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港
中国台湾省台中市港口
中国台湾省台中港旧称梧栖港,位于中国台湾省台中市清水区。 港口背向大肚山,滨临台湾海峡大甲溪大肚溪分别自其南北出海,地形上突出于台湾海峡西海岸,于1982年完成港湾建设,为十大建 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与高雄港花莲港基隆港同为本省四大国际港。正宗号船提供乘客游览海上风光,换个角度眺望各国商船及大肚溪出海口,台中火力发电厂的景观,另有新鲜感觉。
基本概况
台中港位于台湾岛西海岸中部台湾省台中市梧栖镇,是台湾新辟的国际港。为减轻基隆、高雄两港的营运压力,台湾于1973年开始兴建台中港,1976年加入营运。港口位处北纬24度17分,东经120度29分,港区土地面积1495万公顷,港区泊地水域487万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12.5-13米,可容5万吨船舶出入,港区内各主航道水深13米。到90年代初,该港有仓库8座,可容纳16.1万吨货物;营运码头29座,长6530米,可停船泊29艘;拥有起重机21台,堆高机95台,驳船3艘,拖船8艘。重大建设工程包括港区及联外道路新建工程、港口第二期扩建工程、9至11号码头整建工程等。台中港不如高雄、基隆两港繁忙,但面积大,且可开辟新生地,兴建新码头,很有发展潜力。同时,台中港不仅距台湾南北交通枢纽的中山高速公路很近,且距对岸的厦门港只有110海里,普通船航程只需5小时,是两岸通航的最佳港口之一。
运输能力
台中港以大宗谷类、肥料等散货运输为主。2002年,台中港进港船舶5546艘,总吨位7688万吨;出港船舶5535艘,总吨位为7669万吨;全计进、出港船舶11081艘,总吨位15357万吨;货物吞吐量4361万吨,货物装卸量8151万吨,集装箱装卸58万个标准箱。
地理位置
台中市出海门户。位于台湾岛西岸中部(北纬24°19′40″,东经120°29′27″),大甲溪口与溪(大肚溪)口之间,西临台湾海峡,东接大甲平原,属台中县梧栖、清水2镇。旧有梧栖小港,无良好天然港湾,海岸前缘水浅。自大甲溪口迤南,因年中有长时期(10月~翌年3月尤盛)北及东北风形成的海流,向南漂沙量大,本不利于建港。但因北部基隆和南部高雄两港吞吐能量将近饱和,此处位置却较适中(北距基隆港约108海里,南距高雄港约120海里),故决定建筑新人工大港,以供发展西中部地区经济和调节南北两大港海运。新港计划水深为低潮下14米,可供6万吨级船自由进出,8万吨级船乘潮进出。
港口宽350米,航道长1500米,宽300米,深水码头27座,防波堤14万余米,填筑港区用地(新生地)1079公顷,工业区265公顷,防风林185公顷。自1971年起分3期施工。第3期于1979年底开工。全部工程完成后,营运量可达1100万船运吨,居全省第3位,次于高雄和基隆。台中港的新城市计划以新港区为中心,开发面积预定为4700多公顷,未来城市人口容量约为50万人。
台中港东隔大度(大肚)山台地与台中市区相邻,距市中心约30公里。港东至大度山台地山麓线间为大甲滨海平原,东西宽约5公里。纵贯铁路“海线”及省第1号公路并行通过平原南下。港区另有公路分别自清水、沙鹿两镇通台中市。自港东清水站过彰化市东北的追分站及成功站,转“山线”东北至台中市,亦不过近40公里。故台中港与台中市间,公路、铁路交通均便。台中港距台湾海峡西岸厦门(127海里)、福州(117海里)两港最近,对大陆海运联系亦具重要意义。
建港历程
台中港位于台中县梧栖镇,港口经纬度为北纬廿四度十七分四十点三秒,东经一百二十度廿九分廿七点三秒。梧栖古称“竹筏穴”居民多以捕渔为生,故又为“网罟寮”,复因位居鰲峰山西麓亦称“鰲西”,公元1891年(光绪十七年)地方士绅集议更名,乃取“凤非梧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竹实不食”之寓意而更名“梧栖”,公元1895年(光绪廿一年)甲午战败台湾割让给日本,民国廿七年(1938)日本拟订筑港计画,并订名为“新高港”,民国三十三年日本战争失利,全部工程陷于停顿。
1961年初期,政府积极从事经济建设,拓展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量急剧增加,致基隆﹑高雄两港逐渐发生拥挤情况,当时政府已预见对外贸易将继续加速成长,除积极从事原有港埠之改善与扩建外,亟应另辟新港以应需要。
1968年八月展开新港港址调查研究,1969年七月完成新港港址调查报告,报经行政院来核定台中港为商、工、渔业之综合性国际新港。
1971年二月一日台中港工程局成立,1973年十月卅一日于北堤抛下第一车块石,台中港建港工程于焉展开。
港口设施
