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揭阳,粤东古邑,已有2200年历史,广东省历史地名,一般是指对存在秦汉至晋时期的
南海郡揭阳县,是今广东潮汕地区最早的正式行政建制,是
潮汕文化发祥地,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简介
古揭阳自
秦朝,即隶属广东地。秦朝至晋代,隶属岭南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南越之后,在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设立番禺、龙川、四会、博罗和揭阳5县,揭阳县隶属南海郡。
汉高祖三年(前204)赵佗建南越国,揭阳县隶属归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揭阳县仍属南海郡。王莽代汉后,改揭阳县为南海亭,隶属交州(今广州)。东汉复称揭阳县,隶属南海郡。
这个“古揭阳”至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一说六年)撤销,改建义安郡,存在623年之久。其积淀的文化,后来形成潮汕文化。晋咸和六年(331年)析揭阳县置海阳、潮阳、绥安、海宁4县并入
东官郡,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置
义安郡,以秦汉揭阳县境置义安郡,析海阳县北部置义招县,义安郡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至此,古揭阳之名始被取代。隋开皇十一年, 在原义安郡境立潮州,这是潮州得名之始。
秦末及两汉四百余年间,粤东地区之历史沿革,无论其称县称城,概属古揭阳地,此事早已深入中原人心。
发展历史
揭阳是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将任嚣、赵佗平定南越,遂置南海、桂林、象3郡,南海郡领4县:龙川、博罗、揭阳、番禺,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龙溪、漳浦一带隶属揭阳县,秦时所置的揭阳县治是在今揭阳市揭西县河婆地区。
西汉初,汉朝为削弱闽越、南越两个藩国,令闽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越国,揭阳县隶属南海郡。南越国时的揭阳县治迁于今汕头市澄海龟山。南海国国王(即南武侯,名织)由西汉中央直接任命,名义上下属东越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南海国首都应在广东,因为其实南海国境相当于原秦揭阳戍境。
西汉末年,王莽(公元8年—23年)在古揭阳县地设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这个“古揭阳”至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一说六年)撤销,改建义安郡,存在623年之久。其积淀的文化,后来形成潮汕文化。
东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分设东官郡,揭阳县改设海阳县,隶属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分东官郡立义安郡,在秦汉揭阳县地设立义安郡,义安郡统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5县。义安郡是潮地郡一级建制之始,义安郡地相当于今潮汕三市、梅州市大部、福建漳州南部。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义安郡改称潮州,潮州领义安、潮阳、海宁、绥安、义招、程乡6县,州驻义安县,其名是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以后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潮汕一直名称潮州。
位于虎头埔的新石器时期窑群遗址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已有较高的手工技术。专家称,粤东文明与中原文明同步并行。
从方言上看,揭阳话在今潮汕各县潮语中保留古音最多。饶平学者郑肫仁在《古县富古音》一文中称:“揭阳是岭东最先建起的古县,尔后又建海阳、潮阳,合称‘三阳’,揭阳先走了几大步,文化远比后二县发达,故保存的古韵母音特别多,也特别牢固,历来人们称颂榕江人语音特别优美悦耳,这是古韵母多的缘故。”“揭阳话是潮州话最古的语言。”
从历史名人上看,揭阳人才济济。其中,汉时之吴砀,宋代之吴复古皆为有才有德之士;明朝尚书翁万达和清朝武状元林德镛,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罗大纲等皆为揭籍名臣重将。
从出土文物上看,古揭阳的历史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
普宁市广太镇虎头埔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窑群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期窑群遗址。北京大学文博院教授李伯谦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骐等专家学者都对虎头埔遗址作了高度评价。曾骐认为:“虎头埔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新石器时代粤东文明已与中原实现同步,那时的粤东已不是人们所说的‘蛮荒之地’。”而此前在揭阳出土的文物还有战国铜剑、铜鼎、铜锄;揭阳黄岐山、旧坑尾、龙船石等地区发现了随葬铜镜的汉墓;新亨溢溪村、玉窖三虎山、埔田鼎盖山等古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陶器,溢溪村还出土过钱币;桂竹园汉墓出土了4个陶环,瓮内水库岭后、山边园遗址先后出土了手斧状石器、骨斧、磨光空孔石犁头等一批远古农业生产工具。
