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辖镇
古城镇,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地处谯城区南部,是谯城区、涡阳县、阜阳市太和县和河南省郸城县的中心地带,东邻大杨镇立德镇,南靠龙扬镇,西连淝河镇,北部与双沟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市区3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8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古城镇户籍人口为57539人。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古城镇境域为思善侯故国。
东汉时期,为思善县城。
民国时期,为亳州第五区驻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为中共鹿太县委和中共涡亳太县委所在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立古城区。
1958年,成立古城公社。
1978年,撤社设古城区。
1992年2月,撤区并乡,设立古城镇。
行政区划
1978年,辖古城、龙德、杨店、杨集、立德、李村、铁佛、油河8个乡。
截至2011年末,古城镇辖古城、何楼、宁小、祖寨、后许、后杨、铁佛、大刘、尹楼、柴庙、张桥、油河、张潭、李寨、闫庄1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古城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古城社区、尹楼村、祖寨村、后杨村、油河村、大刘村、何楼村、张桥村、闫庄村、张潭村、后许村、柴庙村、宁小村、李寨村、铁佛村;镇人民政府驻古城集。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城镇地处谯城区南部,是谯城区、涡阳县、阜阳市太和县和河南省郸城县的中心地带,东邻大杨镇立德镇,南靠龙扬镇,西连淝河镇,北部与双沟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市区3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古城镇地势平坦,北部为红淤土质,南部为沙礓黑土,土壤肥沃。
水文
古城镇境内河道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油河、中心沟、洺河、芦草沟,龙凤新河贯穿南,4条河流境内总长度35千米。
自然资源
2011年,古城镇有耕地面积99600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古城镇辖区总人口6.4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73人,城镇化率6.3%,另有流动人口5500人。总人口中,男性34394人,占53.2%;女性30306人,占46.8%;14岁以下9976人,占15.4%;15—64岁45408人,占70.2%;65岁以上9316人,占14.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4227人,占99.%;回族472人,占0.7%。
截至2019年末,古城镇户籍人口为5753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古城镇财政总收入92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1万元,比上年增长26%。
2019年,古城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2个。
农业
2011年,古城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2.6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生产粮食6.1万吨,其中小麦4.6万吨,大豆1万吨,玉米5000吨,主要经济作物以棉花、小辣椒、芝麻、烟叶为主。
2011年,古城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黄牛为主,生猪饲养量8.6万头,年末存栏4.2万头;山羊饲养量8.72万只,年末存栏3.81万只;家禽饲养量30.1万羽,年末存栏13.1万羽。
商贸
2011年末,古城镇有商业网点1200家。
金融业
2011年末,古城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
电信业
2011年,古城镇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1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古城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200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16所,在校生4200人,专任教师189人;初中2所,在校生1500人,专任教师2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98%以上,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1%。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古城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藏书3万多册;农家书屋15个,藏书均在2万册以上,并配齐投影、音响设备和音像制品。书法协会、体育协会等文化艺术团体,会员150人,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共6处,镇区紫金城文化体育广场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古城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病床26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张,固定资产总值1903.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72人,其中执业医师52人,执业助理医师23人,注册护士3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2.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古城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4户,人数89人,支出21.23万元,月人均198.8元,比上年增长3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95户,人数1950人,支出200.34万元,比上年增长20.4%;民政部门资助五保、低保、优抚三类对象参加合作医疗资金5.8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8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2.94万元;五保供养291人,支出49.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古城镇有邮政网点1个,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0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0.45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5.6%;移动电话用户0.40万户,互联网用户0.09万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古城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有深水井8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34万立方米,铺设干线管道40千米。
2011年末,古城镇镇区有变电所1座,供电覆盖全镇及周边立德、龙扬镇。
交通运输
古城镇境内有京九铁路、高铁古城东站、济广高速公路、105国道、毫古公路、曹淝公路等在古城交会,“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面69.8千米,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3条,其中古城至亳州的农村班车日发车11班次,日运送乘客4500余人次。
历史文化
古城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古城集得名。
风景名胜
综述
古城镇有花戏楼、古城奶奶庙、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曹操纪念馆、曹操祖父曹腾墓、张园汉墓、南京巷钱庄、陈抟庙、江宁会馆、道德中宫等景点。
曹操运兵道
曹操地下运兵道,位于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
古城王墓
古城王墓,坐落于古城镇街道西1公里的王倒座村。
奶奶庙
奶奶庙,又称观音寺。坐落于谯城区古城镇古城医院(谯城区第三人民医院)南大门对面。
麻花之乡
柴文进是古城镇人,也是麻花的发明者。西汉时期,相传柴文进为了救刘秀,把糯面粉、蜂蜜、水调和油炸做成了食品“粔籹”,给逃亡的刘秀途中干粮。刘秀称帝后,“粔籹”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清朝时期,因其外形呈铰链,俗称“铰链棒”,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叫为“麻花”,逐步进入老百姓家中。古城镇的麻花历史悠久,在当地负有盛名,成为皖北一绝。有些麻花品牌已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地方特产
古城镇特产有麻花、锅盔、洺流子酒、蒙城撒汤。
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被安徽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省地方志研究院审核,拟认定第九批安徽省千年古镇。
参考资料
2020古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1 16: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