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若朝露
汉语成语
危若朝露(拼音:wēi ruò zhāo l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危若朝露”。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京都南门竖起一根木头,悬赏十两金子搬到北门,起初百姓很奇怪,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子。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果然得到赏金。从此,商鞅的威信大大提高。
有一次,太子赢驷犯了法,商鞅认为太子犯法也应治罪,但因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好施刑,就把太子的两个师傅抓来惩罚。
由于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商鞅得罪了许多人。一次,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去见商鞅,劝告他要恩威并用,对于贵族大臣不宜执法太严,以免结怨过多。最后赵良说:“您现在的处境危若朝露,这样下去,怎么能长保平安呢?”
商鞅听了,不以为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因病去世,太子赢驷即位,史称惠文王。他的两个师傅马上勾结贵族大臣诬告商鞅谋反,最后商鞅被车裂。
成语寓意
赵良形容商鞅已经到了危若朝露的处境,而商鞅却并不在乎,最终商鞅被诬告谋反车裂而死。成语告诉人们,当一件事物到了“危若朝露”的地步时,就注定难以成功。应该及时止损,妥善的处理问题,不可意气用事。
成语运用
“危若朝露”指危险得就像早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要消失。常用于比喻处境危险,容易灭亡。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今李氏危若朝露,汝诸王不舍生取义,尚犹豫不发,欲何须邪!”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余古农先生》:“藩闻之先生曰,《钩沈》一书,汉、晋、唐三代经注之亡者本欲尽采,因乾隆壬午四月得虚损症,危若朝露,急欲成书。乃取旧稿录成付梓,至今歉然。”
清·黄宗羲《文渊阁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谥文靖朱公墓志铭》:“景炎新造,危如朝露,犹以台谏,排论宿素。”
成语辨析
危若朝露—危于累卵
“危若朝露”与“危于累卵”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形容处境危险的意思。区别在于“危若朝露”强调的是死亡的危险随时都可能来临,而“危如累卵”强调潜在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如果改变策略还是可以解除危机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