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3′45″—118°48′36″,北纬44°18′21″—44°34′52″,1998年保护区成立,2012年经国务院办公厅审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9893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北麓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及其所包容的物种多样性。
历史沿革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8年。1999年晋升为盟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12月,晋升为自治区级保护区,2008年5月,被评为盟级环境教育基地。
2012年1月,经国务院办公厅审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锡林郭勒盟境内第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古日格斯台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境内,范围在东经118°03′45″—118°48′36″,北纬44°18′21″—44°34′52″之间。
地质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区位于古中朝板块的北缘。中泥盆世到早二叠世时期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接,天山—兴安碰撞带形成,大兴安岭山地开始形成,到第三纪时该山地 已被强烈剥蚀,新构造运动使大兴安岭山地又有所抬升,山地南段也出现偏转。中石炭统本巴图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岩层在保护区相伴出现,并夹有中性火山岩。 华力西晚期的黑云母似斑状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多呈岩基产出。燕山期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岩石多呈肉红色,常具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呈岩株状产出。
地貌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
大兴安岭山地,由于山体较为古老,长期的剥蚀作用使山体趋于混圆,侵蚀地形较发育,地形切割较深,使山地中分布了较多的沟谷,从而形成了以低山为主的山地地貌。保护区内山体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000—1500米,相对高差为100—300米,坡度在10°—20°之间,最高峰古日格斯台山为1957米。
气候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深居内陆,大兴安岭山地又阻挡了夏季季风的深入,冬季受强大的蒙古高压—西伯利亚冷高压的 控制。在这种大背景气候下,保护区的气候表现出:春季干旱,多大风,蒸发量大;夏季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秋霜降临早;冬季漫长而寒冷的特点。
①日照
保护区海拔较高,大气透明度强,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700—29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70%。植物生长期4—9月的日照时数为1540—1600小时,日照百分率59—67%,太阳总辐射量为310—320千焦/平方厘米。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30—540千焦/平方厘米。
②气温
保护区年均气温在0℃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21℃,极端最低温度-37.5℃;7月份平均气温19℃,极端最高温37℃。≥10℃积温1600—1800℃。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均呈单峰形,最大冻土层厚度为250厘米左右,冰冻厚度100厘米左右。
③降水
年均降水量为350—40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6—8月份,为230—28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秋季9—10月份,降雨量为45—5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3—14%;春季3—5月份,降雨量为40—5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2—13%;冬季11—2月份,降雨量为10—1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3—4%;全年蒸发量为1800毫米,是降水量的5倍。湿润度在0.6以上。
④风
保护区盛行偏西风和西北风,年均风速4.3米/秒,一年之中以春季大风为最多,年均大风日数70天左右。
⑤无霜期
该地区无霜期90—100天,初霜在9月上旬,终霜在6月上旬。
水文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南山区基岩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发育良好,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通道,有利于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山地的地表构造,繁茂的天然植被,都对该区水资源的汇 聚、储存及运移产生积极影响。大气降水是本地区水资源的唯一来源,保护区所处山地可以有效地增加区域降水量,并通过地表构造而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再分 配,进而影响地表水的发育程度及河流特征。由于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境内有众多“季节泉”、季节性的溪流和河流分布。
(1)地下水
保护区地下水以第四纪孔隙水为主,其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分选性好,面积分布较广,径流条件良好,含水丰富,而基岩裂隙水虽面积大,但分布不均,富水性差异大。保护区境内含有基岩裂隙水和山间河谷平原孔隙水两个类型。
①基岩裂隙水
