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猪产于中国台湾省。台湾省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全省山地和丘陵约占三分之二,平原约占三分之一。东部坡陡谷深,西部为一平原,是主要的农业区。台湾岛地跨北回归线,又受台湾暖流影响,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北部的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部沿海递升到24℃以上。
台湾省是我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气温高,湿度大,光照充分,适于农业生产,但台风频繁。农作物以水稻和甘蔗为主,农民主要靠养猪积肥。当地居民早已养猪,在十六和十七世纪广东、福建人移居台湾后,养猪业开始成为农民的重要副业。猪成为农村中最普遍的家畜。
台湾猪头短而大。耳大而向前下垂,额及体侧均有皱褶。背较狭且凹下,肋近于平直,腹大下垂,但不拖地。臀倾斜。四肢弱,多卧系,大腿平而薄。皮较厚,毛稀而粗,有鬃毛,被毛全黑。乳头6对以上。
台湾猪成年公猪体长121.3厘米,胸围106.7厘米,体高70.0厘米;成年
母猪相应为:118.2厘米,114.4厘米,63.5厘米。台湾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力较高、肉味美、脂肪沉积能力强、在日粮蛋白质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有一定的生长能力等特点。但生长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不高。
在日本侵占期间,由于当时的饲养水平低,猪圈卫生条件差,以及宗教迷信忌讳白色等原因,台湾猪(主要是桃园猪)开始用巴克夏猪进行杂交,其所产的一代杂种猪,因体型及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改进,毛色全黑,颇受农村欢迎。经济杂交成为当时农村生产肉用型猪的唯一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仍推广巴克夏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的一代杂种猪作肉用型猪用。桃园×巴克夏的一代杂种猪毛色全黑,被毛较密,背线平直,体躯较宽,大部分性状包括耳、四肢和皮肤皱褶等质量性状和初生重、断乳重等数量性状介于二亲本之间。且产仔多,一窝平均9.67头,超过双亲,初生重、断乳重均得到改善,肥育期比桃园猪缩短三个多月, 很受欢迎。至1965年已占总猪数的92.6%。
1954年
台湾糖业公司建立育种场后,曾陆续自
日本、
美国引入约克夏、巴克夏、汉普夏、长白、杜洛克、大约克夏及米尼苏达二号等外来猪种,作各种杂交试验。结果以长白猪和
杜洛克猪表现较好,自1962年开始已大量繁殖推广,其中长白猪有代替过去
巴克夏猪的趋势。 近年来已渐改养三品种杂种,亦做过很多三品种杂交组合试验,并推广给农民饲养而获得成功。三品种杂交试验指出,桃园猪是个有价值的原种,不论是巴×桃或约×桃一代杂种母猪,当与第三个品种,如长白或杜洛克公猪杂交,都获得良好结果。例如长×(巴×桃)三元杂种猪的断乳重达16.08公斤。 比较三元杂种猪的肥育性能,表明杜×(约×桃)和长×(巴×桃)的日增重较快,约×(巴×桃)和巴×(约×桃)的饲料利用效率较高。
台湾猪具有耐粗、抗病力强、繁殖力较高、肉味美、脂肪沉积能力强、在日粮蛋白质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有一定的生长能力等特点。但生长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不高,有待进一步选育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