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榕江流域是古揭阳较为繁荣之地,揭阳市榕江和练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网站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从民俗和自然风光来看,境内居民主要是潮人、客家两系,独特的民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潮汕文化。“出花园”、“行彩桥”和“七月七”女儿节更是富有揭阳特色的民间风俗。揭阳菜属广东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流派,极具岭南文化特色。民间点心小食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尤以石雕、木雕、剪纸、嵌瓷、潮剧、英歌舞、潮乐和舞狮最为著名。揭阳倚山濒海,山川毓秀,名胜古迹甚多,主要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阳学宫、双峰寺、霖田三山国王祖庙、广德庵;普宁培丰宝塔、马嘶岩等。
揭阳正抓住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注重对历史文化的革新扬弃,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综合开发进贤门、揭阳学宫、风门古径、城隍庙、双峰寺、三山国王等,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做好文化经济这篇大文章。
虎头埔遗址揭秘“广东第一窑”
虎头埔遗址位于普宁市广太镇绵远村虎头埔南坡,是一处进行陶器生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面积近1万平方米,距今4000多年。据悉,虎头埔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4000年以前的惟一大型古窑群遗址,堪称“广东第一窑”。近日记者赶赴普宁,目睹和了解了这一
历史文化遗产。
20年前意外发现
遗址的发现者是现任普宁市文化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吴雪彬。他向记者介绍说,早在1982年全国开展文物普查时,时任普宁文物普查工作小组成员的他来到普宁广太公社(现广太镇),想请当地农民帮助提供线索。他拿出自己带去做示范的一块古印纹陶片,问农村干部有没有见过这种东西。恰好虎头埔农场场长在场,场长说这种东西他们山上有的是。吴雪彬将信将疑,随这位场长来到位于广太绵远村的虎头埔南坡,在一片人迹罕至的坡地上,大大小小的陶片随处可见,吴雪彬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简直不亚于阿里巴巴发现宝藏!
从该处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的状况分析,中山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吴雪彬初步断定,这里是一处古窑群遗址。当时他马上把这一发现报告省文化厅,并由省文化厅派出多名考古专家会同汕头市有关人员组成考古队,对这处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1982年10月首次发掘15个古窑穴,发掘报告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的全国性刊物《文物》杂志上。考古工作者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窑群。
20年后再惊天下
去年3月,在揭阳市委、市政府和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协助下,由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市博物馆以及揭阳市有关文博部门组成的考古队,对揭阳市辖区内部分先秦两汉时期遗址作考古复查,特别是对普宁虎头埔古窑址进行重新发掘。
考古队运用了
GPS全球定位系统对所有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和记录,获得大量详细的文字图片资料。经过重新发掘,虎头埔古窑址共发现18个窑穴、1个房址及6个灰坑。如此规模国内罕见,是广东省迄今发现的一处最大型古窑址。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邱立诚介绍,陶窑在结构上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平面圆形或方形的直壁平底窑,一种是平面呈葫芦形的横穴窑。虎头埔陶器多为矮圈足罐,底部有花纹,被称为“虎头埔类型”,在榕江流域具有典型性。虎头埔窑址显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揭阳地区发达的陶器生产业,“虎头埔文化”是潮汕先民从野蛮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
