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原巴克龙是1959-1960年中苏科考时,在中国内蒙古毛儿图地区发现,并由Rozhdestvensky于1966年研究命名。戈壁原巴克龙的头骨没有任何脊冠,前颌骨向腹侧偏斜,牙齿的形态同鸭嘴龙的非常相似,这说明它可能属于一种进步的非鸭嘴龙科的禽龙类,鸭嘴龙科的原始的姐妹群。
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赵祺向记者展示了一件白垩纪时期原巴克龙的下颌骨,其上可以看到顶部扁平和带“尖角”的两种牙。他解释:“正在使用的牙齿就叫功能齿,因为受到磨损所以顶部是平的,而这颗‘尖尖’的牙就是刚刚萌发的替换齿。”
在阿拉善发掘的
禽龙类被鉴定归于一个新的属,原巴克龙,从两个层位发掘到两个生物种,即:
戈壁原巴克龙与
阿拉善原巴克龙。这些标本在1962年运送到
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根据双方协议,这些
材料在研究完成后将送返中国。这个属与
巴克龙具极近亲的
血缘关系,是为
鸭嘴龙类的祖先型。根据rozhdestvensky的看法,禽龙的原始型是
鸭嘴龙的祖先。
头骨相当低平,在眼部较枕骨后部略宽阔;齿列属于禽龙型式;下颔的绞合处位居齿列线之下,适于食植物类的作用,得以让颔部更有效的咀嚼运动。由于原巴克龙的发掘,brett-surman在1979年提出论文认为
鸭嘴龙类起源于亚洲地区。
戈壁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 gobiensis) rozhdestvensky, 1966。
阿拉善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rozhdestvensky), 1966
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是
鸟脚亚目、
禽龙科(Iguanodontidae)的一个属,植食性,生活在中生代的
白垩纪早期,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