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性
生态学术语
双极生态体系中,由于“原始汤”中有机物的消耗日益超过其自然产生,即物质转化的运转机制发生新的不平衡,因而单一的异养生物就不能维持下去。大约在25~30亿年前,由于厌氧性异养原核生物的不断变异和进化,终于出现了具有叶绿素的蓝细菌,它们能利用光能进行放氧性光合作用,并由无机物制造养料,故是好氧性自养生物。这类自养生物的诞生,使早期的生态系统中具备了自养与异养即合成与分解的两个环节,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双极生态系统。自养的蓝细菌是合成者,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而异养的细菌是“分解者”,它们从蓝细菌那里得到有机养料,并把它分解成无机物质,反过来又将这些无机物质供应给“生产者”使用。
主要阶段
单极生态系统阶段(35亿年前):厌氧、异养生物、利用现存有机物发酵获能。双极生态系统阶段(25~30亿年前):好氧性自养菌,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异养细菌,分解有机物获得养料、能源。三极生态系统阶段(10~12亿年前):一级:真核植物与蓝细菌,有机物及O2的生产者;二级:细菌、真菌、有机物分解者,CO2等无机物的生产者;三级:动物,是自然界的消费者。
主要内容
细菌
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真菌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酵母。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植物,成为自己的,分为四门。真菌自成一门,和植物、动物和细菌相区别。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又叫几丁质、甲壳素、壳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