揭阳是粤东地区的新兴城市,更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邑。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我们将进一步继承创新和发掘优秀的历史文化,做好文化经济这篇大文章,推动揭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赋予揭阳地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其中市区榕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揭阳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揭阳文化事业的发展坚持走特色化、精品化和群众化的路线,形成了地方文化特色和品牌,有“小戏之乡”、“国画之乡”之称。市区榕城被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潮州音乐)之乡”,普宁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民间舞)之乡”。潮学研究方兴未艾,去年底揭阳成功主办了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文化经济异军突起,音像复制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讲,揭阳人文可谓发达且独树一帜。我们将抓住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挖掘和弘扬潮汕历史文化,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首先是要注重历史文化的革新扬弃。一方面要从揭阳榕江流域先秦两汉考古成果运用入手,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和宣传潮汕历史文化,提高
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另方面要弘扬潮汕文化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摒弃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文化惰性,吸纳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文化,促进形成开放兼容、海纳百川的大文化格局,把潮汕文化变成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充分利用揭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潮剧、潮乐、英歌舞、舞狮等民俗文化和玉雕、金漆木雕等民间艺术为桥梁,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揭阳独特的文化魅力,感染和凝聚海内外乡亲,吸引他们回乡寻根、观光旅游和投资置业。加强同海内外文艺团体的交流与合作,让揭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揭阳。综合开发进贤门、揭阳学宫、风门古径等人文景点,城隍庙、双峰寺、三山国王等宗教文化景点,黄岐山、黄满冀瀑布、惠来海滨等自然景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以音像复制业为龙头,大力推进科技、音像、出版、传媒等文化制造业、文化商贸业和文化服务业发展。
第三是要注重文化载体的投资建设。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和建设文化设施。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加快揭阳一中新校区、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优质学位紧缺和大班额问题,努力实现基础教育新突破。要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加快科普设施建设。抓好市广电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壮大文化产业,塑造文化整体形象。
第四是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培育营造。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人才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管理和政策扶持,增大政府对非营利性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社会
专家说法
北京大学文博院教授李伯谦:遗址证明粤东非蛮荒之地
虎头埔窑群的发现推翻了以往所持的“粤东地区是蛮荒之地”的观点。
虎头埔窑群代表了4000多年前粤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证明这个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着自己的先进文化,经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综合,从而得以壮大。
此处生产的古陶器辐射到哪里目前尚难断定,但粤东周边包括珠三角、粤北都有类似陶片发现。目前已能确定从“虎头埔文化”到“后山文化”再到“浮滨文化”是潮汕文化早期的三步曲,也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文明产生前后的三步曲。它有1000年的历史跨度,是潮汕先民迈进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骐:粤东文明与中原文明同步
虎头埔窑群出土的陶器花纹细密、器型轻巧,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潮汕先民的制陶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准。而根据此次发掘的窑址也可以推测到,当时人们已掌握了烧陶的“阴干”技术。陶器是人类从猿到人继石器之后的第二个发明,虎头埔窑址的发现也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粤东文明已与中原文明实现同步,而非人们以前所认为的从秦始皇派兵南下,潮汕当地文明才与中原同步。(编辑:文芬)
