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雉科山鹧鸪属的一种鸟类,雄鸟的体长为36厘米,体重311克;雌鸟体长25米,体重212克。体羽与
海南山鹧鸪相似,额暗灰色,头顶橄榄褐色,头侧黑色而杂有白色羽毛。眼周栗褐色,外缘黑色。上体大致为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颏、颊、耳羽等都是白色,连成一条宽带。喉部鲜红色。颈部有黑色鳞状斑组成的宽阔横带。胸和两胁暗灰色,两胁有白色纵纹。腹部白色。嘴黑色,腿、脚红色。
台湾山鹧鸪雄前额灰色,头顶至枕淡红褐色,具黑色羽干纹;眼先灰白色,眼区黑色,眼睑栗褐色; 头侧黑色,杂有白色;后颈暗鼠灰色而具黑色斑点。背、腰、尾大致为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内侧
飞羽有宽的栗色羽缘,最内侧飞羽具黑色亚端斑和栗色尖端。颊、喉和前颈白色;杂有少许不甚明显的灰色羽毛。尾下覆羽淡土黄色或白色,具黑色横斑;嘴黑色,脚红色。
善于隐蔽。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平时多呈2-3只的小群活动。活动多在林间地面上,晚上则栖息于树枝上。每当清晨和黄昏时刻,常发出一连串清晰而宏亮的叫声,且愈叫愈高,当叫到最高时,又会突然急降而下,重复鸣叫,鸣声似“咕噜,咕噜……丢鼓-丢鼓-”声,越升越高至高潮时突然回落。由于鸣声清脆宏亮,很远就能听到,而且多是在清晨和黄昏固定时刻鸣叫,比较准时,所以当地群众称它为“时钟鸟”。
繁殖期为5-6月份,亦有早在3月即开始繁殖的,营巢在山地森林中的靠近基部的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巢内再铺垫以少许细的桔枝和落叶即成。有时也置巢于岩石缝隙间。每窝产卵6-8枚,卵椭圆形,白色而富有光泽,被有暗色云雾斑。卵的大小为40×30毫米。孵化期24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可随亲鸟活动。
由于台湾地区环保组织的积极干预,生态和种群的恢复,在2014年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种群数量上升,已经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