含水岩系中生界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古生界二叠系安山岩、晚期侵入岩。基岩出露不佳,且多有黄土、亚粘土覆盖,不利于大气降水入渗,所以区内大部分地段基岩裂隙水埋深较浅,涌水量一般小于1吨/小时,局部地段1—5吨/小时。基岩裂隙水化学类型以HCO3-Ga.、HCO3Ce-Ca.g型水为主,矿化度普遍小于1毫克/升,人畜可以饮用。
②山间河谷平原孔隙水
该类水分布较广,含水层埋深大部分地区小于5米,局部地段在5—10米之间。含水层岩性为较厚的细砂、中细砂、粗中砂,含锂的中细砂、粗中砂,砂砾卵石多以互层出现,厚度一般为10—50米,单井涌水量大于100吨/小时。
(2)地表水
保护区内的河流均为内陆河,属乌拉盖水系。发源于保护区的河流有彦吉嘎郭勒、高日罕郭勒、新郭勒和巴拉嘎尔郭勒4条河流。这4条河流流量大、水质好,多为重碳酸型,流向由南向北,河流总长度998公里,总流域面积14904平方公里,年平均总流量0.8168亿立方米。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补充乌珠穆沁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补充
乌拉盖湿地重要水源。
区域范围
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893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3919公顷,缓冲区面积15883公顷,实验区面积39129公顷。保护区东界从拐点(东经118°48′35.4″,北纬44°29′27.4″)起,向北沿他本林场10林班与130林班的界线至拐点(东经118°47′27.7″,北纬44°32′02.4″);南界从拐点(东经118°13′10.2″,北纬44°18′23.9″)起,沿盟市界至拐点(东经118°48′35.4″,北纬44°29′27.4″);西界从拐点(东经118°08′32.3″, 北纬44°33′30.7″)起,向南沿林场界至拐点(东经118°09′41.9″,北纬 44°31′04.9″),沿山脊线经巴润布河、乌尔逊河、巴拉格尔河、哈留图河至拐点(东经118°13′10.2″,北纬44°18′23.9″);北界从拐点(东经118°47′27.7″,北纬44°32′02.4″)起,沿他本林场界至拐点(东经118°33′20.4″,北纬44°33′14.7″),沿他本河向西北至嘎布楞敖包,沿萨如勒河向南至拐点(东经118°27′08.4″,北纬44°30′31.2″),沿伊和布拉格河向西至拐点(东经118°20′11.7″,北纬44°31′18.4″),沿迪彦庙林场界向西至哈尔敖包图。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保护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北麓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及其所包容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乌珠穆沁盆地国际重要湿地乌拉盖水系河源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栖息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野生马鹿(东北亚种)、
斑羚、
青羊、
野猪、
猞猁等大型野生动物种群;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大鸨、
黑鹳、
金雕、
丹顶鹤、
黑琴鸡、
红脚隼、黄脚隼、
蒙古百灵、
兀鹫、
蓑羽鹤及其珍稀濒危鸟类的繁殖地。
植物
截至2014年,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森林、沙地-伏沙地复合群落、灌丛、草原、草甸、湿地6大植被类型,包括了10个植被亚型、47个群系组、80个群系。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苔藓植物22科75种,大型真菌植物16科52种,其中可食用真菌有蒙古口蘑、野蘑菇、金针磨、木耳、毛木耳等30余种,药用真菌有大马勃、小马勃、紫马勃、灵芝等10余种;维管植物94科330属654种6变种,有野大豆、草苁蓉、沙芦草、内蒙古大麦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有山丹、芍药、龙胆、沙参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20种;有甘草、秦艽、达乌里龙胆、防风、黄芩、远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6种;有猪毛菜、蕨菜、黄花菜、山葱、龙须菜、野韭菜等野菜100余种。
动物
截至2014年,内蒙古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脊椎动物66科223种,其中鸟类有165种,兽类有44种,爬行类有5种,两栖类有3种,鱼类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鹤、大鸨、金雕、丹顶鹤、黑鹳5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黑琴鸡、鸿雁、大天鹅、灰鹤、大雁、燕隼、青羊、马鹿、雪兔、狼、草原雕、猞猁等2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脊椎动物名录》中记载的33种,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21种,被列为《世界受胁鸟类》的有5种。
开发利用
保护区内有迪彦庙、半拉山、庙子沟、朝阳沟、海青坝、白桦林等多处旅游景点和历史遗迹,而半拉山、白桦林等景观早已奠定了旅游基础。保护区在发展旅游业中注重草原民俗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用独特的旅游文化吸引盟内外人士,使保护区成为西乌旗旅游业的品牌,带动西乌旗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价值
乌珠穆沁盆地共有9条河流,源于保护区的河流就有5条,涵养着乌珠穆沁盆地70%的河流,是乌珠穆人民的生命线。保护区也是锡林郭勒盟唯一具备申报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区。
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晋级成功对保护西乌旗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乃至维系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平衡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