揭阳文物古迹
霖田祖庙
始建于隋,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封赐额又谓“明贶庙”,因庙在古霖田都,故又称“霖田祖庙”。位于揭西河婆镇西南2公里玉峰(即庙山)脚下,前临榕江,后倚玉峰,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墙盖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具民族特色。庙前有石拱桥,入门两侧各置泥塑将军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马,正殿为三山国王坐像,两廊供诸官神像、罗汉,后殿供三山国王夫人,共百余尊神像,皆栩栩如生。
三山国王历来被岭东人民奉为守护神,民间多有关于他们救驾护国、保土安民的传说。潮汕古代的山民多以狩猎和山林为生,敬奉山神,因而揭西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独山被形象化,称为“三山国王”。
揭阳学宫
广东现存同类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孔庙,坐落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后历经多次修缮,具清代建筑风格、现存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斋、尊经阁等。整座庙宇占地5526平方米。大革命时期,揭阳学宫是革命活动的场所。据了解,1925年5月和10月,周恩来在第一、二次东征时曾在此办公。
1927年秋天,
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1957年,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进贤门
出揭阳学宫,往东走几百米就到了进贤门城楼,它是揭阳古邑的象征,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招纳贤能之意,故名“进贤门”,是古揭阳城5门之一。城楼建筑分3层,下层为券门,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飞檐翘角,朱栏雕栋,雅致堂皇。明清时为击柝打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飘荡,声闻全城。昔有“谯楼晓角”之称,列为揭阳古八景之一。近年经政府拨款修葺,栽花植树,使古老的“谯楼晓角”景象焕发青春,成为市民问古休憩的好去处。
双峰寺
在揭阳市区马山巷。宋绍兴十年(1140年)由僧人释法山创建于磐溪都双山,故名双峰寺,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汕三大名刹”。明洪武二十五年(1329年)移建今址,后历经两次扩建重修。重修后寺院呈中轴线布局,依次为山门、前厅、大雄宝殿、泰佛殿,有东西两廊。寺中有历代文人雅士碑刻,全国佛协主席赵朴初为寺宇题匾。现存“虎”、“寿”二方,“虎”字系清同治年间提督张国栋手迹:“寿”字碑则从宋初理学家陈抟手迹拓刻。泰佛殿为楼阁式,正殿中有金身泰式佛像一座,相传人一走近前,其耳钩即不断轻摇,被传为异事。
德安里
方耀故居德安里共有房屋773间,其特点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大”,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安里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府第式巨型石建筑组群,为清朝两广水师提督方耀(1834年-1891年,普宁洪阳西村人)的府第。它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3年),陆续用20年建成,分“老寨”、“中寨”和“新寨”三部分。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寨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前有开阔的广场和护寨河,后有幽雅的花园。
文昌阁
阳城北,始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经多次重修,现存完整,为3进9间2天井格局,坐北向南,宽10几米,深50多米,地面铺红砖。中进大厅有4根菱形巨石柱,木构架为抬梁式,屋顶是歇山顶。后进为3间式两层阁楼,祀文昌神像。建筑风格庄重古朴大方。道光三十年(1850年)农历十月十九,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从福建赴广西途经普宁,因沉疴在身,下榻于此,不幸病逝。林则徐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的
爱国主义精神深受人们敬佩,前来参观访问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1988年,文昌阁被普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
古揭阳县的得名,在于揭岭,所以必须先找到揭岭的方位,然后才从其南方(山之南属阳)寻找县治所在。他查阅了《揭阳县志》(雍正本)山川卷:“飞泉岭、在蓝田都界……,一曰揭岭,……此秦戍五岭之一,盖潮惠之关隘,揭阳之北门也。”确定揭岭就是今之飞泉岭,在今丰顺县境。丰顺置县前属揭阳之蓝田都,在县之北。再查阅乾隆年间广东总督鄂尔达奏《请置丰顺县疏》中描述了飞泉岭地势如何险要,证实确是秦代戍军的五岭之一。又查阅《
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在卷九《潮学。潮州沿荐志》中确切证实飞泉岭就是古之揭岭,正地处揭阳县之北。而飞泉岭之南方,正是今之揭西县一带,旧属揭阳西部。再以清代《广东通志》、民国《潮州志》中找到:揭阳旧城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处。还有揭阳已故学者张宗仪、张香清的《揭阳风物志》也有类似说法,因此确定了秦时所置的揭阳县治是在今揭西县河婆地区。
