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
疾病症状
纵隔上至第一肋骨,下达横膈,前有胸骨,后有椎体,而周围有纵隔胸膜环绕。其内容可有二大组:
病因
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原发性纵隔肿瘤和囊肿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学说:
1.胚胎学说
纵隔内含有多种组织,这些组织在胚胎发育早期为组织胚芽。随着胚胎的成长,胚芽趋于成熟,成为胚叶,并互相分离,遗留于纵隔内的残存胚芽是形成纵隔肿瘤的重要原因。如畸胎类肿瘤就是典型胚胎性肿瘤。
2.组织迷走学说
纵隔外的组织异位种植于纵隔内,异常生长而发生为肿瘤。如纵隔内甲状腺肿瘤
3.组织突变学说
纵隔内的组织在一定原因作用下,组织细胞发生突变形成肿瘤。如恶性淋巴瘤
纵隔肿瘤的分类
1981年,美国学者Noltenius将纵隔肿瘤分为:心脏肿瘤胸腺瘤和其他纵隔肿瘤三类。1975年,黄国俊教授将纵隔肿瘤分为:畸胎瘤胸腺瘤、恶性淋巴瘤食管囊肿和胃肠囊肿五类。临床上,常把纵隔肿瘤分为:上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及其他五大类。
常见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
多发生在前纵隔,周围为蜂窝组织,但也有少数肿瘤与心包及大血管紧密粘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19例纵隔肿瘤和类瘤中,有28例畸胎瘤,占23.5%;28例中仅1例包含有极度分化不良的组织,诊断为恶性畸胎瘤,其他27例中,大部分系囊性组织,而以外胚叶的组织为主。肿瘤生长缓慢,可达很大体积。在没有引起压迫症状前,多无自觉症状。它可并发感染、出血及恶性变,且有粘连和破溃入气管及支气管的潜在危险,而畸胎瘤的X线片可能有骨骼、牙齿的阴影。
前、中纵隔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其恶性度高,生长迅速,常浸润胸膜引起血性渗液,胸膜渗出液中含有恶性肿瘤细胞。可逐渐出现压迫症状,如干咳、呼吸困难等,也可于数天内迅速恶性。
胸腺瘤(Thymoma)是常见纵隔肿瘤,部分可以合并重症肌无力胸腺瘤组织学分型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上皮细胞型胸腺瘤和混合型胸腺瘤三类。按胸腺瘤包膜是否完整及是否有外侵,分为侵袭性胸腺瘤和非侵袭性胸腺瘤。
纵隔淋巴管瘤血管瘤较少见。一组119例患者中,有14例淋巴管瘤,多由颈部的肿瘤延续进入前上纵隔。
胸内甲状腺肿瘤多为颈部甲状腺肿瘤伸入纵隔的一部分。有时也见甲状腺肿瘤全部位于前上纵隔,偶位于后纵隔。
6.支气管囊肿和消化道囊肿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前肠有部分细胞异位,即形成囊肿。囊肿内膜为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与支气管黏膜相似,称为支气管囊肿。如与食管和胃肠黏膜相似,即称为消化道囊肿。消化道囊肿亦有认为是消化道重要畸形,多位于右后纵隔与食管紧贴。如被覆的胃黏膜有溃疡,炎症变化,则也有可能破溃入气管、支气管。
7.神经源性肿瘤
多位于后纵隔,常见的有神经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及嗜铬细胞瘤。而神经母细胞瘤神经纤维瘤都可形成哑铃形,一部分位于脊肋沟,由椎间孔伸入椎管。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或囊肿长大到一定体积时出现压迫症状,或因并发感染,破溃入气管、支气管而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咯血并不常见。在上纵隔的肿瘤可能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颈静脉怒张以及面、颈和上胸部水肿。如食管受压则发生咽下困难。当肿瘤压迫或侵入迷走神经则有声音嘶哑。压迫交感神经可有Horner综合征。有剧痛则常是肿瘤侵及神经或骨质的征象。肿瘤较大时,叩诊有局部浊音,有时可发现肿块自纵隔延续至颈部或胸壁。
诊断
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靠胸部影像学检查。在诊断纵隔肿瘤时,除判断纵隔肿块外,还须鉴别良性或恶性。一般说来,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除了与附近结构产生粘连外,多数肿瘤边缘清楚、光滑而完整,特别是囊性者,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肿瘤则有明显的分叶状轮廓,当肿瘤突破包膜时,其轮廓常模糊不清,或呈毛糙不齐现象。两侧纵隔同时增大,有骨质破坏的多为纵隔恶性肿瘤。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虽可引起邻近骨质压迫性损害。动态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良性和恶性纵隔肿瘤,增加快的肿瘤多属恶性肿瘤。长期存在的原属良性肿瘤疑有恶性变者,不经组织学检查,不易最后确定诊断。如经小剂量放射治疗后肿瘤阴影缩小者,很可能是恶性肿瘤,特别是恶性淋巴瘤。颈部或锁骨上肿大淋巴结的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纵隔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因此除恶性淋巴瘤和已有远处转移者外,均应尽早手术切除。
对于纵隔的恶性淋巴瘤,可进行放疗和化疗。如已出现上腔静脉与气管压迫综合征,通常应先做化疗,根据情况继续采用放疗或化疗。
侵袭性纵隔胸腺瘤原则上先行术前新辅助放射治疗,放疗结束后15~20天实行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
良性纵隔肿瘤及囊肿手术切除效果良好,许多恶性纵隔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后也可以获得长期生存,并有良好的生活质量。纵隔淋巴瘤、胸腺瘤,尤其是侵袭性胸腺瘤手术后常需要补充术后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24
目录
概述
病因
纵隔肿瘤的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