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猕猴(学名:Macaca cyclopis):成年个体体长约60厘米,体重约5-12千克。雄猴一般都比雌猴大,尾长约体长的三分之二。两侧面颊有
颊囊,进食时会先将食物塞满颊囊,再跑到安全的地方慢慢咀嚼。臀部有两块角质化厚厚的皮肤肉垫,称为“髀胝”或“
胼胝”,有利于在锐利的珊瑚礁岩或粗糙的石头、树干上休息与活动。
物种学史
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
近猴类化石。它们具爪而不具指甲。牙齿为三楔式
低冠齿,比较一般化,但门齿增大,似平放的凿子。近猴类多发现于
古新世地层。
生长于印度的
恒河猕猴,先是往北迁移,在数万年前的
冰河时期迁移到台湾岛。冰融之后就慢慢演化成台湾特有的台湾猕猴。
台湾猕猴的学名为Macaca cyclopis,其中cyclopis是指“圆”的意思,主因当年英国驻台副领事史温侯从
柴山抓了两只幼小猴子回英国鉴定,确认为台湾特有的物种;而幼猴脸比较圆,所以又称为圆脸猴。
17世纪时,
荷兰人所绘制的台湾地图上,将柴山写成“Apenberg”,意即“猴山”,表示柴山的猕猴早在17世纪之前就已存在,称得上是柴山的“原住民”。 在军事管制时期,猕猴因此受到保护。
1989年,柴山开放后,由于登山客积极保护,并开始喂食,所以猕猴不像一般野生动物对人类充满戒心,成为极易观察欣赏的对象。柴山上,处处可以看到母猴亲昵的照料小猴,以及它们互相理毛的温馨画面,堪称为柴山传奇。
在高雄市,台湾猕猴也是濒临绝种的保育类动物。有关研究者自1993年7月至1999年12月,平均每年观察及追踪寿山台湾猕猴超过180天以上。同时经由个体辨识, 来确定猴群之成员组成变化以及行为。统计出2009年寿山台湾猕猴之猴群数有22群,其中有2群在追踪中;其数量约为780只,但增长率有趋缓之势。
形态特征
台湾猕猴的体形酷似
猕猴,它们的尾巴都超过体长的二分之一,不过台湾猕猴的尾巴在比例上更长一些,也比猕猴较小而胖。雄兽的体长为44-54厘米,尾长为38-39厘米;雌兽的体长为36-45厘米,尾长26-45厘米。身体的毛色主要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没有任何桔红等鲜艳的颜色,额部裸毛呈灰黄色,头圆毛厚,面部比较平坦,呈肉色或比肉色稍微深一点,但不象其他猴类那样呈红色或白色,颊部生有浓密的须毛,顶毛向后披散。
雄兽的生殖器的结构与
猕猴、日本猴、
食蟹猴等属于同一类型。在排卵期时,雌兽的臀部、大腿、尾巴根等部位有明显的红肿现象。尾巴很粗,尾毛浓密,基部为橄榄色,端部则为灰色,中部有明显的黑色条纹,下部相对较为苍白。
台湾猕猴的前肢比后肢短,各肢具有五趾。头圆,脸扁,额裸出,颜面呈淡紫色,或深或淡,随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台湾原住民将其分为白脸与红脸,脸颊上并长有粗杂的长须,尾粗状多毛,全身被厚而软的毛,冬季呈棕灰色,夏季呈棕绿色,四肢较黑故有黑肢猿之称。股间有显著的红棕色的大斑。一般而言,雌猴体型较雄猴小,颜色也较淡。
栖息环境
台湾猕猴栖息于低海拔的南部沿海的石岩地区到2200米的高山,中部内陆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密林中,而以中低海拔分布较多。栖息于各种森林,尤其是浓密原始阔叶树林或岩石裸露地且近水源之处。
生活习性
台湾弥猴是昼行性、半地栖的动物,通常是白天活动,而以黄昏或清晨浦活动高峰,此时亦较易发现猴群踪迹。天气恶劣时,喜栖于岩壁洞穴间。感觉灵敏,行动迅速。
平时营家族式
群居生活,约十只至五十只一群,通常为二十只左右。群居于树上,有高度之社会组织,由一只强壮之雄猴领导,定点活动时会派出斥候,担任警戒。团体行动时,先派出斥候探路,然后由小猴及母猴先走,成熟雌猴垫后。行动路线极固定,有些猕猴群会随季节或食物的分布作栖息它的迁移。有时会到地面行走,由这棵树到另一棵树或到溪边喝水,留下脚印或排遗。
台湾猕猴属于
杂食性,食用的植物包含85科300种,以果实为主,食物包括浆果、核果、竹、植物嫩叶、树叶、甲壳类、软件动物、昆虫、蛙类等,尤其喜欢吃
香蕉、
芒果、
荔枝、
柳丁等。大部分以植物为主。有时成群结队地盗食农田中地谷物、瓜果等。为了应付环境的变化和威胁,它们吃东西的速度很快,来不及吞下的,就存放下颚两旁的