形证,是根据自然地理形势来论证。郭先生认为:揭岭在莲花山脉中段,地理形势十分重要,地处粤东中心地带,驻军于此,可居高而控四域。当年秦军占据揭岭,就可控制整个粤东地区,否则便不能对广东全境形成占领。这完全符合揭岭地处粤东中部,是战略要冲的历史地理实际情况的。广东的历史地理特点,按其地形山势走向,基本上可划成粤中、东、西、北四个地理区域。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就是按照广东地理特点而分为四个大行政区的,而粤东行政区的20多个县,大体上就是秦时古揭阳县的管理范围。这片地方的中心是揭岭,当年秦兵在此戍守,都靠战马、兵车的陆军,势必驻扎于险要山岭,而作为地方行政管理的县治,必在其近彼,以便于控制,也利于安全,有山、有河流、有小草原,所以揭西河婆便具备了建立县治的条件。
物证,是以出土文物为证据。这是郭先生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河婆地方,历来出土了许多秦代文物,是潮汕地区别处所没有的。1940年,河婆南森乡建小学,在清理地基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剑、刀、矛、玉璧和陶器。这批文物分布于24座单人土坑墓中,其中二柄刀上铸有“秦”字铭文。1959年冬,又在校前掘得秦代土坑墓4座,出土红陶碗16个,铜剑1把。1960及1980年,这里又出土了青铜剑1把、矛1支、(链)铖2件和一批陶器。郭先生认为:在潮州地区所有考古文物出土论载中,有秦墓集中大批出土的地方,就只有河婆一处而已。秦时又有墓葬营造于城郊的习俗。
郭伟川先生用这三者综合推论,互相印证而肯定了河婆这一地区就是秦置揭阳县的县治所在。
至于后来又为何迁于龟山,郭先生在论著中分析:由于秦祚不昌,不久而亡。镇守岭南的赵便乘机割据,建立南越国,统治93年,可谓长治久安了。其辖下的揭阳县,统领整个粤东地区,其治所便不适于秦时的内陆地区了,不必靠驻守揭岭之军来保护,而是必须改迁于水陆交通方便之处。当年澄海的龟山,地近海边,可与珠江口的南越国国都番禺互相呼应,海运更为方便。这样,澄海龟山就显得符合这一自然地理条件了。
郭先生认为:邱立诚的考古证明,与赵佗南越国王朝据有岭南,置有揭阳县时间、基本条件完全一致。所以确定南越国时的揭阳县治已迁于澄海龟山了。这是毫无疑义的。直至西汉年间仍然不变。到了西汉末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把揭阳县改为“南海亭”(亭是当年基层行政单位)。其时南海亭治所仍在龟山,此乃顺理成章的事。
持有另外不同观点的是潮汕文化始于韩愈刺潮
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关注人民疾苦,莅潮仅8个月便做了几件好事:祭杀鳄鱼,为民除害;兴办学校,开发教育;禁止买卖人口,解放奴婢;凿井修渠,疏导韩江。韩愈与唐代潮州佛教领袖、灵山寺和尚大颠以实际行动宣扬儒家思想,倡导儒学教育,形成以儒学为主体,儒释文化合流的文化特色,推动了潮州社会进步,使潮州出现勃勃生机。为了纪念他,潮州于公元999年兴建韩文公祠,潮州山水改姓韩,祠后一山,名曰韩山,祠前一水,名曰韩江,这在中国历史极为罕见。其后千余年来,潮州地区成为极具地域个性的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但潮汕文化始于韩愈也有片面性,他来潮州仅8个月,当时交通就是骑马坐轿,他怎么可能对潮州有全面了解?而且他在《请置乡校牒》一文中对潮州这样写道: “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 他在《
潮州刺史谢上表》奏章中说潮州是“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知名度很高,影响力很大,人们信以为真,长期以来把“潮州——唐代荒凉的流放地”视为不开化的“蛮荒之地”,因为苏轼的《韩文公庙碑》“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师…”全国形成韩文公刺潮之前“潮人未知学”的印象。如此严重失实,则损害了潮州的形象。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那么在韩愈刺潮的80多年前(即公元738年),潮州怎么有能力兴建被誉为“古代建筑艺术明珠”、全国十大名寺之一的开元寺?开元寺又怎能成为潮州(当时潮州府的管辖范围比现在的潮汕还要大)的佛教中心?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韩愈刺潮时为何任用了土生土长的赵德主持州学?为何韩愈在《
潮州请置乡校牒》一文中称赵德通识儒家经典,有文章著述,还熟知先王之道,排斥异端,尊宗孔子,完全可以当一地名师?为何毅然举荐他代理海阳县尉,任州衙推官,专门主持潮州学政,以督导生徒?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赵德怎能成为韩愈在潮州的得力助手,又怎能编唐代潮州士人必读的韩愈选集——《昌黎文录》六卷并为之序?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册府元龟》为何记载:唐朝于开元二年(714年,即韩愈刺潮的105年前)在广州设市舶使,潮州对外贸易次于广州、泉州两市舶使辖区之间,是对外贸易的良港,很多瓷器及工业品由此出口海外?
如果确是蛮荒,没文化,曾被汉武帝封安道侯而入祀明清的潮郡名宦祠的史定,在南越国存亡关头,怎能以完整的土地、民众归入西汉帝国版图,使粤东的大片地区免受战争浩劫和灾难,结束了近一世纪岭南的割据,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并被司马迁载入史册:“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史记·南越列传》),从而名垂青史呢?
