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渊头
位于东阳市北部的古文化村
古渊头为东阳古文化村之一,位于东阳市北部,距城区25公里,西北倚峋山,正北而东乌竹溪环抱,南面一马平川。明清属永宁乡十三都。
近史
1929年称第三区古渊村,1932年属古渊乡,1935年5月称十三都乡十一、十二保,1944年11月属古渊乡。1956年3月属古光乡,1958年9月属巍山人民公社古光管理区,1961年9月属古光人民公社,1966年12月至1980年7月属八一人民公社,1983年8月属古光乡,1992年5月属巍山镇。1992年底,全村700户、2028人。主姓李,占72.8%,共54姓。
学风悠长
明永乐年间李泓由义乌迁东阳城隍庙口,再迁今址定居。李泓长子为补廪生,嗣后宗族置产养贤,农户耕读传家,子弟发愤为学相袭成风。明中叶至清末,举进士1人,中举2人,进学74人。至明末有70户,文风兴盛,甲于一方。
民国时期古渊人走在农村普及新文化知识之先。1912年,以养贤之资兴办学校--文选完全小学,使每个弟子都能得到新文化的熏陶。有22名子弟在此起步进入高等学府,其中有2人出国留学,有7人担任过县团级以上官员,有2人成为知名实业家。
1949年后,古渊人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勤勉好学,发愤上进,为国家输送187名大学生,其中有3人出国留学,3人获博士学位,10余人获硕士学位。有14人现任或曾任县级以上干部。其中有不少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教授李惠明因在建筑领域中有所建树,先后两次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事略载入《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大辞典》;高级工程师李福新曾担任杭州清泰立交桥的总工程师兼总指挥;《中国香料发展史》编委赵鹤庆是中国天燃精油研制、生产、应用的元老之一;民间工艺师李花白设计的彩雕工艺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总飞行师、一级飞行员李淡行,南京部队某部飞行大队长、导航主任、烈士李益高是1949年后中国的长空骄子;诗人李玄深和李晨初父子分别著有《古典诗歌常识》、《古典诗歌选读》和散文诗集《雪初》;画家李项鸿的《雨后青山》、《瑶山歌韵》获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美展金牌奖,《漓江春色》被作为外交礼品赠送泰国领导人。
百业俱兴
古渊头地处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地带。1950年前是市前、蟠坑、西垣、山口一带出山和盘溪、六石口、厚里一线去嵊县的要冲,1976年省道诸王线开通,古渊头处于吴宁、六石口、巍山、歌山、李宅的交通环线上,交通便利。
80年代开放后,乡镇企业、农副业和劳务输出收入迅速提高,并超过了农业收入。全村有耕地1072亩,1992年产粮515吨,亩产近1000公斤。有山林350余亩,近几年经过封山育林承包育林,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基本为马尾松、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工业企业自1956年陆续兴办,有农机具加工制造、灯具、木雕、竹编、绣花制衣、纺织、五金、砖瓦等行业,办办停停、时上时下,效益低下。至改革开放后才稳定而迅速地发展起来,个体、私营企业应运而生。1992年工业总产值350多万元。古渊头化纤纺织厂、古渊头砖瓦厂和古光五金福利厂是骨干企业。古渊头历为东阳北乡的商业集散地之一,清代、民国时期都有集市贸易,以农历三、六、九为市日。农历十一月十三为物资交流大会,届时商贾摊贩云集,人流如潮。商业网点现有12个,其中农村供销合作社1家,个体商店9家,肉店2家。每天大街两侧小菜摊点20多个。
古渊头中心学校,前身为文选完全小学,校园面积4627平方米,并有958平方米的体育场一个和灯光篮球场一个。教学楼3层,建筑面积3675平方米。1992年教职工35人,班级15个,在校学生608人。
古光卫生院建于1952年,占地1160平方米,设有内外科、中医科、妇产科和化验室、放射室、心电图室等科室,病床10张,医师10人。
图书室、录像室和台球、乒乓球活动场所均为近年开辟。老年协会1987年1月成立,活动室常年开放,文娱活动活跃。
文物
东阳土墩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和2005年陆续发掘的东阳土墩墓群,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又一次进入国内外众目关注的光圈。
史前遗留的东阳土墩墓群之所以引起轰动,在于它深厚和鲜有特色的文化信息,它保存着几千年前的历史痕迹,提供给现代人丰富多彩的遐思。
有关东阳土墩墓群的文化信息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筑和工艺美术方面的文化信息;第二部分是东阳地方远古历史文化信息。
建筑和工艺美术方面的文化信息 .
