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
去中国化
去中国化(De-Sinicization)是指随着社会发展,一度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为改变中华文化的至上正统地位,建立本地独特自主的国族认同、文化及语言的一种政治及社会运动。也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反对传统落后文化等运动。
产生背景
去中国化通常出自于各地住民自决的独立运动,为政治领域扩及到文化领域的运动。19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新加坡、越南、日本、韩国及朝鲜等国和中国的台湾、香港、西藏、新疆等地都发生过“去中国化”的活动。
代表地区
越南
越南原有当地丰富的文化及语言,只是当地的统治者及高级知识分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为正本。越南在政治与教育方面,正式公文与书籍一度仅以汉字写成,但民间活动一直有其本来的口语及文化。越南的去中国化过程,是法国殖民时期开启的,以罗马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官方地位,而发明并推行本地语言的书面语,以及正式明确地脱离以中国为宗主的附属国关系。随着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针对越南的去中国文化运动。以马列主义为教条的越南共产党统治越南以后,和中国引发数次战争,越南更加速去中国化的运动。
日本
日本原有跟中原文化迥异的当地文化及语言,直到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以及汉字,但正式的书写语也采用汉字假名混用文。明治维新前后,脱亚入欧论与中国发展落后,社会开始辩论是否废弃汉字,改用假名或罗马字的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于1946年制定了当用汉字表,曾经以最终全面废除汉字为目的,对汉字的使用数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但是在1980年代,当用汉字表被常用汉字表所取代,废除汉字也不再被当成目标了。除了不用汉字会造成大量同音字词的困扰外,也可能是因为汉字表已经通行数十年,语言学有了新发展,世界情势也有所改变,全面废除变得十分困难的缘故。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本来就有跟中国文化相异的当地文化及语言,只是当地的统治者及高级知识分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为正宗。朝鲜在政治与教育方面,正式公文与书籍一度仅以汉字写成,但民间活动一直有其本来的口语及文化。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统治,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朝鲜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废除了汉字,后来又制定了《韩文专用法》,在小学教育中完全废除汉字教育, 朝鲜半岛后来成立的韩国的去中国化过程,兴起于1980年代的民主化运动以及民族运动,其内涵是全面改用韩国文字,取消使用汉字,大韩航空更改为谚文,首都的中文名称更从原来的汉城改为首尔(韩文서울的音译),企图向世界宣告摆脱中华文化的束搏,并建立独特的文化与民族。现韩国人通常只把汉字应用于专有名词(国名、地名、人名等)。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韩国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开始有一部分人试图恢复使用汉字的主张出现,惟成效不彰。
中国台湾
在中国台湾,有些运动(主要是“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独立运动”、“台湾正名运动”等)常被反对者称为去中国化,而这些运动与“脱汉运动”几乎无关。这些运动的大规模实施主要是在1990年代后期,尤其是2000年民主进步党执政以后,开始有了大幅推展。
与越南及朝鲜不同的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具有汉族血统及其文化传承,且长久以来通用语言也都是汉语系。台湾在这运动之前的国族认同,基本为华人认同;而且泛绿的基本价值观是尊重多元文化,因此许多“台独”支持者反对去除汉文化、台湾也不可能减少使用普通话、闽南语或客语。把这些运动全部都称为“去中国化”运动有相当的问题存在;虽然说越南和韩国在去“去中国化”后还有许多传统文化都还是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影子(假如去中国化是要完全去除中华文化,韩国与越南的文化会完全不一样),但是台湾所谓“去中国化”的重点在符号、神话及中国认同的去除,以及对抗“中国共产党霸权”压迫的反弹,而非文化语言及汉字的消灭。
就“脱汉”而言,“台独”支持者认为,当前的“中华文化”是被政治化了的汉文化郑成功统治台湾以后,中华文化开始在台湾有官方系统的发展,并跟随汉人的扩展而生根发展。中华文化在台为相对强势的文化,加上台湾少数民族并未发展出自身文字(仅有罗马化的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传保存。
台湾在1895年至1945年间由日本占据。日据时期完成了初步近代化,工业及社会有相当发展,台湾社会在此期间深受殖民国日本的文化影响。1945年后主权移交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后,由于中国国民党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内战中失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建立,而中华民国政府则全面退守台湾,致使大陆与台湾分治。现台湾文化有异于中国大陆,并融入美国、日本文化的富有独特特色的新型文化。台湾的去中国化运动由政府所推行与“去蒋化”、“去党国化”、“台湾独立运动”、“去除中国民族主义”、“台湾正名运动”内容部分重叠。
文教的“台湾独立运动”从2004年起,台当局所印制的地图“中华民国全图”不再涵盖政府并未实际统治的中国大陆,而仅限于实质统治的台澎金马。现台湾市面上所发售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也均已将外蒙古排除在中国之外作为“独立国家”标示,教科书亦然。 历史教科书内容要将中国史和台湾史分开;并将“大陆”改称“中国”,不用我国称中国、采用“两国”取代“海峡两岸”。(将逐步执行) 减少甚至停止使用民国纪元,改以西元纪年,或以两者并列。 去除中国民族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大汉沙文主义不再称孙中山为“国父” “武昌起义”改称“武昌起事” 汉朝“征伐”或“征讨”匈奴,改为“攻击”匈奴 “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天下”中的“统一天下”被删除 去除国民党党国部分遗迹参见:去蒋化台北南门党徽事件(2009年) 中正纪念堂于党外反对运动时期起即被戏称为“中正庙”。
这些运动有激进或温和的区别,除了非常激进的措施外,其实都跟“去除中华文化”几乎无关:
温和措施: 承认国际认同的中国(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简称,强调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的简称是台湾(Taiwan)而非中国(China),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分;并最终建立所谓的“台湾共和国”。
较为激进措施: 废除在台一切宣扬“中国文化优越”的图腾、论述。包括国民政府命名的道路、国营事业、纪念物等等。 重新诠释中国文化在台湾的影响,并努力克服其中对“台湾建国”造成障碍的因素。例如合理处置“国立”故宫博物院、甚至归还文物,最终处理金门、马祖等未经马关条约与日据时期现代化经验,遗留浓厚中国福建省政治符号(如残余的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厦门分院))(已更名为金门法院)和地方意识的地区。 减少古汉文书面语文言文的教学时数,以近代、现代的台湾文学作为国文教育主流。
非常激进措施: 反对台语中的白话字使用汉字、罗马字掺杂的台语书写法。 取消现普通话、闽南方言的官方地位。包括汉名。 大规模的去除汉文化影响,不是只消除或改革其落后不民主的部分。
支持者论点:中国过去推行的新生活运动也是相同的目标;在政治文化方面,难道要恢复帝制吗?降低高中国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
支持者论点:台湾的高中国文教材的文言文比例还是比中国大陆高;而且不应该要求无兴趣者花太多时间在文言文上,这种要求只是让学生承受没有帮助的痛苦、对实用的白话文能力却有害无益。推广母语教育或将各族群语言(普通语、闽南语、客家话及台湾少数民族语言)都视为“国语”。
支持者论点:台湾的闽南语、客家话保存很多古汉语特色,推广母语其实是另类复兴中华文化。去除中正路路名,拆除蒋中正铜像,将中正纪念堂改名。
支持者论点:这叫去蒋化、去党国化、去独裁化,不是去中国化。而如果把“以负面纪念独裁者”称为去中国化,则代表中华文化与民主不相容,那就是建立破坏中华文化的正当性。
重要事件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不赞成”、“悲哀”的字眼,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参考资料
.搜狐.
11.11.2019-08-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7 13:58
目录
概述
产生背景
代表地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