三、历史事实证明,韩愈刺潮之前潮汕就有文化、有文明
潮汕文化不是始于韩愈刺潮。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肯定地说:“揭阳虎头埔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古窑群说明了新石器时代的粤东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新石器时代的粤东或潮汕地区绝不会是蛮荒之地,粤东或潮汕地区应已具备了与中原文明接轨的特征。”
韩愈刺潮弘扬了潮州文化,但不是开创潮州文化。潮汕文化是从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开始,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原始文献”,是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及
班固《
汉书》。其中《史记》关于岭南行政区划的建立,见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条,有云: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徐广《史记正义》笺释:“五十万人守五岭”。
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其平定岭南地区后,也推行这个制度。但具体建了哪些郡县,没有专门的文献可征。《史记》第一次明确地写及桂林、象、南海三郡。但县一级没有详细记载。某个县名(如龙川)的出现,都是因人因事而带出。而且还必须由
班固的《汉书》来协助“完成”。因此,有了广东秦代四县、秦代六县之说。而揭阳,有时在“四县”之内、“四县”之外,有时在“六县”之内。要说哪个就准,哪个就误,都不妥当。何况,如前所说,当时的南海郡,还有没有四县、六县之外的县?诚然,是否还有因为无人无事可带而不见记载的县,还是未知之数。
清雍正间郝玉麟所编纂的《广东通志》,是主张揭阳为秦县说的。其卷五《沿革志》“潮州府”条,于“秦”时,注明“南海郡之揭阳”。其依据是“按裴渊《广州记》秦守五岭,其一揭阳”。在揭阳、镇平、大埔、海阳、程乡等县地秦朝政区归属一栏,该书都注明为“南海郡之揭阳”,只有平远例外,注“南海郡之揭阳、龙川”,即当时为两县交界之地。
同为雍正时期所编的《揭阳县志》,其序言开章明义:“秦戍五岭后设县曰揭阳,以隶南海郡。”卷一《沿革》更
专立一条:秦始皇三十三年,遣任嚣、赵佗击平南越,置三郡,曰桂林、象郡、南海(秦时郡大近今之省,县大犹今之府)。南海郡领县六,其一曰揭阳,以五岭之一得名。陈树芝是在翰林院专职研究过历史的学者,他的见解,学界比较认同。
近人马百非《秦集史》下册就明确论述:“揭阳县,秦时已置。南越国时沿设不废。”近年出版的《广东省历史地图集》,也持揭阳县志相似的这一观点,并以之制图,只不过它把广东秦县缩为4个,揭阳为其一。
因为岭南实行“秦制”即郡县制,文献已经确定为始皇三十三年,县与郡应同时设立。而诸郡建于此年,诸县当不例外。雍正县志之说可采。故此。《揭阳楼广场莲花步道铭文》中有这样一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朝以兵民五十万人镇守和开发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五岭。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必须顺带指出的是:近年有人因为旧县志中载有史定投降汉朝,被封为安道侯,汉朝仍设揭阳县的志文,而称揭阳为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建。既这样,“南越揭阳令史定”又如何解释?也就是说,史定既是南越的“揭阳令”,说明南越已有揭阳县。初建南越国时的赵佗,在写给孝惠帝的信中,就说过“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万千里,带甲百万有余”,反映南越郡县的设置,是承秦朝而成的。所以不能割断历史,把揭阳的建县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重新认定的时间。道理就非常清楚了。
那么,秦始皇三十三年所建的这个揭阳县,它的版图有多大?根据文献涉及,可以这样描述:版图包括现在的整个潮汕地区和兴梅、闽西南部分地区。具体而言,就是东至福建九龙江出海口与鹭岛(厦门)相望;西与兴宁、陆河、陆丰交界;北至平和、永安、平远;南连大海。
这个“古揭阳”至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一说六年)撤销,改建义安郡,存在623年之久。其积淀的文化,后来形成潮汕文化。
还有一个问题,秦遣兵民五十万人“守五岭”,这个“守”是镇守、开发的意思,与明清的“兵屯”,现代的生产建设兵团有些近似,兼镇守,生产两个任务。秦朝的地方建制,郡和县两级。县下有“乡”,则属自治组织。这也是必须顺带涉及,以正视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