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裂口蛇,(学名:Sanajeh indicus),是在西
印度发现的一种上白垩纪
蛇。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GSI/GC/2901–2906包含了一个接近完整的
头颅骨及下颚、分成5组共72节的泄殖前
脊骨及
肋骨。它们都是在
古吉拉特邦德霍里邓格里村(Dholi Dungri)的
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中发现。
印度古裂口蛇的头颅骨长95毫米,估计全长约3.5米。头颅骨两侧有一
长方形的开孔,孔内有与
耳朵相连的
脑神经。这个孔前有另一个开孔,称为三叉孔,当中有控制
颚骨的脑神经。颚骨关节位于头颅的后缘,是原始蛇的特征。
矢状嵴沿头颅的腹面连接颚的
肌肉。
印度古裂口蛇的脊骨关节发展完好。神经棘很薄及向后起角。它们的肋骨向外伸延至椎骨上关节突。这些都是
巨蛇科共有的特征。
印度古裂口蛇像其他古代的
蛇般,没有像
蚺科、
蟒属及
新蛇总科的大裂口。故此,它们并不会吃过大的猎物。现存裂口较窄的蛇,如
针尾蛇科、倭管蛇属、管蛇属及
筒蛇属等,都只会吃细小的
动物,包括
蚂蚁、
白蚁幼虫、
环节动物、
蚓蜥及
无足目等。它们的
颞骨很短,
方骨阔而短,可知其裂口很窄。它们的裂口应该像现今的
闪鳞蛇属。不过它们的
肌肉强壮,故它们可以像巨口类般处理较大的猎物。下颌关节可以大幅屈曲,也让它们可以吃较大的猎物。由此可见,蛇其实是先增强口部运动及口内运动性,其后才发展阔大的裂口。失去颅内运动力的蛇可能是一种挖地的适应性,而非一种
祖征。
印度古裂口蛇的完模标本是与Megaloolithus dhoridungriensis的蛋及一只保存得不完整的幼体一同被发现。印度古裂口蛇缠可能正在绕着幼体刚孵化的蛋。恐龙蛋可能是产在像巢穴的结构,但这结构并没有保存下来。其他的蛋可能过大,致使印度古裂口蛇未能直接吃用,但相信它能够破开及吃蛋内的物质。相信印度古裂口蛇喜欢到巢穴中觅食,并有可能吃多种的猎物,包括兽脚下目及细小
爬行类的蛋。