台中港是一座人工港,具有辽阔的港区发展空间可塑性极大、加上便捷的联外交通、严密的安全管理措施、全面电脑化作业、单一窗口服务等优点,而台中港区的设施也十分完备,包含假日鱼市、渔货销售区、整网场、渔船整修场、渔具仓库、停车场、游客休憩区、岸上服务台等。贩售著各式各样的乾、鲜鱼货、还有各式口味的小吃。且台中港务局于八十八年六月通过ISO9002国际品保认证后,又于九十一年九月一日升级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品保认证,持续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让民众以及使用业者更能够享受到国际化的设施和品质。台中港港区总面积为3760公顷,水域面积960公顷,陆地面积2800公顷,在日本时代曾有新高港的建港计画,但是后来因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争而停顿。台中港东接腹地台中市、西邻台湾海峡、北隔大甲溪与苗栗相接、南临彰化和南投,台中港建港工程自1972年展开,197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后开始营运为十大建设中重要工之一,台中港旧名为梧栖港,与高雄港、基隆港、花莲港同为台湾四大国际港。台中港距离厦门港最近,仅136海浬,作为两岸直航口岸最为适合。
台中港在清朝前是大陆渔船来台时的重要停泊港口,后来因为泥沙渐渐淤积1969年才又重新辟建台中港。
历史沿革
前期
台中港位于台中县梧栖镇,港口经纬度为北纬24度17分40点3秒,东经120度29分27点3秒。梧栖古称竹筏穴,居民多以捕渔为生,故又为“网罟寮”,因位居鳌峰山西麓也称鳌西。公元1891年(光绪17年)地方士绅集议更名,乃取“凤非梧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竹实不食”之寓意而更名梧栖。公元1895年(光绪21年),满清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公元1938年日本拟订筑港计划,并订名为新高港。1944年日本战败后,全部工程陷于停顿。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拓展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量急剧增加,致基隆﹑高雄两港逐渐发生拥挤情况,台湾当局另辟新港以应需要。1968年8月展开新港港址调查研究,1969年7月完成新港港址调查报告,报经台当局“行政院”核定台中港为商、工、渔业的综合性国际新港。
1971年2月1日台中港工程局成立,1973年10月31日于北堤抛下第一车块石,台中港建港工程展开。
现状
台中港港区范围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肚溪北岸,东以临港路为界,西临台湾海峡,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5至4.5公里,总面积约3,793公顷,其中陆域面积占2,820公顷,水域面积占973公顷;包括商港﹑工业港及渔港三部份,分阶段执行。
第一阶段兴建计划分三期施工,自1973年10月31日进行第一期工程,于1976年10月31日启用通航,其后的第二及第三期工程至1983年6月己全部完成。
第二阶段建港计划则配合台中港业务成长需要赓续办理。
台中港已兴建的营运码头共47座,总长度11,224公尺,货柜8座、客运1座、榖类2座、煤炭4座、管道8座、水泥3座、散杂货20座及废铁1座。
码头后线储转区的仓栈设施有杂货通栈13座,水泥筒仓22座,堆货场8处,货柜场3处,液体货储槽255座。
台中港提供业者良好的投资环境,栈埠装卸及仓储业务多开放民间投资经营,全港拥有许多自动化的装卸仓储设备,作业效率高。
在该港投资的公司计有45家,总投资金额约3,472亿元。
港口发展
台中港是一座人工港,具有辽阔的港区发展空间,可塑性大、加上便捷的联外交通、严密的安全管理措施、全面计算机化作业、单一窗口服务等优点,且台中港务局于1999年6月通过ISO9002国际品保认证后,于2002年9月1日升级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品保认证,持续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台中港未来经营目标为:拓展货柜业务、发展物流中心、加工再出口仓储转运中心、发展西码头区成为全台最大化学品及油品储运中心、以及滨海游憩专业区的开发计划等;港埠各项软硬件设施正因应国际海运市场及业者投资需求积极兴建中。
未来的扩建计划包括商港扩建计划与工业港区开发计划等,将台中港建设成为一座拥有83座码头的全方位、多功能国际大港。
主要出入
以下五地区占2010年总吞吐量的73%
印尼
中国大陆(不含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洲
日本
美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6:29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