颊囊,等有空时再慢慢咀嚼。
分布范围
台湾弥猴是中国台湾岛的原生物种,分布于由海平面至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在日本则为外来种,分布于伊豆大岛(
伊豆群岛),大根岛(
静冈县南伊豆町),
和歌山县北部。从
1940年起陆陆续续从动物园等观光设施逃脱,成为日本的外来种。
族群分布极普遍。因是白天活动,故很容易发现它们之活动及留下来的踪迹,主要分布于
太鲁阁国家公园区内中低海拔各个溪谷附近,其中以陶塞溪谷、莲花池、
神秘谷、
南湖溪、中央尖溪谷、
太鲁阁大山附近均可发现,而在较高海拔地区偶尔亦可见其踪迹如
大禹岭、
合欢山。国家公园境内自然环境较不易为人所破坏,极适合台湾猕猴的栖息。
繁殖方式
台湾猕猴婚配为一雄多雌制,每个群体中由一只成年雄兽担任首领,成年雄兽大多性情暴躁,喜好争斗。交配的季节性不强。生殖有季节性,每年秋冬季交配十月到一月,交配季时雌兽发情时,尾巴根部、臀部和大腿背部等处的性皮肤明显肿胀和发红。其月经周期大约为30天,怀孕期为163天左右,春夏交会之际生下幼猴,每胎产1仔。育婴的工作完全由母猴担任,公猴与小猴无任何接触。小猴约留在母猴怀里2-3个月。寿命可达20年。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台湾猕猴将近一万群,数量约25万只。由于大量捕猎,特别是伐木业对其生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使台湾猕猴的数量正在减少。1984年,台湾当局提出保护策略,先后建立了“二水”、“台东”、“垦丁”等以保护台湾猕猴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这一特有物种。此外,还有少量的台湾猕猴被引种到日本的一些岛屿上。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相关报导
传播病毒
玉山公园首起猴群主动攻击,抓咬伤10游客。疱疹B病毒感染症是一种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畜共通传染病,主要是经由罹患猴疱疹的猿猴抓咬伤而感染,人若被感染的猿猴抓咬伤,通常在3天至3星期的潜伏期后,会出现急性发烧、头痛、水泡病灶、淋巴性脑脊髓液内细胞增多和不同型态的神经症状等。人类罕见疱疹B病毒感染个案,全球约仅有40名报告病例。疱疹B病毒一旦感染发病,死亡率非常高,病患如未接受妥适医疗,死亡率超过70%,存活者常会伴随有严重的后遗症。
台湾猕猴常常集中在柴山栈道两旁,等候喂食,故时有猕猴抢食及人类干扰猕猴的事件发生。根据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在2005年对柴山10只个体做筛检,发现九成个体感染B病毒。
占道趣闻
由于台湾猕猴的数量明显增加,也出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事情。1997年8月以后,台湾新中横公路的塔塔加鞍部一带树立了不少警示牌,提醒往来车辆“当心动物,减速慢行”。因为有200-300只台湾猕猴将这一带当成了它们的运动场,经常“呼朋唤友”,蹲坐在公路上享受日光浴或者打闹嬉戏。以至于过往车辆如果稍不小心,闪避不及,便会连人带车以及“猴子猴孙”统统撞成一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与著名的台风贺伯有关,因为在贺伯台风肆虐台湾之前,这些台湾猕猴只是藏身于距离公路较远的两边山坡地上。但是,当8月初的贺伯台风吹过之后,玉山、嘉义和南投水里等地的新中横公路整整两个月不能通车,生活在这里的台湾猕猴马上乘机“携家带眷”,齐心合力地将这条公路一段一段地占据了。
为了解决猴子“占路不还”的问题,台湾有关方面也伤透了脑筋,最后决定准备帮这些台湾猕猴架设一座“专用天桥”,然后派工作人员辅导它们学习从“专用天桥”上横穿公路,以确保公路上的行车安全,畅通无阻。但这个设想能否实现,主要还得看天桥完工以后,这些珍贵的“猴儿们”是否会“捧场”。
参考资料
台湾猕猴.高雄市鼓山区内惟国民小学 柴山生态教育中心.20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