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1972年生于江苏高邮。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江苏省民族乐团首席、独奏演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省音协音乐考级高级评委。 代表作品有《
天山风情》。
二胡演奏家
人物介绍
六岁随父习琴,后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
教育家马友德、
朱昌耀、欧景星老师。1990年考入
南京艺术学院。
所获荣誉
1997年、2001年两度荣获江苏省
民族器乐比赛一等奖,1999年荣获江苏省文化艺术“茉莉花奖”,第四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二胡演奏金奖、“天华杯”全国青年二胡比赛二等奖。1999年在“江苏省第一届音乐新作品评奖”颁奖音乐会上首演二胡与交响乐队《天山风情》。2002年参加“江苏——二胡之乡大型音乐会”,演奏二胡名曲《月夜》。曾在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及高邮大剧院等地举办多场二胡独奏音乐会。发表了《论江南风格乐曲中二胡演奏的揉弦特点》、《论民族乐队中首席的作用》等多篇专业论文。并曾出版《流淌的旋律》、《二胡考级示范》等多张CD。
曾随团出访
俄罗斯、意大利、
德国、奥地利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
人物报道
高邮籍二胡演奏家召唤6日应邀回到家乡,参加“
鹊桥仙”主题晚会演出。在南京艺术学院老师毛晓静的钢琴伴奏下,召唤以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情感,用二胡演奏了《梁祝》,博得了在场千余名父老乡亲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梁祝》是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排练间隙,召唤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为了切合这次晚会主题,《梁祝》这首乐曲的演奏,我曾经得到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老师的指点。这首精选版的《梁祝》更加突出了颂扬人间美好爱情的主题,还是很成功的!”
面对家乡媒体的采访,召唤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他说:“我是从高邮走出去的,深受高邮传统文化的影响,对
高邮民歌更是有着特别的感情。”召唤说自己的成长与高邮民歌结下不解之缘,高邮是民歌之乡,也是二胡之乡,首先他要感谢高邮这片文化土壤对他的影响,更要把继承和弘扬高邮二胡文化作为己任。
召唤认为,培养青少年对高邮民歌、二胡的兴趣,让青少年认识、喜爱、欣赏和参与其中,从而引起共鸣,是一种责任,也是历史使命,文化部门应加大力度发掘和整理,让高邮民歌、二胡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这样才能保证继承和发扬。
“从18岁我到南京求学后,我尤为关注家乡的变化。”召唤告诉记者,他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里“今日高邮”网站收藏在首页,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看,家乡的点点滴滴都能知晓。
现为江苏省民族乐团首席、独奏演员,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的召唤,虽然平时工作特别忙,但对家乡的事特别热心。“我本月2日从香港参加演出回来后,每天都抓紧时间跟毛老师彩排《梁祝》,之前的改编准备在两个月前就开始了。高邮是二胡之乡,我要把最美的二胡曲献给家乡!”
当代作家
人物介绍
召唤(笔名):男,本名徐肇焕,六十年代出生于湖北潜江农村,一直在漂泊的生活中挣扎,即使经历了岁月蹉跎和人生磨难,仍然怀揣着文学之梦笔耕不辍。曾在《北京文学》《长江文艺》《红岩》《飞天》《时代文学》《四川文学》《雨花》《青海湖》《芳草》《佛山文艺》《南方周末》等发表文学作品六十余万字。有多篇散文被《散文选刊》《读者》《中学生课外辅导教材》等选用。中篇小说《牛轭湾轶事》获“全国乡镇小说征文奖”,系列散文《乡村事物》获“2005年度《青海湖》提名奖”。
作品赏析
自“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启蒙的文学”;一个是“文学的启蒙”。前者以直面人生、反思历史、与社会恶俗作斗争为价值向度,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是否与现代性同步作为衡量文学艺术的价值标准;后者则以构建现代汉语审美原则为宗旨,往往对中国
本土文化采取温和与亲昵态度,游离了所谓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常常依托民间风土人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参看陈思和主编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我们看召唤的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应该可以归入后一传统,也就是说,可以划归“
