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发令和
剃发令都是针对发式而颁布的政令,取向和最后的结果并不相同,但推广手段和实施过程却十分相似;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的影响也颇为相近,既有逢迎者,又有反抗者。
“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明令恢复古代男子束发不留辫的习俗,不再剃头,从而掀起了以头发为外在表现的又一场政治斗争。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阶级性、政治性的辫发,继续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
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
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以
杨秀清和
萧朝贵的名义发布的《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就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
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
中国人变为禽兽也。”(注:杨秀清、萧朝贵:《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太平天国印书》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另外还有“不许剃头,留须蓄发,复中原古制”(注:《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四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2页。) 和“应知乃祖若宗并非胡种,自当蓄须留发,脱去妖形”(注:《绍天福朱绦天福陆告四方士民亟早投诚各安生业诲谕》,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37页。) 等说。
太平军每攻占一地,发布的第一道公告往往就是“蓄发令”。对拒绝蓄发者,太平军予以严惩。太平军不断宣布“有再剃者杀无赦”(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六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中华书局1968年版,第783页。)、“凡剪发剃胡刮面……斩首不留”(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中华书局1967年版,第228页。)。这种做法难免会遭到民众的反感和不满,民众再一次因辫发问题而夹杂在不同的政治势力之间。
对于反对蓄发者来说,随着
清王朝统治的延续,辫发已由“夷风”变成了“正统”。民间以“长毛”、“发逆”来称呼太平军将士,本身就包含了对蓄发的非正统认定。这是伴随着辫发所体现的风俗传统、
儒家理念与清政治统治三者的确立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