东阳土墩墓群主要集中分布在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镇一带,现有5处保存较好,它们是祥湖石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园石墎洞山石室土墩墓、石宅银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园下马柴自然村前山土墩墓、古渊头峋界尖土墩墓。这些墓葬均坐落于小山之巅,作东西向,规模宏大。石角山、派园、银角山三座石室土墩墓墓室均由巨大的石块构筑而成,选用巨石多为板状、条状或方形,有的巨石长及数米,重达数吨,为其他地方石室土墩墓所罕见。
历史文化
古渊头村堂屋间间非凡 琅琅书声代代相传
古渊头村,村民悠然浣洗,宁静祥和。
东阳北去五十里的古渊头村,与大多数偏远山村一样,寂静、平和。村子很好找,沿着当地的乌竹溪逆流而上,看到两棵需七八人拥抱的千年古樟树,便是古渊头村。
这个远离繁华都市的偏远山村,因读书而闻名。村里,宗族置产养贤、农户耕读传家,曾经家家听闻读书声。祖先从元末明初迁到这里,先后有进士1人,中举2人,进学74人。建国以后,村子出过3个博士、十几位硕士、180多位大学生。在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一双手也数不过来。
走过村里的诸多古堂屋、古台门,也许你能想象出当年的盛况。
古村堂屋间间非凡
80多岁的老人李章安家,便是古渊头村最有名的人家之一。因为他的4位子女,不是著名的画家,就是大学的教授,从小苦读,如今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
他住的古屋,叫做燕贻堂,是五代以前的一位祖先建起的堂屋,如今经过重新修缮,风采依旧。燕贻堂至今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结构。这里的堂屋,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因为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这种古建筑,光线往往弥补了房屋光照不够的缺陷。
屋内的窗花、牛腿、横梁,仍是当年的原貌,不曾改变。为了不破坏它的韵味,李大爷在堂屋的正厅摆放了收集的字画。在这个空间,几乎没有现代化的设施和陈列。正厅一旁的半隔间,是李大爷平时看书写字的地方。窗户还是百年来不变的镂空窗,如今加了纱窗,窗台竹叶的映衬下,寂静中又似乎有陪伴的趣味,让人想小憩发呆一会。
李章安的小儿子李项鸿,是现代有名的画家,因此他在祖屋后修了一处古樟堂,表示他是古渊头村大樟树下的人。尽管不经常在家,但屋子里仍然摆放着他作画用的整套工具。作品《龙隐峡栈道》、《江南春晓》等挂满房间,是李大爷最自豪的展示空间。
在古渊头村,你会发现很多名叫“某某堂”的古建筑。堂,其实是“高大房子”的意思。古时候的名门望族,往往会为自己这一门户取名叫做“某某堂”。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姓、谢姓两大家族,都把家叫做堂。又或者,家中出了有名望、有本事的族人,也会取个堂名,方便传世。像北京同仁堂、胡庆余堂的来源,差不多都是如此。
旧时人家 户户峥嵘
要了解古渊头村的历史,就要好好看看村子里至今保留着的十几座堂屋。它们各有风格,也代表了主人们不同的性格和成就。
集庆堂的正厅,牛腿尽管布满了灰尘,仍然看得出当年栩栩如生的雕刻技艺。厅堂的顶上随处可见寓意吉祥的狮子、蝙蝠、寿桃等。这座厅堂十分古朴、威严,据说主人是一位官员。从正厅的装饰来看,我猜想,这位官员平时可能不苟言笑呢。
但两边的厢房就不同了:二楼的窗户,依然保留当年繁琐而精细的镂空窗花,二楼的木墙上雕刻着圆形的装饰,图案各不相同。也许他的闲暇生活,也是充满了情趣的。住在这里的李柏唐已经60多岁。他告诉我:堂屋院子里的石子地上,每到梅雨季节就能出现一头梅花鹿。