乡土文学”这一范畴。当然,与之前的乡土作家相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召唤的小说有继承也有发展,与同时代的乡土作家相比,召唤的文本也有其独特的风格。仅就“发展”和“风格”而言,我们注意到作者似乎有意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技法,诸如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同时力求在传统文化,地方性知识,现代或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中获得某种平衡,以适应自己的审美表述。譬如,在《芦花白,芦花飞》中那只特有灵性近乎神明的狗——黑子。黑子的聪明似乎已经胜过了所有在场的人物,聪明得几近于神妖。黑子成了返湾湖世界纷纭事务的协调者,成了明察秋毫的洞见者,成了善恶的先天评判员;还有那只与主人别篓朝夕相处的乌梢蛇,别篓一死,也就随之神秘地死亡了。这些都无不披上了一层魔幻的色彩和宿命感。而这些,我以为就是民间乡土文化当中的神巫思维与西方
魔幻现实主义绝妙连接。而中篇小说《南山一棵葵》则更多是用意识流手法讲述一个弃婴寻找养母葵花的故事,象征乡土文化的边缘化与孱弱性,以及其文化子民不知所措,无所归依的精神困惑。
相关报道
远行千里为圆文学梦
为了文学创作,他不远千里来到攀枝花。怀着对大裂谷这片热土的热爱和感悟,他先后创作出了100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他就是目前在攀枝花市被称为小说创作领军人物之一的攀枝花文学院签约作家徐肇焕。
成为攀枝花签约作家
一间2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堆满书籍的简易书柜、一张床和一些简单的衣物,这就是作家徐肇焕的生活居所。
徐肇焕笔名召唤,1969年生于湖北潜江市,曾在潜江市某国有企业工作。
徐肇焕从小爱好文学创作,在潜江市曾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被选为潜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企业改制后,徐肇焕成为了一个下岗职工。
下岗后的徐肇焕为了维系生活和创作文学作品,先后来到重庆市和四川省南充市打工。虽然生活困苦,但他每日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2008年的一天,徐肇焕在网络上看到攀枝花市文联文学院正在面向全国招聘签约作家,顿时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希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将自己的简历和作品寄到了攀枝花市文联。没想到,才几天时间,就接到市文联主席李平的电话,约他来攀枝花市见一面。
徐肇焕心里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终于有机会可以安心搞文学创作了,担心不知道自己是否合乎攀枝花市文联文学院的签约标准。正在他犹豫之际,徐肇焕又先后接到李主席的两次电话,通过电话交谈,徐肇焕感受到了攀枝花市文联文学院的情真意切,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南充市到攀枝花。通过面试,徐肇焕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攀枝花市文联文学院的签约作家。
努力写出好作品
“攀枝花市不仅阳光明媚,气候宜人,而且这里有最好的创作环境。”说起来到攀枝花后的感受,徐肇焕十分激动:“以前我要在打工的空隙中挤时间创作,现在市文联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如果我再不写出好的作品,就对不起人了。”
成为攀枝花市签约作家后,徐肇焕在东区公山湾租了一间房屋住下,每天跑乡下,熟悉攀枝花的人文环境、地理风貌,寻找创作灵感;下乡期间,他采集了大量的素材,并写出了一批质量较好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先后发表在《北京文学》《四川文学》《长江文艺》《朔方》等文学刊物上。
2009年,徐肇焕的短篇小说《芦花白芦花飞》在第七期《朔方》文学杂志上发表,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并被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选刊《小说选刊》第八期选用,随后又被《中华文学选刊》第九期选用。
“这是攀枝花市作家的作品第一次被全国的‘王牌’文学刊物选用。”市文联副主席冯中云告诉记者,签约作家的模式让徐肇焕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我市的一批签约作家也纷纷创作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陋室虽小天地宽。徐肇焕取得成功后,引起了攀枝花各界的关注,他获得了攀枝花市第六届优秀青年作家奖。奖励和荣誉纷沓而来,但他依然默默无闻。他说:“想要写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沉得下去,静得下心。”
2011年,徐肇焕刊登在《朔方》文学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半个月亮》再次被《中华文学选刊》选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目前,徐肇焕创作的长篇小说《黑丧鼓》也已经基本完成。
“攀枝花市给我提供了如此宽松的创作环境,我很感谢这篇热土和攀枝花各级部门,我已经加入了攀枝花市作家协会和
四川省作家协会。”徐肇焕笑着说:“现在,我已经是攀枝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