史道去协理戎政,他只得奉命前往。史道进入居庸关后,发现与同事相处困难,便以眼疾严重为由在途中上疏请求退休。明世宗下旨勉励他留下继续尽心边事,并要求他竭尽忠诚、协同努力。
致仕归乡
嘉靖三十年(1551年)十月,史道再次上疏恳请辞职。明世宗见他情词恳切,便特别恩准了他的请求。史道在连续几天的自我陈述后,被批准致仕退休。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正月,因擒获叛逆之事,兵部上奏议复。明世宗下旨加封史道为太子少保,并允许他的一个儿子担任锦衣卫百户。
卒于家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史道偶尔遍访乡里亲友,并在十六日在家中宴请亲友,十八日突然发病,二十六日(6月6日)去世。全城之人无论是否相识,都前来吊唁痛哭。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月,明神宗下令为史道举行祭祀葬礼。
主要影响
政治
史道入仕早期以谏言闻名,在政治方面颇有建树,其主要影响如下:
军事
史道为官后期在军事方面成绩显著,其主要影响如下:
历史评价
明世宗朱厚熜:史道尽心边务,忠勤可嘉。(《兵部尚书鹿野史公道行状》引)
杨廷和:(史道)官则外任,本则内衔,颠倒日期,眩惑圣听。其诛语谓亟处漏网元恶,以保社稷,以回天变;末语又谓请以身任欺罔之罪。(《辞谢录》)
陈洸:科道于桂、阎闳、史道、曹嘉素称刚直。(《明世宗实录》引)
夏言:史道所奏,其言通达事体,曲尽人情,殊为有见。(《一请复岁贡旧法以通利人才疏》)
轶事典故
取名缘由
史道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士,挥扇而入,因此为他取名“道”。
父子解元
史道的父亲史俊是成化四年(1468年)解元。正德八年(1513把),史道参加顺天府乡试,史俊见史道的三场文字,于是封一封信给史道,叫他等发榜时再打开。史道考中解元后,打开信封,里面有一副对联“二三千人中文章魁首,四五十年来父子解元”,一时传为美谈。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史道著有《史鹿野奏议》《鹿野云中奏议》,另外,朝鲜《皇华集》收录史道诗84首。
后世纪念
史道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双塔街道史庄村,墓葬形制不详。据民国版《涿县志》载:“资善大夫少保兵部尚书史公墓,在城东二里许。”墓前原有神道、石像生、石牌坊和石碑。1958年修水库时石碑被运走,下落不明;1962年平整土地,石像生、石牌坊、石碑等遗物均遭破坏或被埋于地下,地表无存。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22:1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