“你看这是鹿头,这是身子。”他在院中密密麻麻的鹅卵石中比划着,“你现在可能看不到,梅雨季节来的时候,这些石头就变成湿的,就像一头梅花鹿。”
而鹤山堂、四本堂、崇喜堂和晚香堂,其实原本就是一家人。这四家人的父亲,都是古渊头村最有名的祖先李学道。李学道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这个人很有文采,又很有当官的才干,因此是古渊头村引以为傲的祖先。他的4个儿子,后来分别自立门户,因此就有了鹤山堂、四本堂、崇喜堂和晚香堂。
但这四处的风格也大相径庭:四本堂的壁照上,有惟妙惟肖的砖雕,屋檐也都有精细的壁画,让人眼花缭乱。而鹤山堂,则算得上村里最高大巍峨的堂屋了,比一般的古建筑都要高出许多。村里人说,鹤山堂是长子,庄严也许是最能反映老大风范的了,而四本堂则是二儿子造的,自然要轻松休闲许多。
琅琅书声 声声相传
堂屋多,说明村里出过不少名人:清朝的李景莲,因捕捉要犯有功,被乾隆皇帝嘉奖称“能事可嘉”;同时代的李凤雏,所撰史书《春秋传记》五十一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村民都说,是因为村子的风水好。古渊头村西北靠着峋山,深山泉水汇集成的乌竹溪围着村子流淌。当地人说,根据山脉的走势、溪水的流势,这里汇集了养育人才的灵气。“你看村口那两棵上千年的古樟树,就是灵气汇聚的地方呢。”
这当然是茶余饭后的笑谈。古渊头村为何屡出名人、才子,这恐怕与村子自古以来浓厚的读书气氛有莫大关联。如今从东阳城里到古渊头村,开车需要半个小时。然而在明清时期,古渊头村是远近几个县城知名的求学之地呢。
在村子一个堆满杂物的不起眼角落,我偶然见到了一块刻着小篆的碑文。文字多数模糊不清,碑体也发绿、破损。但这块碑文上却记载着古渊头村古学堂当年的盛况。
当时的村民,不管种田的农民,还是有些积蓄的乡绅,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子孙必须读书识字。“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这里是百年不破的真理。
因为这样的风气,这里陆续有不少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因此,磐安、永康、东阳、嵊州的年轻人,也纷纷慕名赶到这个村子里来上学念书。
到底古渊头村读书风气浓厚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有个挺有趣的故事。清末,古渊头村有个人中了秀才,县里敲着锣打着鼓送信来时发现,村里连个接喜报的人也没有。大家听说村里有人考取了功名,也都像平常事一样。后来一问,原来古渊头村累计有75个秀才呢。
这样的风气,在如今的古渊头村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大学生在这个村子里,是最稀松平常的读书人了。建国以来,高级工程师李福新、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总飞行师李淡行、民间工艺师李花白等,都是古渊头村人。
出村时,一位走路尚且不稳的小童,正拿着一本画册咿咿呀呀。过两年,他就可以临窗而读,成为古渊头村的又一位莘莘学子。而山村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亦将绵绵延展着它的耕读画卷。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0 00:03
目录
概述
近史
学风悠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