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菱齿象是生活在距今1万—20万年的晚期
更新世的大型
哺乳动物,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齿象体重可达10-14吨。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华北、华东等地区。由于这类
象的
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的中央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简介
老首领是希望这头已经成年的雄象自己去独立生存,因为纳玛象群是不能容忍成年雄象的存在的。小雄象在一次次尝试无果后,不得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象群,去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
最早从晚中新世晚始出现。在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时期,各类真象逐步进入繁荣阶段。而到更新世结束时,只有寥寥数种真象残存下来。进入人类史后,全世界就只剩下亚洲象和2种非洲象,近200年来更是数量日渐减少,分布范围也逐步萎缩。根据已知材料,真象类起源于非洲的剑棱齿象,而直到上新世这里才出现了亚洲象与非洲象的早期类型。大约3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亚洲象类中有一支进入了亚洲,并迅速分化出更多种类,占领更多的生态环境,而留在非洲的亚洲象类则约在250万年前灭绝。
生活习性
特征
古菱齿象的
臼齿适应咀嚼带有少量纤维的多汁食物,它们主要是山地
森林和
平原林地的居住者。在大汶河支流柴汶河发现古菱齿象
化石,说明几万年前当这种大型
哺乳动物生活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丰富的山地森林和
平原林地,适合
大象的生存。
分布
一般在河道中较为多见,可能是古菱齿象死后被河流、雨水冲到河道中的,也有可能是年老体弱的古菱齿象在河边喝水时死去后倒在河道中,被淤泥和沙子迅速掩埋形成化石。
研究价值
如果
古菱齿象化石能挖掘出完整的
骨骼,将具有一定的研究和陈列价值,能够为研究象类的演化历史,推断当地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提供重要依据。
出土化石
1994年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原中亚大饭店工地出土体长5.7米,高2.8米的古菱齿象化石,距今距今3万年至5万年。它是豫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证明3万至5万年前河洛地区属热带或
亚热带气候。但真正的化石只占10%左右。
1998年于安徽省五河县西尤遗址,出土了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完整、同一个体的
古菱齿象化石。西尤遗址古菱齿象化石及伴生
动物化石的出土,为研究
淮河流域晚更新世及前后的古气候环境、古生态、古生物演化与绝灭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7年12月5日,在周村区王村镇西道村砖厂挖出的巨型动物化石,经
山东省博物馆自然部专家的鉴定,被确认为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的古菱齿象化石。
2012年8月20日,尚义县七甲乡出土了古生物
骨骼化石,经有关专家初步鉴定为古菱齿象骨骼化石,古菱齿象比猛犸象存在时间还要早。已发掘出1.7米长的大象门齿化石一块,大象肋骨
化石一块。
2013年3月,石家庄藏石爱好者孙建发,在
滹沱河无意中发现两块石头,经专家鉴定为古菱齿象的牙齿和腿骨化石。据介绍,古菱齿象的牙齿化石出土较少,有一定收藏价值。此次在
滹沱河道中发现古菱齿象
化石,说明当时滹沱河上游地区有丰富的丛林、灌木和草本植物,气候温暖,适合象的生存。一直到
第四纪冰川期到来时,该
象种才灭绝。
2006年,临沂市兰山区枣沟头镇东风村村民张乐成在自家菜园内挖水井时,在约8米深的地下挖出一件乳白色“怪石”,有十几斤,长约38厘米,高约20厘米,搬起来比同体量的石块略轻。2013年12月11日,山东博物馆自然部专家孙承凯初步确认为生活在距今大约5万年前的古菱齿象臼齿化石。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山东地区气候和生态变迁,以及研究象类的演化进程,都有一定价值。山东省苍山、长清、宁阳也曾有
古菱齿象化石出土。史前古菱齿象体形硕大,比现在人们看到的亚洲象要大得多。山东省还曾出土过距今约35000年前的猛犸象化石。
2016年,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具距今约5万年前的古象类化石,经中国社科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初步确定为淮河古菱齿象,根据其肩胛骨的大小,专家推测这是目前已发现的个头最大的淮河象。
2021年7月22日,从
顺义区文物管理所了解到,一名土建工人在沙堆里意外发现一块古生物化石,经鉴定这是一枚古菱齿象牙齿化石,距今约3万至5万年。
2022年8月31日,以色列文物局发表声明说,经过以色列文物局、特拉维夫大学和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的专家为期两周的努力,一枚长约2.5米、保存完好的象牙终于重见天日。考古人员认为,这枚象牙属于古菱齿象,大约80万年前至约40万年前,古菱齿象曾在这一地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