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methodology)。
理论介绍
也正因此,亦因为科学研究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和不同个人那里,史学方法论是存在明显差别的,但它们不见得必定是尖锐对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兼容并蓄的,故史学方法论应是个开放的系统。当然,创立一门作为方法或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晚近的事,是近代科学极大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古代史学就没有其方法论体系,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辩证唯物的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史学方法论、结构主义史学方法论、解释学史学方法论、发生学史学方法论、符号学史学方法论、精神分析学史学方法论、证伪主义史学方法论等等多种。而诸如比较方法、数量方法等只作为具体研究方法,而不构成史学方法论。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论述一个个具体方法以及它们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从比较抽象的角度、从理论思维的高度,阐明史学方法一般的内涵、外延、特征,它的层次结构、内部联系;论述它与历史观,与
历史认识论的关系;论述它与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吸收其他科学方法的角度、程度及局限;最后还应具体描述和分析
历史学所能应用的种种方法和手段,并从中抽象出一般,发现历史研究方法的
内在一致性。总之,尽管国内外对史学方法论体系多有论述,但尚无统一意见,并多为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因此,系统地研究科学的史学方法论,而非个别的方法或方法论仍是史学理论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杜维运作品
图书介绍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天才也只有接受了既有的或自创的史学方法后,才能成为史学家。本书以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史学方法的蓝本,归纳总结出了基本的史学方法,在技术的方法之外,扩及史学理论与思想,提出了史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作者介绍
杜维运,山东嘉祥县人,1928年生,曾任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等。著有《中国史学史》、《
清代史学与史家》、《赵翼传》、《优患与史学》等书。
图书目录
增写版自序
修订版自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历史与史学家
第三章历史科学与艺术
第四章史学方法科学方法与艺术方法
第五章归纳方法
第六章比较方法
第七章综合方法
第八章分析方法
第九章史料析论
第十章史料考证
第十一章博学与历史研究
第十二章历史想像与历史真理
第十三章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
第十四章历史文章的特性与风格
第十五章引书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六章传记的特质与撰写方法
第十七章一部柔美的历史
第十八章可以看到听到的历史
第十九章比较历史与世界史
第二十章比较史学与世界史学
第二十一章史学上的纯真精神
第二十二章史学上的美与善
第二十三章史德与史学家
第二十四章史学家的胸襟
第二十五章历史的两个境界
第二十六章史学家的乐观、悲观的迷惑
第二十七章史学方法的承旧与创新
史家与史书索引
参考书目
林家有作品
书名:史学方法论
图书编号:1576965
定价:15.0
ISBN:730602091
作者:林家有
出版日期:2002-12-01
版次:1
开本:16
简介
收入本书的文章和讲稿,有少部分公开发表过,多数则是第一次发表。文章和讲稿,尤其是讲稿,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名为《史学方法论》,但讲的都是一些具体的治史技巧,以及治史应注意的方方面面问题。没有讲多少大道理。作者之所以如此,是觉得这样做比空谈所谓方法更实在些、有用些。作者之所以要将这些所谓“史学方法论”的不成熟的文章、讲稿结集出版,目的很明确,就是为正在学习历史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一些思考的空间,希望这些士子们的习史、治史的道路上开好步,走好路,祈盼他们能早日成才,为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奉献聪明和才智。
目录
第一章 历史研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历史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一)历史研究需要继承
(二)历史研究只有创新和超越才有生命力
二、研究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
(一)找到人物的立足点、切入点,给予正确定位
(二)将个体与群体结合起来研究,正确区分个人
与团体的关系
(三)将历史人物同时代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研究,
正确评价人物的作用
(四)不能忽视文化对人物的影响
(五)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是社会实践
三、近代中国时代的主题与人物研究
(一)近代化——近代中国人物的思想主题
(二)用近代化的视野研究近代中国人物与研究
方法的转变
(三)近代化应当成为评价近代中国人物的客观标准
四、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一)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史德与史才
(二)治学和写作对读书和思考的关系
第二章 治史者必须重视方法问题
一、掌握学习历史的入门方法——答张伟同志
二、研究历史与运用工具书——答廖望同志
三、关于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治学态度问题
(一)研究工作应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取最大的效果
(二)治史的方法与态度是检验史学工作者成败的重要条件
四、史学工作者必须学会鉴别和考证史料——当事人
的记载也会有错误
第三章历史研究的方方面面
一、关于政治史与政治思潮的研究
(一)关于政治学的概念与内容问题
(二)关于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的情况和未来政治史研究的重任
(三)研究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思潮原则
二、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如何为现宾服务不容忽视的方法
三、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
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
四、对“全盘西化”文化观的评析
(一)“全盘西化”文化观,就反封建文化而言应该肯定
(二)“全盘西化”作为概念是非科学的理念层面的研究课题
五、关于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
(一)必须遵循学术规范
(二)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三)遵守学术规范要注意的问题
六、关于史学评论的问题
(一)评什么书,由谁来评,如何评
(二)树立正确对待书评的态度
七、读范文澜先生《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文所想起的问题
(一)中国是中华民族各族共同创缔造的祖国
(二)中华民族大中华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振兴的精神支柱
(三)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第四章 从研究孙中山得到的方法启示
一、孙中山与历史科学的使命
(一)孙中山借历史为现实革命服务
(二)历史科学的使命:昭示未来
二、孙中山整合民族意识的目的
(一)孙中山从政治上整合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振兴创造条件
(二)孙中山从经济上整合民族意识,造成中华民族各民族相互依存的联合体
(三)孙中山从文化上整合民族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共同追求
三、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一)近代中国缺乏独立和民主,任何事情都办不好
(二)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化理念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四、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成为辛亥革命的领袖
(一)时代的变化需要孙中山这样的人物
(二)孙中山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提出解救中国危机的主张
(三)孙中山的思想和言行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国民的利益要求
(四)孙中山是革命领导集团的杰出代表和佼佼者
五、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与民初中国的政局
六、孙中山与“人学”
(一)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重视“人学”研究的伟大先驱之一
(二)放弃或鄙视人文精神的建设,必然导致人伦的毁灭
(三)国家的强弱“以人为本”——奠定教育在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七、孙中山的和平学说
(一)和平只要有希望就要积极争取
(二)只有消除帝皇思想,国内战争才会停止
(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和平才有保证
(四)用东方王道精神与西方霸道狂人抗衡
八、中华书局与20世纪的刊、中山研究
(一)中华书局重视出版孙中山资料书,为孙中山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华书局出版孙中山研究著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华书局具有明确的特色定位,为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遗产做出
举世公认的成就.
九、对孙中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五章 从书序、书评中得到的方法启迪
一、《一代天骄——孙中山传记》序——民众需要通俗有趣的伟人传记
二、《孙中山研究论文集》序——人物研究需要从多角度探视
三、《岭南文化与孙中山》序——文化土壤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四、《孙中山与香山》序——历史土壤与伟人间的相互作用
五、《开拓与探索》序——历史学者需要眼睛向下透视社会
六、《迷信与科学》序——科学一定会战胜迷信
七、研究历史必须发掘新材料——评黄宇和著《孙逸伦敦蒙难真相:从未披露的史实》
八、必须重视伟人遗墨真迹的学术价值——刘望龄编《
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读后
九、于微见著的深化与开拓——评刘曼容著《中国国革命探微》
十、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的新成果——读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十一、求是·创新·成一家言——评朱英著《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十二、香港和澳门在两岸关系中的重要角色——评介孟庆顺著《港澳与海峡两岸关系》
参考书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